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寶寶心裏苦,媽媽不懂我的“倔強”

寶寶心裏苦,媽媽不懂我的“倔強”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熟悉的東西有一點改變都不行,
同樣的東西換了第二樣就發火。
家長納悶:小小的孩子怎麼這麼“倔”!
媽媽的乖寶寶怎麼變得那麼不講道理呢?
不要着急,
你的寶寶可能正處在“秩序敏感期”。

寶寶心裏苦,媽媽不懂我的“倔強”

椅子一定要放回原來的樣子,毛巾要掛在原來的位置上不能變,出門要按程序和常規的路線,穿衣服換褲子穿鞋子戴帽子都有"指定程序"……

如果家裏2-4歲的孩子忽然變成小管家和小警察,嚴謹勤奮地忙着維持家裏物品的秩序和做事程序,一旦家長破壞秩序和程序就會引起孩子的哭鬧和反抗,這些"信號"都在提醒家長,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了!

部分寶寶在2歲多的時候會進入一種讓父母瘋狂的“較真”狀態,他們會極其嚴格的堅持在大人看來完全沒有必要的事情。


比如:

門鈴響了必須他去開門,如果別人開了,他必須讓客人出去,然後重新進行開門這個過程;
襪子必須先穿左腳,再穿右腳(處女座的媽媽也無法理解吧);
爸爸的衣服媽媽不能穿,其它用品也要遵守這個規則;
家裏人必須坐在固定的位置上才能吃飯;

玩具玩完之後必須放到原來的位置(這點貌似還不錯)。


類似的例子特別多,總結下來就是在順序、空間、歸屬上必須嚴格按照一定的秩序執行,否則就大哭大鬧。
這種情況下耐心的家長可能會進行引導,或者教育,着急的家長估計就會直接斥責孩子了,認爲這是典型無理取鬧,其實你是完完全全的錯怪孩子了。
孩子這種“較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表示他們進入了秩序敏感期,這事就和學習走路一樣是人生的必經階段,只不過悲催的是很多家長不知道罷了。

寶寶心裏苦,媽媽不懂我的“倔強” 第2張

一、什麼是秩序感?

秩序感是生命的需要,它與生俱來,是大自然賦予孩子的本能,也必將成爲影響孩子終生的一種習慣和品質。從出生開始,嬰兒已經有了對秩序的敏感,熟悉的環境、整潔的房間、固定的看護人、有規律的生活會讓寶寶在舒適愉快中快樂成長。


孩子不僅會把規則變成秩序固定在自己身上,還會把它變成一種通則;孩子喜歡規則,就會把規則當作禮物送給父母、老師和喜歡的朋友。

0-3歲的寶寶的秩序感具有刻板性,會根據自己的經驗認爲秩序是不可更改的。過去形成的記憶模式是這樣,現在也必須是這樣。如果他的玩具換了地方,座位被別人佔了,自己的小牀睡了其他小朋友,就可能感到不安,性子較急的寶貝會出現大哭大叫的情緒反應。

寶寶心裏苦,媽媽不懂我的“倔強” 第3張

二、怎麼培養寶寶的秩序感?

如果父母不理解寶貝的心理需求,會覺得孩子真霸道,是他的東西別人就不能動。其實不然,這反映了寶寶對空間秩序感的認識和體驗。


(一) 尊重寶寶的秩序感對孩子來說,打破秩序感是一種焦慮,是一種難以放下的痛苦。執拗期中的兒童,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他是在發展和建構自我意識。這時成人要尊重他的選擇,並且儘量滿足他在這一階段的需求,使他能順利度過這一重要時期,由此獲得快樂和順從。
1.大多數的物品,如傢俱、玩具、衣服等,儘量保持在相同的位置,玩完了玩具後物歸原處。
2.維持規律的作息時間與地點。例如,吃飯的時間與地點,家人出門及回家的時間等等。

3.例行事項儘量採取相同的步驟。例如,餵食、洗澡、穿衣以及睡前活動等。


(二) 不鼓勵死板媽媽爸爸在把握“秩序感”上要區分“秩序的美感”與“刻板的規則”, 如果不分場合地用自己的秩序觀強加在別人身上,秩序的和諧美就會大打折扣。如果父母意識不到孩子秩序感的刻板性,就可能事事順着孩子,使他形成任性、執拗的個性。
1. 父母要多帶寶貝出起走走,感受不同環境中的人與物,幫助寶貝認識到別人的“秩序”和自己的“秩序”可以不同,使他學會把“自我”與“他人”區別開來。觀察發現,生活在家庭成員比較多的寶貝、喜歡跟人打交道的寶貝性情比較隨和,這與他們常常見識不同事物和人物的“秩序”有很大關係。
2. 嘗試多種可能。寶寶自己安排好了方形的沙發靠墊整齊的擺放在沙發上,媽媽爸爸一方面讚許寶寶的行動,同時,和寶寶一起試一試方形與圓形的靠墊都放在沙發上是否也美觀。在寶寶秩序感的發展過程中,鼓勵寶寶的創造力與養成寶寶有序的生活方式同樣重要。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