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批評是一種教育,也是一種溝通

批評是一種教育,也是一種溝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批評是一種教育,也是一種溝通

批評=愛心+誠實話

比具體方法更重要的可能是我們的心態和一些要了解的原則。《聖經>上說要“用愛心說誠實話”,這可以作爲一個供我們參考的原則。
愛心是無庸置疑的,父母當然都是爲了孩子好。但在具體的情境下,我們的某句話是爲了自已一時痛快而說,還是真的爲了對方的益處而說?批評不是父母泄憤的過程,而是一種教育。當看到孩子的錯失,我們要用一顆愛心去體會孩子在此時此刻的狀態,體會孩孺要什麼樣的批評指正,需要什麼樣的引導,我們就自然能說出對孩子有益的話。
誠實話最直接的理解就是話是真實的,真誠的,說的時候心與口一致,所說的與事實一致,不誇大也不縮小,有一說一,有二說二。
有時我們會爲了讓孩子害怕,誇大孩子錯誤的後果,甚至嚇唬他,這樣總有一天孩子會懷疑我們所說內容的可信度。
也有時,我們不忍說得太重,明明孩子的錯很嚴重,我們卻輕描淡寫,這樣就達不到批評的效果。
還有時,我們自以爲所說的是真實的,但其實並不真正瞭解發生了什麼事情,也沒有給孩子辯白的機會,這樣的批評雖然出於好意,但孩子認爲你冤枉了他,他也不會接受。
“用愛心說誠實話”的另一翻譯是“用愛心持守真理”,所以這裏的“真”不僅僅有事情層面的真,還有道理層面的真,也就是我們希望教給孩子的是非對錯之理。我們說一個孩子“懂事”,就是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道德觀,而這種懂事是我們在一件一件事情上培養出來的。


這樣批評,寶寶才能聽進去
批評是一種教育,也是一種溝通 第2張

在對批評有正確的觀念和心態的基礎上,接下來我們不妨看看具體的應對方法。

一、批評的基礎是表揚

表揚和批評相反,是認可孩子哪裏做對了,做好了。孩子需要我們的表揚來建立自信、自尊,在表揚中感受我們的愛。表揚是我們和孩子關係的主調。由於生存的需要,我們的大腦對負面的信息比較敏感,而對正面的信息則沒那麼關注。因此要達到平衡,表揚要多於批評,大致的比例至少應該3:1(據說夫妻之間應該達到的是5:1)。另一種以表揚帶批評的方式是“漢堡包”式的批評法,先肯定孩子哪裏做對了,再指出欠缺或錯誤之處,最後還是鼓勵、支持,這樣一個硬邦邦的批評包在兩層比較“軟”的正面信息之內,比較容易消化,也不太會傷到孩子的自尊心。

二、對事不對人,避免貼標籤

我們很容易對孩子下斷語,“你看看你做的這是什麼啊?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可以打小朋友呢?打人的是壞孩子!”……在批評時用很多描述人品質的詞彙,這就會讓孩子把這些負面的詞彙標籤貼在自己身上。合適的批評方式是對事不對人的,是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行爲,解釋這樣爲什麼不對。比如同樣是孩子沒有做好,你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指出他沒有聽清要求,或者沒有付出努力。

三、使用“我信息”

批評時,光講道理是不夠的,還要讓孩子在情感上受到觸動。當然,這樣做首先的基礎是我們對孩子有共情,能夠體會到孩子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也要讓孩子體會我們的情感。使用“我信息”更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而且更少指責的感覺。與其說:“你跑到路上幹什麼?你想找死啊?”不如說,“你剛纔跑到路上的時候,媽媽嚇壞了。”媽媽的心情讓孩子可以推斷出自己行爲的危險性。

四、目標是改進

在批評的時候心裏要清楚,批評的目的是要孩子改進。批評不是爲了把孩子說一頓讓你出氣,也不是爲了羞辱孩子。批評是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然後還要給他如何承擔責任以及如何改進的建議。該道歉的,讓孩子去道歉,可以彌補的,讓他做出彌補的行爲,比如故意弄髒地面讓他去打掃。有時我們會覺得讓孩子付出一些代價不忍心,但其實,改正錯誤可以讓孩子產生責任心,也知道自已改正之後事情就結束了。
此外,做家長也要能“放下”,不要把孩子的某件錯事老掛在嘴上。對於暫時無法改正的事情,在批評的結尾,要和他討論今後可以怎樣做,比如“讓我們來討論一下以後怎麼做更好。”把目光指向未來而不是過去。

五、一次講一點

人的短時記憶是有容量的,批評時一次要針對一個點,說多了,孩子就什麼都不會記得。不僅在對一件事上的批評要節制,在一個時期內也如此。每個階段重點對付孩子的一個問題,其他的事情抓大放小,不需要面面俱到。有的父母對孩子的各種行爲都要揪出錯誤來,或者一件錯事能夠總結出N個錯誤的原因,也許這些說的都是對的,但這樣眉毛鬍子一把抓很可能什麼也解決不了。

六、注意表情、語氣、姿勢

我們知道溝通時多數的信息不是通過言語傳遞,而是通過非言語的方式傳遞的。因此,還是需要適當注意自己的表情、語氣、姿勢。比如,對於小小孩要蹲下去說,批評之後最好抱一抱,尤其在孩子覺得很委屈、很有情緒的時候。如果你在批評孩子之前自己情緒不好,先做幾個深呼吸再對孩子講話。


這樣批評,你會弄巧成拙

當我們探討應該如何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個判斷的標準就是這種做法是否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而和“會批評”相對,就有不會批評的案例,反而會弄巧成拙,寶寶聽不進去,還會激發逆反心理!

一、頻次不對

從大的方面來看,以往的父母通常都是批評太多,表揚太少,不能平衡。認爲孩子有優點是不用說的,不說又不會跑掉,有錯誤一定要指出。 70後基本上都是這種教育方式的產品,其特點是努力追求成功,完美主義,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內心的自我價值感不穩定。而當這樣長大的一代成了父母之後,有的還是延用父母的方式,有的則物極必反,一定要用和父母相反的方法,結果又會對孩子批評太少。這樣的孩子通常到了團體中就會被很快識別出來,就是批評不得,一說就受不了,必須哄着。

二、時機不對

從時間和空間上來說,小孩子一般應該及時批評,因爲早上的事情晚上大罵一頓他多半已經忘了,不知道你爲什麼突然變成這樣。大一點的孩子通常會在乎自尊,如果當衆批評他,即使你說得很正確,也可能只會激發他的逆反情緒而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三、方式不對

從現場如何實施批評來說,通常嘮嘮叨叨的批評只會變成一種背景噪音,裏面的語義內容都會被忽略不計了;過於生猛的批評讓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疾風暴雨的情緒,內容同樣都忽略不計了;知識分子的父母則容易大講道理,講大道理,超過孩子的理解程度,結果還是讓孩子對內容忽略不計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