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這樣與“不聽話”的小孩兒相處

這樣與“不聽話”的小孩兒相處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樣與“不聽話”的小孩兒相處

“不聽話”小孩兒,其實不是我們想象的樣子。

古立古豆父母學院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到國外考察時,看到一個幼兒用藍色筆畫了一個蘋果,老師走過去誇讚道:“畫得真好!”孩子高興極了,中國專家奇怪地問老師:“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麼不糾正呢?”那位老師說:“爲什麼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後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呢!”

外國老師和家長用包容來面對孩子不按規則和常理的行爲,最大可能地保護了孩子的想像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思維上“不聽話”的孩子,看到的世界都是獨特的,他們想像力豐富,如果我們用成人的思維方式橫加干涉,很容易會扼殺他們的創造力。

這樣與“不聽話”的小孩兒相處 第2張

我們習慣給孩子講道理,將成人的思維和意願強行加給孩子,但如果不考慮孩子的性格,一味地強調服從,孩子也許就會迫於父母的威嚴而不敢去反抗,但久而久之,很有可能就變得盲從。

很多父母會認爲:孩子聽話,是優點。然而,讓孩子被迫去聽話,可能會讓他們失去更重要的東西。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選取2~5歲時有反抗傾向和沒有反抗傾向的兒童各100名,分別進行跟蹤觀察,到孩子進入青年時期,他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定,有主見,有獨立的分析、判斷和決策能力;而後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敢獨立承擔責任。

這樣與“不聽話”的小孩兒相處 第3張

如何才能讓孩子不盲目地服從呢?

看看偉大的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是怎樣教育淘氣的女兒的:一個週末,大人們在安靜讀報,孩子們在一邊玩耍。忽然,艾瑞克森的女兒走向媽媽,一把搶過媽媽手裏的報紙,並扔在地上。媽媽當即說:“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要把報紙撿回來,並跟我道歉!”女兒倔強地回答:“不,我不需要這麼做!” 發生這一切時,艾瑞克森由於身體原因正躺在牀上休養,但外面的情況他聽得很清楚。他請保姆把女兒抱到自己的牀上。女兒掙扎着要逃離,艾瑞克森一把抓住了女兒的腳踝。女兒大喊:“放開我!”爸爸卻面帶微笑,從容回答:“我不需要這麼做。”就跟女兒幾分鐘前的話一模一樣。女兒繼續掙扎,用很大力氣想逃脫,但每次逃開,又被捉住。 他們就像兩個大力士,一邊玩笑,一邊角力。父女倆就這樣對峙了幾個小時。最後,女兒終於累了,開始認輸。她對爸爸說:“我去給媽媽撿報紙。”面對女兒的投降,艾瑞克森說:“你不需要這麼做。”女兒略帶疑惑地看向父親,停頓了一下,很快堅定地說:“我一定要去撿報紙,我還要跟媽媽道歉。”

這樣與“不聽話”的小孩兒相處 第4張

在這個小故事裏,艾瑞克森在短短的時間裏,做了幾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1艾瑞克森沒有要求和命令女兒聽話,而是通過遊戲的方式引導孩子。幾分鐘之前,孩子的“我不需要這麼做”給媽媽帶去了不適體驗;現在,父親通過模仿女兒的方式,讓孩子也感受到被幹擾和被拒絕的體驗。遊戲的方式,是跟孩子溝通最好的方式。

2永遠不讓孩子覺得父母的規則不堪一擊。整整4個小時,艾瑞克森始終保持溫柔但堅定的態度。試想如果在過程中,他因爲累和煩就放手了,那麼他所做的努力就白費了。孩子就會發現,原來只要我反抗一下,鬧一鬧,他就會對我妥協。如果下次他沒妥協,一定是我鬧騰得還不夠。

3給孩子留下思考和做決定的空間。當孩子開始求饒時,如果艾瑞克森得意地對孩子說:“你早這麼說不就好了”,孩子只會覺得自己是被迫投降的,心裏會產生屈辱感和無力感。這位智慧的父親巧妙地把大人的命令,變成了孩子自己主動開口要去做,給了孩子做決定的小空間。所以,孩子最後決定道歉,不是屈服,而是真正想做。

教育家杜威認爲,教育並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性和建設性的過程。針對孩子的“不聽話”,我們要加以分辨,不能一概而論認爲都是孩子的問題。有一種“不聽話”,是因爲孩子有獨特的想法,非但不能干預,還要加以支持和鼓勵;一些不是原則問題的不聽話,我們要用孩子易於接受的技巧和方式加以引導和教育。當然,對於那些屬於孩子天性的活潑和淘氣,我們就聽之任之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