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古代私塾教育之路可不可取?

古代私塾教育之路可不可取?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私塾教育之路可不可取?
  目前有近200傢俬塾活躍在深圳每人收費4萬元/年以上這條沒有文憑的“偏頗教育”之路能走通嗎?  在一間農舍裏,每天早上6時半起牀誦讀《論語》、《道德經》,下午練毛筆字、武術,晚上練習下棋,直到晚上9時半關燈睡覺——這是13歲的江西女孩彤彤眼下的生活,這個暑假,這個嬌嬌女被父母送到深圳,參加了私塾夏令營。  僅兩個星期,這個原本白嫩的女孩就被曬得黝黑。據估計,當前活躍在深圳的私塾共有近200家,吸引了數千名孩子,他們比彤彤更進一步:常年待在私塾讀書。  對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們而言,這就像一場賭博。  梧桐書院坐落在深圳梧桐山風景區,風景秀麗,密林掩映,山腳下的6個村散落着20多傢俬塾。梧桐書院則是深圳開辦最早的私塾。  莎士比亞詩歌也得學  梧桐書院起初只開業餘班,假期招募學生去讀“四書五經”,2008年起改爲全日制,目前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40多名,最小的3歲,最大的20多歲,吃住都在私塾裏。  書院正堂懸掛着“先師孔子”的牌匾,屋內擺着文房四寶和《論語》、《莊子》等國學經典。孩子們的教室和宿舍分佈在兩棟樓。  書院的孩子並不只背四書五經,教學內容還包括《莎翁十四行詩》、《仲夏夜之夢》、《蘇格拉底的自辯》等外文經典。《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也在授課表上,此外學生每週還上中國武術和印度瑜伽等“體育課”。  書院創辦人蔡孟曹說:“很多人說私塾是在復古,讓人鑽到舊紙堆裏——這種觀念是我一直想打破的。私塾不是跟現代文明過不去,實際上比體制內的教育更開放。我們主張‘讀盡世界經典名著’,包括外國經典原著,涉及文學、科學、歷史等各方面,一點都不復古,很現代。”  記者探訪了這傢俬塾,只見課桌是仿古的,十多名學生正在跟着老師背誦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老師親自領讀,學生們跟着朗讀。  朝七晚九,每月放2天假  中午12時,背了一上午經書的孩子們像歡快的小鳥,從教室衝向食堂。  吃飯前,一般得先由老師動筷,以示對老師的尊重。吃飯時,孩子們都比較安靜。午飯一般兩葷一素一湯,半小時後,孩子們把盤中的飯菜吃得乾乾淨淨,幾乎沒有剩飯剩菜。  蔡孟曹說,私塾吃的米、蔬菜、豬肉都是“特供”,專門請人養殖、種植。“私塾不僅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還要讓他們有一個好身體。”他這樣認爲。  這傢俬塾採用小班教學,約10個人一班。課程十分緊湊。根據年齡不同,學生被分爲誠明班(小於7歲)、至善班(7~13歲)和行健班,基本上都是全託。就連小班學生也得每天早上7時就起牀,然後自己疊被子、洗漱,早餐限時半個小時,吃完後開始讀經。  中午12時吃午飯,午休一個多小時,然後繼續讀經。下午4時安排戶外體育活動,如遇雨天,則觀賞經典視頻,內容涉及名畫、建築、風景等。  晚上7時50分,安排複習經典或看畫冊,讀字帖。晚上9時,準時熄燈睡覺,結束持續了14個小時的忙碌一天。  私塾沒有寒暑假,小班的學生每週末由家長接回家;中班、大班的學生一個月休息兩天——固定在每月的最後一個週末。  孩子們的衣服基本上要靠自己動手洗。私塾的學生年齡普遍偏小,大約5~10歲,自理能力較弱,老師還要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他們。  不準帶課外書,不設考試  經過系統背誦,3~4年內,學生能完成20多萬字中文經典、10萬字英文經典和5萬字德文經典的背誦。  記者走訪多座私塾發現,讀經仍是私塾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論語》、《道德經》、《唐詩三百首》、《弟子規》等,是所有私塾的必備教材;多數私塾還開設有古琴、古箏、美術、跆拳道等課程,不過這些課程需要家長單獨付學費。  私塾倡導學生學習先賢品質做“君子”,所以對學生日常行爲的要求特別高。深圳聖賢國學堂要求私塾的學生們遵守以下“學習公約”:  1.不準帶手機、零錢、零食以及各種影視音頻工具;2.有吸菸、喝酒、網癮等習氣者不予接收,“家長請自查”;3.全託的孩子在學習期間每個星期可以通一次電話;4.不準帶課外書。  如果學生們違反了這些規定,老師或許會用戒尺打手心進行懲戒。  與常規學校的孩子相比,私塾最大的不同是不設考試。教書先生會對孩子背誦經典的成效進行檢查,即使學生背不出來,也不會處罰,而是督促他們繼續熟讀,然後再檢查。  私塾師資五花八門  有不少私塾的創辦者都曾是公辦學校的老師。蔡孟曹原本是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起初有幾個朋友把孩子交給他帶,反響不錯,口口相傳,發展到現在的規模。他6歲的女兒也在自己的私塾中讀經。  39歲的鐘旭東原本做保險代理,從小就對四書五經很感興趣,23歲前便已讀完了四書五經。他開辦的大同書院原本也在梧桐山,後因學生越來越多,就在深圳龍華的一個小區辦起了分院。  私塾“教書先生”們的來源五花八門,有的甚至是沒上過大學的90後。鍾旭東說,私塾選老師不看出身,而且私塾工資低,又得不到官方的認可,留住好老師很難。  私塾的開辦者和學生家長之間,存在特殊的關係:很多家長都是開辦者的朋友,私塾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經人介紹找上門來的。家長和私塾之間的關係,也主要靠這份信任來維持。  上私塾的費用可不低,每年大約需要3萬~4萬元;如果開辦在環境優美的別墅區,每年的費用甚至要六七萬元。幾乎所有的私塾開辦者都坦承,來上私塾的孩子家境都不錯,很少有出自工薪家庭的。  家長是私塾“逆襲”的推手  爲何另闢蹊徑辦私塾?“我只是想探索一條不同於體制內教育的道路。”蔡孟曹說。  據他介紹,很多送孩子來上私塾的家長,畢業於名牌大學,他們反思認爲自己的孩子若是按部就班地接受教育,以後可能沒多大出息。“家長是私塾興盛的最大推手。”  鍾旭東也認爲,私塾變多,是因爲想上私塾的孩子變多了,有市場需求才有供給。他說,到私塾求學的學生,一類是家長想讓孩子在上小學前打牢傳統文化根底;一類是家長對體制內的教育失望,遂選擇私塾路線;一類是孩子讓家長和老師“已經沒辦法了”,“再不送過來就要進監獄了”。  有的私塾拒收“壞孩子”,但也有的私塾似乎對管束“壞孩子”很有辦法。鄭州的王玲去年將13歲的兒子小斌送到深圳的一傢俬塾,她說,兒子剛上初一就嚴重厭學,經常逃課去上網,還和一幫“小混混”混在一起;在家很沒禮貌,甚至連“媽媽”都不叫,這讓她深感擔憂。“如果再不矯正,這個孩子就毀了。”  在把孩子送到私塾兩年後,兒子的性格有了很大的變化。在私塾,小斌每天早上6時30分起牀讀經,下午練習書法、武術,晚上繼續讀經,沒有手機,也沒有網絡可上,生活過得很有規律。  在新環境的薰陶下,如今小斌像換了個人似的。王女士半年後到私塾看望兒子,兒子叫了她一聲“媽媽”,她激動得流下了熱淚。  爭議:如何看待“偏頗教育”?  儘管私塾得到了一些家長的認可,但不可迴避的是,私塾似乎站在了現行教育體制的對立面,地位尷尬。  多數私塾都處於“地下”狀態,十分低調,生怕“樹大招風”。此前,深圳曾有私塾因爲被教育部門認定爲“違規辦學”而遭取締,一些私塾只好東躲西藏,幾易其址。“官方沒有明確其地位,這制約了私塾的發展,否則其規模遠不止現在這般大。”鍾旭東說。  除了法律地位的尷尬,私塾還承受着來自社會各界的質疑:讀四書五經能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的人才嗎?蔡孟曹解釋說,私塾教的並非全是四書五經,也不只是教文化課,只是更好地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罷了。  那麼,私塾的學生既得不到官方的認可,也得不到公認的文憑,今後怎麼找工作?“這是沒志氣的想法,有本事的人根本不需要文憑。”蔡孟曹信心十足。  而在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吳潔看來,“熟讀四書五經的孩子,至少口才好、文采好,肚子裏有貨,達到這幾點,不愁找不到工作。”  “如果我們的國學教育搞得好,私塾就沒有市場。”吳潔認爲,私塾提供的教育是現行體制內教育提供不了的,官方應該多一些寬容,把它視爲體制內教育的有效補充。  但華南師範大學教授葛新斌認爲,家長不能因爲“不滿”現行教育,就推行“偏頗教育”:“光學四書五經,怎能把孩子培養成爲合格的、適應社會要求的現代公民?這是對孩子未來發展的不尊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