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誇孩子的套路都在這裏!看看你誇對了嗎?

誇孩子的套路都在這裏!看看你誇對了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還在用這些詞誇獎孩子嗎:

你真棒!

你真聰明!

你最厲害!

事實上,當父母在表揚孩子時,總會採用一種誇張式的鼓勵和肯定自己的孩子,而實際上這樣的方法卻讓孩子越來越不能清晰的判斷事件。

今天左輝老師來跟我們聊一聊:請停止對孩子的單純誇獎。

誇孩子的套路都在這裏!看看你誇對了嗎?

1請停止對孩子單純的誇獎

很多的理念告訴大家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要大大地喊停—停止對孩子的單純誇獎。

本來,孩子做了一件事情,他在過程中很開心,或者看到父母開心,他更開心,父母會忍不住地豎起大拇指,跟孩子說“你真棒”—— 這三個字流行好久了。

孩子在事情中的快樂被沖淡了,被做了事情帶來的誇獎沖淡了事情本身帶來的快樂,孩子會慢慢地爲了這些誇獎而去做事情。事情不再重要,誇獎才重要。

越來越關注誇獎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討好成人,要得到父母的誇獎,爲誇獎而去表現。我們雖然允許孩子犯錯,但是看到孩子有好的表現,我們立刻會忍不住喜形於色,這樣就是在限制孩子—做事情不是爲了嘗試,而是爲了成功。

所以,我們實際上忍不住地用自己的慾望給孩子一種錯覺—父母關注的是結果,不是快樂!而且父母關注的是好的結果,不是過程中獲得的經驗。如果要表達父母的開心,只需說事情就可以了。

學一學:

比如,孩子做了手工,哪怕是一張賀卡。

● 你不用說:寶貝,我太愛你了,謝謝你心裏有我!這簡直是廢話一句。

● 你可以說:喔,這是我收到的最可愛的賀卡, 我猜你畫的時候想了個故事對吧?

誇孩子的套路都在這裏!看看你誇對了嗎? 第2張

2誇張應該是自然的

中國人很含蓄,本來是不擅長表達感情的,但是社會趨勢變得越來越外向,逼着大家開始表達,中國人就只好特誇張特肉麻地充滿感情色彩地表達。所以,要注意哦!親子感情是天生的,表達應該自然,無須那麼費力!

小案例:孩子太要強

我家孩子三歲半了,昨天和她一起擺磁力建構片,她爸爸誇了我一句:媽媽真厲害!因爲沒有接着說她也厲害,或者在她詢問時沒有及時回答,她就發脾氣了。確切來說不是發脾氣,是很委屈,哭了很長時間,說:爸爸應該先說我厲害!

之前我就發現這孩子太要強,比如每次我們說比賽誰先跑到井蓋那裏,她無論多累都會衝出去,而且必須是她贏。她好像一定要強調自己最棒,不允許別人比她強。

分析:三歲半處於肛欲期內,孩子試圖形成控制感,想要操控周圍的一切。這樣,她纔會覺得在環境中可以自主,可以做自己想做的,這也是形成基本自信的必要階段。

如果沒有達到自己操控的目標,孩子就會非常憤怒和生氣,本身出現這樣的情緒狀況,算是正常。問題是,爲什麼她一定要勝過別人呢? 你們平時是怎麼誇獎她的?

誇孩子的套路都在這裏!看看你誇對了嗎? 第3張

小案例:媽媽的小疑惑

做爲媽媽,我一直覺得對孩子說:真棒,真厲害!……是不是太不具體了?有時候會說,你看媽媽都不會弄,你就弄出來了!……是不是就更不對了?要不要我裝作不會,讓她教我的時候增加她的成就感?也有媽媽告訴我,說跟孩子玩的時候要適當示弱。

分析:是啊,誇得不太恰當。誇孩子的時候,儘量不要誇棒啊、做得好啊之類,這麼誇其實會有問題—誇獎讓玩的快樂人爲地轉向了, 變成了誇獎得到的快樂。當孩子變得爲了誇獎才玩遊戲,慢慢地,孩子會依賴於這種誇獎,不再是因爲喜歡或者快樂來玩,而是隻爲得到誇獎來玩了。

誇孩子的套路都在這裏!看看你誇對了嗎? 第4張

3賞識放在心裏就可以

無論是示弱,還是誇獎,方法不同,內涵是一樣的,都是過於注重結果。誇獎她努力的過程,這本身依然是目的性極強的做法,都是“教育”名詞下的方法,其實是不妥當的。與孩子一起享受玩的快樂,就可以了。

賞識放在心裏就可以,不用總是用語言表達。真正的賞識教育,最初是用於類似有殘障的孩子,或者自卑感極其嚴重的孩子, 他們確實需要海誇狂誇。而對於我們這些捧在手心的孩子,不要這樣去誇。

不要怕孩子生氣和哭,這個階段受些挫折是好事。不要試圖用語言跟孩子說明白,畢竟很多時候嘴上說的是不要爭第一,可孩子爭了第一,父母也還是樂開花的,對吧?

與孩子一起享受玩的樂趣,放輕鬆。如果你想,你可以讓着孩子,然後表現你的快樂,讓她也有機會讓你幾次。你快樂,她也快樂,慢慢把孩子的注意力還原到遊戲本身的快樂上,不要着急,這怎麼也得恢復個一年半載或者更長時間,慢慢來,畢竟你們都誇了三年半了。

學一學:

比如,孩子串珠子很快。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這麼快!

●而是誇孩子:哇,原來用你這個方法會這麼快呀,我也試一試!老師,你教教我唄!

這兩種說法看着差不多,表達的意思其實天差地別:

前者培養競爭心,後者培養分享心;

前者認可的是結果,後者認可的是能力。

前者的認可是誇,是高高在上的俯視;

後者的認可是承認和肯定,用行動來表示支持。

所以,孩子所感受到的感覺也是完全不同的。

一次兩次不會帶來多大的改變,但是一直用這樣的態度,孩子就會慢慢地轉變過來。所謂成長,就是陪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