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接納自己

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接納自己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一直非常欣賞契訶夫戲劇作品中的“生活流”。生活表面上拉拉雜雜,日復一日,但平靜重複的日常之下卻蘊藏着巨大的洪流。我生性敏感,對這洪流倍感敬畏,因此我雖不是信徒,卻很虔誠。比如對待孩子,我一直在努力做個好媽媽。三年多的親身體驗,令我一次次打破自己的既定觀念,使親子教育這幾個字漸漸指向了我自己。儘管我也能舉出很多自己幹得漂亮的細節,但如今要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的狀態,我卻想說,過去的自己彷彿包裹着一層層由焦慮、虛榮、自卑、控制慾、逆反心共同澆築成的堅硬外殼,而當我做媽媽三年之後,纔開始親手拎起錘頭,努力地砸向自己……

聽起來不那麼愉快,但我知道這是重生般的幸運。

所以,我今年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努力與自己坦誠相見。

而這要從我和兩歲多的女兒之間爆發的幾次衝突說起。

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接納自己

2014年初,我和兩歲半的女兒之間頻繁地爆發着衝突,印象很深的有兩次。一次是洗澡的時候,我要先進行A後進行B,而她想要的順序和我相反。我講了幾次道理後她依然堅持先做B後做A。我火了,大聲問她:“你能不能聽懂我說話!”那是個神奇的瞬間,就在我吼出這句話的同時,內心有一個聲音問我:“那你能不能聽懂她說話?!”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在控制她,她的順序雖不科學,但並不涉及原則問題,依了她也不會怎樣。洗完澡她哭得非常傷心,我抱着她也哭了。

我想,很多時候我所謂的有效溝通,是以她聽了我的話爲判斷標準的——我說了她聽了,就是溝通成功,我說了她沒聽,就是無效溝通。多麼霸道的想法!

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接納自己 第2張

第二次,因爲她大冬天頻繁赤腳踩在地板上,我多次勸阻無效,怕她受涼,就想把她抱到牀上去,她在掙扎中狠狠地撞到了我的下巴,那一撞,不但下巴疼,理智也被撞碎了,委屈憤怒噴薄而出,我抓起她狠狠地丟在牀上,心裏卻是無限淒涼。一直以來,我都很排斥長輩們苦口婆心地說:“我這都是爲了你好!”可是我現在又在重走老路,做着爲了女兒好的事,卻因不被領情而傷心(起止是不領情,簡直就是招來女兒的反感)。我爲什麼辛辛苦苦付出卻走上了怨婦之路?我的問題出在哪?我想還是在控制——無意識、不自覺的控制,打着“爲了你好”的幌子控制孩子(表面是愛,實質是控制),控制不成便覺得失敗、被辜負、委屈、憤怒,我這個媽媽看上去很辛苦,一心爲孩子,實際上很多時候都只是在無效地消耗自己而已。

爲什麼我總是無意識的控制她?我讀了那麼多教育名著,卻在女兒兩歲之後,依然會在第一時間應激反應一般的選擇控制她。“她不按我說的做我擔心她會怎樣怎樣”,這個未知的“怎樣”彷彿可以摧毀一切的預言,令我焦慮,令我不自覺地要“爲她好”,不自覺地以此爲由去控制她,強迫她。我很少完整的想過,那個“怎樣”真的發生會帶來什麼後果,其實大部分時候,不過是一場感冒,一點小傷,一次批評,又能怎樣呢?再繼續追問,要應付感冒、小傷以及批評,需要付出心力、體力、時間,可能還要被埋怨沒有用心帶孩子,這些是與孩子無關的另外一層焦慮——疲憊、對負面評價的在意。

我想是我自己被這並不清晰的未知搞得失控了。我自己是失控的,纔會通過控制外界來尋求平衡。就像一個溺水的人會本能地抓住身邊另一個人來求生一樣。而起初我在控制她時,認爲這是在管教,後來我感覺這種管教也很像是發泄。究竟是以負面的形式管教,還是以管教的名義發泄,連我自己也搞不清了。每次“管教”之後,我都會隱隱感到這是有問題的——她遲早有一天會不吃這套。

不得不提到的一點是,相當一部分時候,我衝她發脾氣,是因爲我累了。但我卻連跟家人爭取一些休息時間的溝通能力都不具備。我總是忍,然後爆發,如此循環。我相信科學的人際關係法則是普遍適用的,這世界上不存在只跟兒女相處和諧的父母,與成人溝通有礙,遲早也會與兒女溝通不暢。

而這種忍耐、爆發、控制慾等等混亂狀況的根本,在於和孩子(也可以說是和任何人)之間界限不清,以至於並不能真正懂得什麼是尊重。

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接納自己 第3張

懷孕之前我就開始讀育兒書,有些當時讀來覺得難以做到的事,做了媽媽後大都做到了,而當初覺得最淺顯的道理,卻在當媽媽快三年的時候,才發現如此之難。

比如,尊重和界限。

在被她撞痛的那個晚上,我在黑暗中思考了很久,我突然不再熱衷於那些看起來充滿智慧的育兒方法了,當缺乏尊重時,再智慧的方法也不過是爲了幫助自己控制孩子,而尊重存在時,用什麼方法都不重要,得到尊重的孩子一定會成長得不錯。更何況,任何方法都會有不奏效的時候。

而如何理清我和女兒之間的界限,做到互相尊重,這纔是最重要的問題。我想,要理清界限,首先要從瞭解自己開始,從瞭解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認識自己的內心開始。

於是,就在2014年初,我爲自己定下了一個計劃:這一年,我要認真的關注自己的內心、情緒、界限,把關注的焦點從女兒身上轉移到我自己身上。但那一刻,我並不清楚這麼做會給我帶來怎樣的變化。

主要來講,這一年我做了兩件事。

一是留意自己負面的言行,二是每次做錯什麼事,比如發了脾氣之後,我不再盲目自責,而是跟自己進行一些列的自問自答。

我發現,當女兒兩歲多以後,隨着她的自我意識和行動力的增強,我漸漸拋卻了許多寬容和接納,每天都會無意識地說出很多很多負面的話。我會對她說:你看,都是你……你看!我說不要這樣吧!你就是不聽……快點!聽到沒有……我也會用賭氣一樣的語氣對她的堅持表示同意,以至於她迫於我的情緒的壓力而哭着服從我……

我在不斷地催促、埋怨、強迫、威脅……一點點蠶食她內心的陽光。

客觀來說,有些錯誤的出現,不能都怪她,但我卻仗着自己是大人,第一時間全部埋怨到她身上,我爲什麼會這樣呢?在成人的世界裏,我一直非常害怕被否定被埋怨,但當有一個比我弱的人出現時,我就變成了我害怕的那種人。

就像壓抑許久的一種宣泄,這是我對於自己失控的另一部分。

因爲害怕被否定和埋怨,所以會努力做到更好,而這個“做到更好”的出發點,只是爲了少受一些埋怨,多得一些肯定。而我爲什麼這麼希望被肯定呢?因爲無力自我肯定吧,我一直難以擁有穩定合理的自我認知,因此也沒有自信,不喜歡當下的自己,情緒一直在外界的肯定或否定中搖擺不定,要麼就是處在等待被評價的惶恐之中。

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接納自己 第4張

我遇到過很多帶孩子的大人,他們經常在第一時間指責自己的孩子不懂事、沒禮貌,他們急於在外人面前表白自己的態度,以力爭讓對方相信,孩子眼下的某個行爲可不是我教的,他不懂事,我還是懂事的。

沒錯,很多人都會在第一時間直覺性的選擇在意別人的看法,而無法忠實於自己,更別提在尷尬的時候保護孩子。

第一時間選擇在意別人的人,無力定義自己,無力關愛自己。

曾經有一段時間工作很忙,最忙的時候,我忍着不去廁所,沒有時間坐下來好好吃飯,我發現,在很多情境下,我都能看到在內心的排序中,自己並不重要。而當我發現在如此忙碌之中,別人卻並沒有像我一樣付出,爲此打破生活規律時,我便心生怨懟,牢騷滿腹——這就是我的邏輯。這不是無私,不是敬業,這是另外一種界限不清的表現。後來我常想,拜託自己,自私點,愛自己吧。不要搞得好像全世界都欠了自己一樣。

有一些事並沒有爆發大的衝突,但也值得藉以自察。

有一次,女兒哭着要求我下班去幼兒園接她。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如果她一哭我就答應了她,那以後她天天哭,我就得天天去接她麼?所以我平靜地拒絕了她,她哭啊哭,直到自己慢慢平靜下來。看起來我對她的負面情緒給予了充分的接納,但後來我還是問自己,她哭得那麼傷心,而我的第一反應卻是戒備、不信任。這是何故?戒備和不信任割斷了我對她內心需求的感受能力,阻礙了我們之間愛的自然流動。我看到了內心常態化了的焦慮,莫名焦慮。

特別巧的是,第二天她又哭着要求我去接她,這回我決定放鬆自己,選擇相信她的眼淚,相信她真得需要媽媽接她一次,便答應了她。事實上,她並沒有在此後天天哭着要求我去接她,而是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再提過這樣的要求。

後來我想,這種警惕心應該算是僞理智吧,貌似理性,實則還是焦慮在作怪,我處在對失控的恐懼中。焦慮有時令我無力感受女兒的心。

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接納自己 第5張

還有一次,我讓女兒收拾她的玩具,她收拾到一半嫌麻煩,就不再收拾了。我心浮氣躁的鼓勵了她一陣,等了她一陣,她還是不收拾,然後我就開始威脅她,如果不收拾,我就把亂着的玩具都扔了,並真的開始做扔的動作。她害怕了,哭着繼續收拾完了所有的玩具。事後我一方面想,總有一天,她會不懼威脅。另一方面,我問自己,爲什麼做不到再等等她?爲什麼不能相信她可以平復自己?爲什麼不能換位思考,接納她的畏難?因爲我很擔心她真的不再收拾了,收拾玩具的習慣難以養成了,其他事她也不再聽我的了……我還是在害怕失控,於是我就用強硬的情緒去控制她。

因爲女兒,我還空前的觸到了自己孤獨而慾求不滿的內在。這事在人格完善的人看來簡直就是個笑話,那只是因爲她分別在兩天晚上臨睡前拒絕親一下我的臉!我因此而傷心了。我告訴了她我的心情,可是她既害怕卻又並不理會我的情緒,只是大聲衝我哭喊要求摸妞妞(內蒙方言乳房的叫法)睡覺。可悲的是,即便她喊得很大聲,而我卻只是在想,爲什麼你不在意我的感受,只想着你自己的需求?是的,她喊的時候我在想這個,並不能聽到她的聲音。我竟然懷疑跟我骨肉相連的至親都不愛我!那一刻我看到自己因爲自卑而變成了一個“聾子”。我看到我的身邊有一道隱形的圍牆,把我和世界隔絕,這道圍牆就是不安全感。事後我想,這很像很多大聲爭吵的夫妻、親子,他們衝對方怒吼,大聲喊出自己的心聲,同時卻並不能聽到對方的聲音,所以,雖然喊得大聲卻無法使溝通取得成效。可見,溝通的前提不只是說出來,還要聽得見。聽見,需要一顆充盈的心。

除了在和孩子的相處中觀察自己外,在工作中、人際交往中,我也開始留心觀察自己,然後,一個內心不堪的我就漸漸呈現出來了,沮喪之餘,也十分驚訝,此前我並沒有如此清晰地看見過這樣的自己。比如,我發現當我遇到比我富有,比我成功的人時,並不會覺得怎樣,我依然會按照自己的交友喜好去選擇朋友,但當我遇到氣質從容的人時,心裏就會不自覺地緊張自卑。這恰好從反面說明,我最缺乏的,是從容。

就這麼反反覆覆的觀察啊,自問自答啊,大約在11月的時候,我感覺到我的狀態一點點變了,這是非常非常難以描述的一種變化,我一點點認識了自己的同時,內心的許多擰巴漸漸消失了,給予女兒的接納也逐漸變得不同了。

過去給予女兒的接納大多出於理性,也就是說,我從理智上明白,她做什麼事我應該接納。理性層面上的接納是被動而不穩定的,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當我狀態很好的時候,我可以做到接納,但由於出於理性的接納事實上是有“容忍”的成分的,因此當我疲憊時,便容易出現從疲於應付到忍無可忍到最終情緒失控的情況,不但無法接納,連平靜的拒絕都做不到。所以,出於理性的接納其質量並不穩定。大概也是出於以上原因,以前我一直很怕別人誇我是好媽媽,我總覺得這聽起來像諷刺,因爲“好媽媽”等於“太能忍”、“沒有自我”。第二,有些事情,需要用“理智”判斷是不是該接納,這很容易阻斷親子之間情感的流動。例如前面提到的要不要在女兒哭的時候答應去接園的問題,看似理智判斷,其實只是因爲無力感受。

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接納自己 第6張

當接納從出於理智逐漸轉變成發自內心時,事情就變得簡單許多。沒錯,最大的變化,就是相處變得簡單起來了,我的焦慮與失控的頻率與過往相比,在不知不覺中降低了,我又可以重新悅納她,一如她還是嬰兒時(當然還沒做到全然接納,這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但確實有起色了)。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接納也包括我開始接納自己的不好,開始有了對自己相對穩定的認知,然後我就漸漸明白了自己的需求,浮躁盲從漸漸減少。生活也因此變得簡單起來,我開始對衣櫃和書櫃進行“斷舍離”,簡單,讓我覺得清晰有力。

當然這一切才僅僅是個開端,我做的還不夠好,但能感受到這個開端已經是很珍貴的了。畢竟我的童年有深深的遺憾,這不是一年的自察就能完全彌補的。

我曾在微博讀到一段話,大意是說,對於成長來說,你從上一輩那裏傳承到了什麼不是最重要的,你如何處理與這些傳承的關係纔是最重要的。這句話令我豁然開朗,從此不再執迷於特別痛苦的那段童年經歷,不再哀嘆,而對未來與自己越來越友好地相處增添了信心。所以我不打算敘述我童年的經歷來博取理解和同情,也不再過分緊張我會給女兒的成長帶來什麼陰影。我想,努力的方向該變了,不是如何保護,而是怎樣面對。

11月的時候,我第一次體會到了“溫柔而堅定”不是拿捏出來的態度,而是自然而然的狀態!一天晚上,女兒帶着小朋友把我臥室裏的東西扔了個滿天滿地,場面慘不忍睹。當時我的第一感受是,她玩得這麼有破壞性,一定是在宣泄着什麼。第二個感受是,這個爛攤子應該由她來收拾。小朋友走後,我平靜地告訴她:“是你把房間弄成這樣的,也應該由你來收拾乾淨,這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當晚,她因爲睏倦而十分畏難,哭啊哭,哭到睡着。什麼都沒有收拾。第二天一早,她一睜眼就說要收拾房間。我說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收拾,媽媽可以教你,她答應了,於是在我的指導下,她用了半個上午獨自收拾好了房間。看到一切整潔如初,我和她都開心極了。她抱着我對我說:“媽媽,對不起!”她的道歉非常有誠意,不帶有一絲恐懼。

臨近聖誕節,幼兒園大廳佈置出了一片“雪景”,女兒看到後興奮地衝了進去,玩得滿身都是棉絮。回家後我費了好大的力氣,用了好幾種方法幫她清除衣服上的“雪”,但我什麼都沒說。她看到我清理地費勁,抱歉地說:“我以後不這樣玩了。”

前些天去幼兒園接她,當時正下着濛濛細雨,但女兒表示十分想去沙池玩,我就依了她。幼兒園的其中一片沙池裏的沙子剛被塑過形,彷彿長城和金字塔的樣子,非常好看。當時沙池裏只有女兒一個人在玩,我看到她在小雨中十分安靜投入的拎着小桶和鏟子在沙池裏盛一盛,灑一灑,但同時她也非常小心地呵護着那些沙子“建築”,不管怎麼玩都有意避免破壞到它們,這讓我想到她的內在大概已經沒那麼多壓抑了,所以才能小心善待這些“建築”。就在我們去沙池之前,老師剛剛對我轉述了阿姨的話,阿姨說女兒和上個學期比沒那麼淘了。上個學期非常不服管,這個學期好多了。

接納孩子的前提是接納自己 第7張

很多人說淘氣的孩子聰明,但我明白,淘氣和遵守秩序並不衝突,上個學期的女兒多多少少是因爲我的緣故,受到了壓抑需要宣泄,所以“很不服管”。後來我漸漸好起來了,她也跟着平靜了。但她依然精力充沛,活潑熱情,每天都是最後被“趕出”幼兒園的一個。在這裏也要特別感謝幼兒園的鄧燕如老師,沒有武斷的處理過她的錯誤,每次遇到問題都會先與我溝通商量,然後互相配合着解決問題。

發自內心的接納是雙向的,自然而然的,無需擰巴的努力和忍耐。當我覺得疲憊時,我試着直接告訴女兒,我累了需要休息,不能陪你。她大多數時候也能平靜接納(或跟我商量怎麼辦)。一切都簡單了許多。

十月份閨蜜來東莞,我們一起感慨,年輕的時候對年輕毫無認知,沒有好好珍惜時間,沒有享受青春。所以,趁着現在還沒有老,就抓緊時間去過理想中的年輕生活吧。努力學習、積極鍛鍊,蓬勃樂觀,以輕盈的姿態面對生活,認真地呵護自己,努力去過審美化的生活。

及時醒悟,也是一種幸運。

可能有人會驚訝,原來我是這樣一個脆弱敏感,內在糟糕的人,但我想我並不是特例,也不是最糟的一個,之所以把這些都寫出來,是因爲我看到不少和我一樣焦慮的媽媽,她們都是認真努力的好媽媽,大腦裏儲存了許多育兒經卻依然頻頻自責而不見起色,我也看到一些育兒專家公然宣稱鄙視發脾氣,打孩子的父母,卻不去追問,是什麼造就了這些父母內心的無力。

父母也曾經是孩子,若他們沒有被簡單粗暴的對待過,又怎麼會變得簡單粗暴呢?所以,無需譴責也不必自責,我們需要的,是接納。接納是唯一的出路。接納自己的好與不好,然後才能接納世界。而接納自己,則可以試着從自察開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