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你的孩子適合個性化定製教育嗎?名人案例介紹

你的孩子適合個性化定製教育嗎?名人案例介紹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因此都會花費很多的心思與金錢吧孩子送到名校去,但是也有不少家長選擇個性化的定製教育。那麼,你的孩子適合定製教育嗎?下面來看看以下這些名人的案例!

你的孩子適合個性化定製教育嗎?名人案例介紹

  退學回家 職業培養

  造就檯球傳奇丁俊暉

8歲打出斯諾克檯球第一杆,10歲打遍老家江蘇宜興無敵手,11歲單杆打出118分,15歲獲得亞運會斯諾克檯球比賽金牌和世界青年斯諾克比賽冠軍,16歲轉成職業選手赴英國參加世界檯球職業巡迴賽,連續兩次擊敗了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馬克·威廉姆斯,成爲世界職業檯球界首位持外卡奪冠的球手。

他就是“檯球神童”丁俊暉。

丁俊暉,1987年出生於江蘇宜興,父母經營副食品生意。父親丁文鈞就是一個檯球愛好者。一個偶然的機會,丁俊暉拿起了比自己還高的球杆,站在木箱上,將一個高難度的球送進底洞,從此,稚氣未褪的他便和檯球結下了不解之緣。

然而“檯球神童”的培養方式,卻也不走尋常路。

丁俊暉在臺球上進步神速,然而,沉迷於檯球也讓他學習成績下滑極快。丁文鈞竟然做出了一個常人難以想象的決定——讓丁俊暉退學,專心練球,舉家從老家遷到上海,又從上海遷到廣東東莞,目的只有一個:支持兒子打球。在其他同齡的孩子還在學校裏朗朗讀書的時候,丁俊暉已經開始了奔波於各個賽場。

面對親戚和來自社會各方面的質疑,丁文鈞表示,自己不是不希望兒子唸書,但是讀書不是獲取成功的唯一道路,如果兒子有別的方面的才華,爲什麼硬逼他讀書,不讓他在自己喜愛的領域裏施展才華呢?丁俊暉也認爲,如果沒有當年的退學和南下,就不會有自己的今天。

而“丁俊暉模式”,也已經成爲了不少斯諾克業內人士所認同的中國體育人才新的培養機制。業內人士表示,在傳統的“體校-體工隊-國家隊”人才培養模式之外,“家庭培養”模式爲中國斯諾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代私塾”童話教材

  鄭亞旗的別樣學習生涯

大家都知道“童話大王”鄭淵潔,可是創辦《皮皮魯》雜誌的卻不是他,而是他的兒子鄭亞旗。

鄭亞旗不是傳統教育“科班出身”,他畢業於鄭淵潔的“現代私塾”。小學畢業後即在家中接受教育,三年時間完成中學六年課程。

鄭淵潔父子對學校很多做法都不認同,比如老師訓斥學生、學校考前漏題等。學校教育往往不太重視心靈教育這一塊,而這是鄭淵潔最看重的。

鄭亞旗的“家庭私塾”有黑板,有講臺,有課桌,一切和學校的佈置一樣。鄭淵潔還在暖氣片上綁上了一面國旗,每週一舉行升旗儀式。

鄭亞旗的教材也是頗具特色。鄭淵潔以標準教材爲參考,用寫童話的方式編寫教材,自己童話主人公皮皮魯、魯西西貫穿始終。鄭淵潔編撰了《鄭家菜》等10部教材,概括了多種知識和方法。鄭淵潔在編撰這套教材前,將小學到高中的課本仔仔細細讀了兩遍。鄭淵潔表示,學校提供給孩子的只是考試能力,而在這之外,還有更重要的諸如愛的能力、生存能力、自主能力等。

鄭淵潔教授兒子寫作,同時還聘請了退休的高級教師,教授其他課程。由於鄭亞旗還在愛睡覺的年紀,所以課程都是從下午開始。一天三節課,沒有禮拜日。三年之後,鄭亞旗學完了中學六年的課程,從這所特殊的學校畢業了。

對這樣的私塾生活,鄭亞旗表示滿意,雖然沒有集體生活的那種樂趣,但別人也享受不到自己不上學的樂趣。跟學歷相比,他獲得了知識和快樂,他有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優秀成績 迴應質疑 蓉榕的家庭教育不簡單

成都女孩蓉榕從小就表現出很多過人的天賦:一歲半會識200多個字,三歲能閱讀兒童讀物,四歲開始記日記,五歲開始學鋼琴、圍棋等,六歲開始學英語……蓉榕沒有上過幼兒園,到了上學的年紀,母親王俊也沒讓女兒去學校,而是選擇在家上學。她認爲,女兒在家上學比在學校學得多,開心得多。

在家上學期間,蓉榕的培養方式是母親爲其量身定做的。王俊負責教蓉榕畫畫,語文和數學是專門請來的老師上門輔導,而鋼琴、表演、英語、圍棋等,都是把蓉榕送到少年宮的興趣班。蓉榕在8歲的時候就學完了小學課程,後來又繼續在家讀了三年,學完了全部中學課程。2010年,被美國南加州大學錄取。蓉榕在大學的學習也是遊刃有餘:入學半年來每次考試成績都是A,完成的作業頻頻被老師留在學校作展示。

蓉榕認爲,在家上學的話,她學完一課馬上就可以往後面學了,但如果在學校,老師不可能照顧每一個人。而且不用做作業到很晚,可學的東西比在學校多,就這一點來看,在家上學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延伸閱讀

  定製教育能否複製

這些成功的定製教育案例表明,個性化定製教育可以因材施教,充分挖掘每個孩子的天賦和能力,注重個性化和人性化。那麼這樣的教育模式能否複製呢?

無疑,這些爲孩子定製教育的家長是冒險的,丁文鈞直接用“賭一把”來形容,鄭淵潔在帶孩子回家讀書的時候,也是徵求了很多朋友的建議;蓉榕的父母甚至直接被質疑違反了義務教育法。而且,個性化的定製教育,對一般家庭來說,教育成本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高風險投資”那麼久,一旦有了差錯,不僅家庭會血本無歸,對孩子的前途也是大問題。除了硬件條件,家長雙方至少有一人能夠辭職專門照顧孩子,還需要有不斷學習和更新知識的能力,需要很多方法和技巧,這對家長的“軟件設施”也提出了較高要求。

這些成功的定製教育,終究只是個例。如何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個性化發展,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發揮潛能,或許還需要整個教育體制的不斷努力。

專家觀點

不妨以“個性教育”

取代“素質教育”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熊丙奇

個體的成功,不是教育的成功。這些案例背後反映的問題,恰恰是我們中國沒有個性化教育,學生沒有多樣化的選擇空間。學校執行單一標準的評價體系,把所有學生都納入到一個體系中,甚至有些藝術、體育特長生又通過加分的方式重新納入到這個體系中來。而在國外,比如美國、加拿大,學校會設立必修課和選修課。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學生有很多門選修課程可以進行自由選擇,最後只要完成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共同組合,學生就可以畢業了,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有多元的選擇空間,學校有多元的評價體系,學生的個性就得到了充分發展,不必在學習和興趣之間做二選一的選擇。

個性教育關注的是學生的個性發展,這種教育更注重教育的本質,即讓每個人生活更美好。這一概念顯然比素質教育更清晰,需要的是給學生營造個性發展的空間,給學生提供多元教育選擇。進而,我國的教育改革,也應朝這方面努力,打破單一的評價體系,讓每所學校辦出個性和特色。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