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母親的角色扮演及對孩子的影響

母親的角色扮演及對孩子的影響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女性一旦成爲母親,母親身份得到確認,母性意識就開始流露,下面主要從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三個角度探討母親角色的定位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一)生理學視野中的母親角色及其對孩子的影響

母親因生育成爲孩子最親密的人,母親與孩子的這種軀體聯繫,是父親所不具備的。"具有所愛之人的喜悅,被人愛的喜悅,這種喜悅是男女雙方共有的。但是,生孩子的喜悅是女性獨有的。""那時候,我並不孤獨,有兩個人,我清楚地感到我身上還有另外一個生命。"這種生理聯繫被稱作生物學上的傾向性——"母親印刻",即孩子與母親廣泛、持久而深刻的聯繫,不僅僅從母親那裏獲得物質滿足和生活照顧,如餵養、穿衣、洗漱等,而且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聯繫、情感上的滿足。

(二)心理學視野中的母親角色及其對孩子的影響

精神分析學說把母子關係的重要性強調到極限,認爲只有母親才能提供嬰兒健康發育成長必需的感情滿足和刺激,一旦母親在情感方面的作用被輕視,那麼孩子的成長髮育就很有可能陷入畸形狀態,造成性格上的發育缺陷。

弗洛伊德描述幼兒與母親之間的關係,稱母親是"獨特的、無可比擬的、最強烈的、一生無可替代的第一個愛的對象,是將來兩性之間愛情關係的模範"。而且對女性自身來說,做母親也是她們保持心理健康和避免精神病變所必需的條件,是女性通向成熟和個性完善的必經之路。

研究表明,嬰兒在與母親的互動中,逐漸意識到母親能滿足自己的各種需要和願望,因而產生了對她的高度信賴,建立了最初的人際關係。嬰兒與母親在情感和行動上持久而有效的聯繫稱爲依戀,依戀是兒童社會化反應的開端。嬰兒在早期形成的依戀,對他以後的行爲會產生重大影響。英國的心理分析家斯托爾(Antony Store)說,一個被愛的孩子會擁有一種"強烈的自我價值感",這使得他擁有一顆堅強快樂的心去面對生命。而那些被認爲是"不想要的孩子,被拒絕的孩子"則沒有同等的內在力量,斯托爾說,這樣的孩子雖然也會經歷到成功和快樂,但這些不足以使他相信自己是可愛的,或證明他是有價值的,他可能一輩子都會有一點兒無家可歸的感覺

英國精神病學者鮑比認爲:"幼兒渴望母親的愛與陪伴,與他對食物的渴望一樣強烈。母親不在,會使他直覺地產生強烈的憤怒與失落感。"年幼的孩子在情感上極需能夠隨時找到母親。這種情緒上的穩定,是將來一切人際關係的基礎。

母親的角色扮演及對孩子的影響

(三)社會學視野中的母親角色及其對孩子的影響

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中我們瞭解到性別造成的男女差異,但並不代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別決定他們所能做的工作截然不同。對女性的母親角色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是使女性安於社會所要求於她們的母親角色的文化價值觀。因爲以性別差異進行社會分工的現實廣泛存在,而且女性生育這一事實無須用文化加以改變,於是傳統社會將女性角色侷限於家庭,定位於生養,例如我國古代最早的韻書之一《廣雅》對"母"字的解釋是:"母,牧也。言育養子也。" "牧"意爲"放牧",言母親主要承擔生理上的撫養責任。分工的方式因傳統成爲習慣而規定下來。"男主外女主內"這種分工的用處不僅有經濟利益的區別,還有社會地位的區別,體現爲社會的尊卑——男尊女卑。恩格斯說:"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權柄,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生孩子的簡單工具了。"女性地位的低下,迫使其爲了獲得社會承認而安於母親角色的要求:相夫教子。社會以生理差別爲前提或藉口,規定了母親的實際地位、身份與角色規範,反過來,因角色期望提供的角色限制和要求擴大了父母親角色的隔離。通過家庭內外的空間區隔,劃分了父母親的傳統角色——社會角色和生理角色。

托馬斯(Tomas)指出:"如果人們把情境界定爲真實的,那麼就結果而言它們就的確是真實的。"人創造了自己的社會現實。這共同的社會界定構成了一個"理所當然"的世界。如西方文化要求女性具有如下特徵:柔情、服從、富有同情心、歡樂、善良和友好。正是這樣的社會期望,使婦女們服從父權制的統治。中國古代,家庭內部男女地位極不平等,"夫爲妻綱",對女性角色的定位是強調女性作爲母親的生兒育女價值,限制了女性自身獨立的自由和人格尊嚴的發展。"女子無才便是德",女性的本體文化受到極大的壓抑,與外界沒有或極少建立聯繫,所以社會教化的作用微乎其微。

儘管如此,不可否認在傳統母親角色的影響下,也出現了一批批傑出人才,成就了母教的千古佳話。如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賢母",陶母截髮筵賓,孟母三遷、孟母斷織,岳母刺字,歐陽母畫荻教子,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代代相傳,一直是家庭教育的典範。儘管獨立自主受到了極大的控制,但傳統社會中母親身份的獲得不僅是女性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同時還是女性取得社會地位的需要,如我國封建社會中“母以子貴”的傳統。因爲家教的前提首先是大量的心理與情感投入,以及強烈的情感力量——激情、愛心、耐心與期望,會爲孩子營造一個很好的家教基礎和環境。從古今中外對母愛不計其數的謳歌中我們可見一斑。西方人說,上帝不能時時刻刻光顧每個家庭,所以他創造了母親。羅曼·羅蘭說,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雨果說,慈母的胳膊是慈愛構成的,孩子睡在裏面怎能不甜?我國着名的詩篇《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也讓我們爲母愛的偉大感到深深的震憾。因此,母親雖難以對子女教育起到最佳的效果,但仍然是家庭情感的主要支柱,是子女人生的第一任教師,在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生活習慣、道德品德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著名文學家老舍在《我的母親》中所寫的:"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廿位老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