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快過年了,這些食物,一口也別餵給寶寶吃!

快過年了,這些食物,一口也別餵給寶寶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快過年了,家裏家外除了會有豐盛的宴席,還會添置各種各樣的年貨。但有寶寶的家庭請注意,有些成人過年解饞的零食,卻一口也不能喂小寶寶吃!

譬如以下這些食物,雖是逢年過節家中常備的,但對小寶寶的健康可能造成威脅,父母應時刻警惕孩子誤食和親戚餵食。

這些食物不要喂小寶寶

白果(銀杏)

很多人知道白果有輕微毒性,但是小寶寶食用白果,比成年人更加容易導致中毒,而且年齡越小死亡率越高。

如果食用的白果是自家熟制或用微波爐烘烤,極有可能只有七八分熟。生白果的毒性比熟白果的毒性更強,幾顆就可能引發中毒。

雖然兒童喝酒不一定都會導致中毒,但危害是很大的,尤其是7歲以下的孩子。

快過年了,這些食物,一口也別餵給寶寶吃!

由於肝臟還未發育成熟,肝對酒精的解毒能力相對較差,如果飲酒可能造成肝損傷,出現昏迷等重症,3歲以下的寶寶傷害更大,嚴重的話還會造成腦損傷或死亡。

果凍

這玩意兒雖小,且五彩繽紛、香甜滑爽,但含添加劑着實不少,尤其人工色素,寶寶長久食用會導致反應遲鈍、智力下降。

另外,老人和小孩吞食果凍容易發生意外,所以還是不吃爲妙。果凍上面都有提示,3歲以下孩子不適合吃。

快過年了,這些食物,一口也別餵給寶寶吃! 第2張

元宵、年糕

很多地方過年有吃年糕和元宵的習俗。但年糕一般都是糯米做的,一方面糯米不好消化,可能會加重寶寶胃部的負擔。

另外,糯米還可能加劇寶寶胃酸的反應,會造成寶寶胃部不舒服。並且糯米很黏,寶寶很容易吞嚥不下去而發生危險。因此,不建議3歲以下寶寶吃年糕或元宵。

話梅、蜜餞

話梅肉讓很多人“愛不釋口”,其實這種蜜餞類食品幾乎是各種添加劑的大集合!看看它的配料表就知道了:

鮮杏肉,白砂糖,食鹽,奶油,檸檬酸,甜菊糖苷,阿斯巴甜,甜蜜素,甘草,香蘭素,乙基麥芽酚,山梨酸鉀,糖精鈉,安賽蜜,苯甲酸鈉。

快過年了,這些食物,一口也別餵給寶寶吃! 第3張

寶寶的解有害物質功能很弱,如果再加上飲料和其他食品中的類似添加劑,難免添加劑的總量過高。

而且小寶寶還太小,話梅有核,寶寶吃了根本就不會吐出來,只要卡住就會造成生命危險。

鹹菜等醃製食品

有老人的家庭,冬天特別喜歡醃製各種鹹菜、肉類,而且在醃製過程中會放很多鹽。

高鹽飲食易誘發高血壓病;醃製品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所以,像鹹菜、醃肉、培根、魚片、牛肉乾、魷魚絲這類食品,儘量不要給寶寶吃。

花生、瓜子、堅果

很多家長會覺得寶寶長牙了、能咬了就可以吃堅果了。但實際上3歲以下的小寶寶不易嚼碎堅果,而且吞嚥反射還未發育完善,即使能咬動堅果,也不能充分咀嚼,大顆粒仍然容易卡住氣管。而且堵住氣管後若搶救不當,短短几分鐘就可能喪命。

快過年了,這些食物,一口也別餵給寶寶吃! 第4張

尤其像夏威夷果、開心果這種圓形的堅果,寶寶吃在嘴裏時,大人一逗TA,就更容易滑進氣管裏。

蜂蜜

蜂蜜中往往混有肉毒桿菌孢子,由於嬰兒腸道菌羣防禦力有限,肉毒桿菌孢子可能會在腸道中發芽並釋放毒素,導致肉毒桿菌中毒,造成便祕、食慾不振、虛弱、哭聲改變和口、眼等不聽使喚。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1歲以下寶寶不適合吃蜂蜜。

刺身、生魚片等

生魚片、半熟牛肉、生蝦蟹等可能存在寄生蟲,是酒精、芥末、調料根本殺不掉的!而孩子的消化道很嬌弱,很容易就造成腹瀉、胃腸感冒等症狀。

寶寶吃這些食物時要注意

海鮮

過敏體質、發燒、有疹子或有哮喘的孩子,吃海鮮等含蛋白較高的食物(即俗話說的“發物”)往往會加重症狀。

快過年了,這些食物,一口也別餵給寶寶吃! 第5張

非過敏體質的孩子可以適量吃,但吃的時候一定要煮熟。很多貝類,海魚可能富集重金屬,也不宜多吃。

如果孩子以前沒吃過某種海鮮,第一次試吃一點就夠了。觀察孩子是否有呼吸急促,面色潮紅,心跳加快,瘙癢,起疹子等過敏症狀,如果有,及時送醫處理。

淡水螺,小龍蝦、黃鱔

淡水螺,小龍蝦、黃鱔裏都可能有寄生蟲,一隻福壽螺中的寄生蟲數量很可能多達3000到6000條。食用淡水螺,必須經過100攝氏度的高溫徹底煮透,小龍蝦和黃鱔也是一樣。

街邊、店裏賣的,能否煮透很難保證、單純翻炒或者煎炸是不足以殺滅寄生蟲的。如果實在想讓孩子吃,可以買來自己徹底清理乾淨,煮透食用。

荸薺,菱角,蓮藕

雖然這三種東西生吃口感很好,有的老人可能會給孩子當零食,但由於它們生長在水裏,容易感染水生寄生蟲,一旦被吃到肚子裏,會寄生在人體小腸內。

快過年了,這些食物,一口也別餵給寶寶吃! 第6張

患者會有消化道及全身症狀,如腹痛、腹脹、腹瀉等,重者可發生貧血、浮腫和發育障礙等。如果要吃,建議煮透食用。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