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專家說,誇孩子不好?”NO,不僅要誇,還要視年齡情況能誇會誇!

“專家說,誇孩子不好?”NO,不僅要誇,還要視年齡情況能誇會誇!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六個月前,我帶着兒子起看我的父母,我洗完碗時,我父親大呼“乾的漂亮!”

這是在拿我開玩笑,因爲我兒子愉快地吃了一把藍莓,我喊了句“幹得漂亮!”,那天晚上,他努力脫下了自己的襪子,我也同樣喊了一句。當時他只有八個月大。

當然,我知道有種說法:現在的孩子們,已經被父母誇得不知道東南西北了。在父母的眼裏,他們就是未來的畢加索或愛因斯坦。但那又怎樣呢?

“專家說,誇孩子不好?”NO,不僅要誇,還要視年齡情況能誇會誇!

我常常誇自己的孩子,而且我不覺得有問題。他用彩色蠟筆在牆上畫畫的時候,我就會爲他的天賦感到自豪。在他做出每個小小進步的時候,我都希望能表達我最真切的愉快和喜愛。我父母的白眼也不能阻止我這樣做。

年幼的孩子要隨便誇,盡情誇讚美對於年齡不同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我們需要區別對待。7歲以下的孩子,並沒有敏感到能分辨父母誇獎背後的意義,只會從中獲得自尊和益處。所以要隨便誇,盡情誇。

我們真的瞭解讚美麼?

生物人類學家Gwen Dewar在“父母科學”(育兒網站)上給出了一些研究發現和幾條建議:如果我們誇獎孩子的能力而不是努力,他們會把天賦和智力當作是先天的,而不是需要培養和學習的技能。不誠懇的誇獎意味着他們不理解自己的孩子。特別指出孩子哪個地方做得好比只是簡單的做個判斷(比如“幹得漂亮!”)更有效。

裏德大學的心理學家Jennifer Henderlong Corpus和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MarkLepper表示,過度誇獎孩子(比如,太棒了)會讓他們覺得你的標準很高,導致他們恐懼自己不能一直保持達到這個標準。孩子們完成很簡單任務而得到誇獎時,會懷疑你是不是傻,或者以爲你覺得他們很蠢。

“專家說,誇孩子不好?”NO,不僅要誇,還要視年齡情況能誇會誇! 第2張

這是一個很棘手的發現:對於孩子本身就很享受的事兒,過多誇獎,會適得其反,將削弱他們的動機。

舊金山大學的心理學家Jim Taylor認爲:‘幹得漂亮’是最懶惰的稱讚,最沒有價值的稱讚,有害的稱讚……如果你要在誇獎方面偷懶,請至少說‘努力真棒’!這是強調因爲努力“他們很好地完成任務”……但他更傾向於認爲,當一件事做得很好時,不需要你告訴孩子幹得漂亮,特別是對於很小的孩子,根本不需要誇獎。

那麼,就這樣“批判誇獎”對麼?事實上,讚美對於年齡不同孩子的影響,是不同的,我們需要區別對待。

舉個例子,2007年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Paul Hastings對低領兒童做過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父母誇獎學齡前兒童有禮貌,孩子長大之後會有更好的社交技能,與Taylor所相信的學齡前兒童不需要鼓勵矛盾。1997年另一項由賓州萊卡明學院的Sue Kelley 發表的研究表明,在實驗中,獨自探索得到母親鼓勵的兩歲兒童,在一年之後,比沒有受到鼓勵的孩子更具獨立性。

對於過於熱情的過度讚揚,波士頓學院的Ellen Winner和其他研究者發現年紀小的孩子(7歲以下)並沒有敏感到能分辨父母誇獎背後的意義,意味着他們不會遇到大孩子可能會遇到的“標準太高”,或者覺得他傻的狀況。

大孩子,視情況判斷如何誇讚 大一點的孩子,要根據的情況來判斷,如果是高自尊的孩子,那麼就要不斷誇讚,鼓勵他挑戰自我;低自尊的孩子,需要溫和誇讚,讓他們對於失敗不那麼恐懼。孩子的自尊水平,可以根據日常交流來簡單判斷,看看他喜歡冒險,還是恐懼失敗?當然也可以請專業的心理醫生來幫助你判斷。總的來說,誇讚也是在培養他們的自尊,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

在反讚美爭論中,荷蘭烏特勒支大學博士研究生Eddie Brummelman今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過度稱讚確實會對低自尊水平的孩子有害,但對於高自尊水平的孩子卻有幫助。

“專家說,誇孩子不好?”NO,不僅要誇,還要視年齡情況能誇會誇! 第3張

他們讓一些測試過自尊水平的8~12歲的孩子參觀藝術博物館,並要求他們畫畫,然後由所謂的“專業畫家”來評判。接下來,他們需要選擇繼續上更難的課程,還是更簡單的課程。根據不同的自尊水平,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真誠的過度誇獎。正如所預測的那樣,相比於沒有接受過度稱讚的對照組,低自尊水平的孩子在接受了過度的讚美之後,傾向於不接受更困難的挑戰。另一方面,高自尊水平的孩子在過度讚美之後,卻更傾向於選擇困難的任務。

這是有道理的,因爲有高自尊水平的人普遍更加傾向於自我提升,覺得證明自己的能力很爽,低自尊水平的人會害怕失敗,他們害怕那種一文不值的感覺

但這不意味着不能誇孩子,不誇張的誇讚,可以讓低自尊水平的孩子,對於失敗不那麼恐懼,從而培養出他們尋求挑戰的願望,但是對於高自尊水平的孩子卻有可能不能提供足夠的動力,來促使他們探尋挑戰。

然而,不經過測試,家長們怎麼知道自己的孩子自尊水平高低?論文作者寫到:“雖然小孩子對於好壞已有基本的感知,但是要到童年的末期才能建立自尊。”我更傾向於認爲,誇讚就是在培養他的自尊。我的心理學家朋友也傾向於認爲,誇張的鼓勵也許不會傷害孩子,甚至對於年幼的孩子會有幫助。

對於誇獎,沒必要焦慮 孩子的成長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有些事兒可能傷害到孩子,但並非一成不變,不可挽回。你的一個誇讚並不會讓他成功或者失敗,所以沒必要過分糾結。

回顧自己的人生,我曾是一個在課堂上發言都會臉紅的人。直到20多歲時,老闆指出我不自信,我才意識到,並希望能改變自己。我認識一些人,他們的自信程度,大大超過自己知識儲備或智力水平,我不確定在生活中這是否會有害。但很多研究卻顯示,即便在表現不好的時候,也展現出自信的人,容易被他人信賴,也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我們常常抱怨,現在有太多過於自信的人了,但可悲的是,我們確實在爲這些人打工。

但我一點也不相信,我的不自信是因爲我父母的養育方式。所以,對於孩子的培養,我一點也不焦慮,並不是我誇他就會毀掉他。其他人也在影響他,比如他的老師,他的朋友,包括他自己也在培養自己,這一切都充滿了變數。

作爲家長,我們常常擔心自己的某個舉動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但研究也表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基因的影響佔到23%到40%之間,這對孩子未來,起到重要作用。

而且,孩子自身的特點也會影響父母的風格,換而言之,除去基因的影響,孩子也會決定父母的行爲。我們又不傻,當然會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來調整自己的養育方式,只是你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這是一個生物學和行爲學交織在一起的複雜反饋迴路,對於不同的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

父母都應該思考自己的特點,開發出一套適合你和孩子的育兒風格與策略,當我們嘗試做一些讓你覺得不自然的事情,就會讓你感到困難和緊張。專家說這樣對孩子好,那樣對孩子不好,但這中間有許多因人而異的東西。當你誇孩子的時候,觀察一下是否引發孩子的積極行爲?寫下來哪些有效,哪些無效。

紐約大學的社會學教授Dalton Conley的著作《育兒學》中曾敘述,他花了數年的時間用小熊糖、遊戲時間和金錢來哄他的兒子和女兒做額外的數學題。他的女兒越來越喜歡閱讀和文學,對數學不感興趣;而他的兒子在業餘時間不再閱讀小說,開始研究分形。“因此,我讓學數學帶有額外的獎勵,讓閱讀不帶,但是結果發現,有沒有獎勵系統,對於他們的熱情影響不大。”換而言之,對於一個孩子有用的稱讚,對於另一個也許沒用,結果取決於他們的興趣、個性,以及家長的興趣和家長的個性。

批評是需要謹慎的 問題的根源不是誇獎,而是批評。這些孩子大多被過度批評了,只有極少數是因爲過度誇獎。

誇獎或不誇獎,就能幫助孩子取得成功?這是不切實際的。相反,康奈爾大學的兒童心理學家Kenneth Barish堅持認爲,真正的問題在於批評。“我見過許多沮喪、憤怒、不快樂的孩子。我見過意志消沉的孩子,他們即便在面對溫和挫折時也無法繼續努力,另一些則發展出玩世不恭的態度(attitudes of entitlement)。問題的根源不是誇獎,而是批評。這些孩子大多被過度批評了,只有極少數是因爲過度誇獎。”

我從小很努力,很少被誇讚,上了很好的大學和研究生院,從我記事兒起就在擔心未來會怎樣。而我老公從小經常被誇讚,他對待學業很隨意,演奏音樂、譜曲,他去了一所藝術學校而不是大學,並一直認爲自己是一個幸運的人,無論如何未來都會很好。我們今天所取得的成績,卻不相上下。

所以,對於引導孩子走哪條路,我其實也很糾結。那麼,根據現有的研究,我決定更有技術含量地誇讚孩子,比如我會在他上學前,給他更多的誇讚;同時,讓誇讚更加細化,指出他在畫花傢俱時做的努力,而不是他在挑選蠟筆時表現出的天賦。認可他的色感,也認可他的專注,在他完成任務是誇獎他。

“在所有可能會讓孩子變壞的事情中,”Khlar說,“過度誇獎不是家長們應該擔心的。對一個學齡前兒童說‘幹得漂亮’只在一種情況下是件壞事,那就是在他們做了你不想讓他們做的事之後。”


翻譯:NPC 圖片摘自:;;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