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姿勢不對,起來重睡!細數執拗期那些抓狂時刻

姿勢不對,起來重睡!細數執拗期那些抓狂時刻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再放回去讓他自己做,也還是氣得邊哭邊來。

然後對開門有了執念,媽媽回家了,必須由他開門放進來,媽媽從房間、從洗手間等各張門後面放出來的工作,也必須由胖米進行,不然,氣得滿地打滾涕淚交流面紅耳赤是一定的,趁此之前,我還是拎着鞋子灰溜溜地出去重新“回家”最明智。

有一天姥爺把胖米抱着上了三樓,胖米要下來自己走。放下來了,可還是不幹,哭着往樓下走。痛哭流涕地走到一樓,還沒完,得走出樓門,姥爺也要退出樓門,大家一起重新進單元,再由胖米自己上樓。

此後胖米對上樓屢屢有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上樓方式全部要當場重啓,大人根本沒了脾氣。

家門口有個坡,坡上有幾個粗大螺絲打在地面上。胖米每次要先踩一踩螺絲,才下坡,沒踩到要回頭踩好了再重新下坡。就像傳說中的強迫症一樣。

後來慢慢的,對回家時經過這個坡特別敏感,動不動就哭了,有時抱着他下去他哭了,有時我領頭走下去他哭了,有時不知道爲什麼也哭了,每次哭得那麼焦躁,跺着腳跑着哭,然後煩躁得動彈不得,蹲在坡上嚎啕大哭。

小心翼翼問他怎麼了,重新來好不好,怎麼都不行了,氣得根本不能跟我答話,看得出他內心的秩序被攪亂得厲害,難受得說不出來。

於是每次回家經過這個地方,老遠先確認他的情緒,然後問他:“是要抱着下坡,還是自己走下坡?”“是要媽媽先下,還是米米先下?”“是要牽着還是不要牽着?”小心得像在照顧核武器按鈕。

睡覺的時候原本沒什麼要求,可有天我抱着他放到牀上,哭着鬧着不行,嚷着“不是這麼上的,不是這麼上的。”我一點頭緒沒有,只好屁顛屁顛把他抱下來,重新抱着他跨上牀鋪,這次可以了。

至於第一次爲什麼不行,第二次爲什麼可以,我還沒有總結出來。

我相信了“姿勢不對,起來重睡”不是一個傳說。

不僅是行爲上,在語言上、邏輯上他也開始追求完美。

《噗噗噗》的故事是這樣導入的:“從前……最最從前的從前……天上什麼也沒有,地上什麼也沒有……”,但是在圖片上,天上寫着一個“噓”字,這就讓胖米產生了不滿,每次都告訴我們“不講噓字!只——講從前!”他必須忽略那個“噓”字的存在,他甚至笨拙地嘗試過用手指把“噓”字扣下來,因爲既然天上什麼也沒有,那就不能有“噓”字,否則就是矛盾的,是不合邏輯的。

孫瑞雪的《捕捉兒童敏感期》裏提到秩序敏感期在3—4歲出現:

“兒童執拗的敏感期,可能來源於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一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常常被認爲是“任性”和“胡鬧”,但我們覺得,用“執拗”這一概念來得更準確一些。

兒童在這一時期常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我們並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們確切知道,兒童的心理活動一定是有秩序的,當他沒有超越這種秩序時,就會嚴格地執行它。

執拗——秩序敏感期後,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

現實生活中,成人隨意打破兒童的秩序會使兒童經受痛苦,而成人常常不瞭解這一點。”

姿勢不對,起來重睡!細數執拗期那些抓狂時刻

我瞭解這一點。我童年的執拗敏感期讓我難以忘懷

據孫瑞雪說,0——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對於我來說,也許一直也沒有得到什麼彌補,所以儘管當時年紀不大,但那種內心失序的感覺卻畢生難忘。

我最大的糾結體現在對父母語言前後符合的要求上。小時候,爸爸媽媽告訴我,“大人是不會騙你的”,當然這個“大人”是特指我爸媽。所以我認爲他們應當一言九鼎說一不二。哪怕中午說了吃飯但是卻下面條了,我就覺得無法理解,我會去問爸媽,爲什麼本來說吃飯卻下面條。

又比如我問爸媽一件事情,他們的回答和此前一次的答案不一樣,我必須知道爲什麼不一樣,到底那一次爲準,但這還沒完,你還得解釋解釋爲什麼說錯了一次,因爲在我看來這都叫“騙人”。

也有可能媽媽和我的對話是這樣的:“剛纔媽媽沒聽見。”“那你怎麼回答我啦?”“是沒聽清。”“那你剛纔爲什麼說沒聽見?”這都是“騙人”,但大人是不騙人的。這讓我內心焦慮不已。

其實這都罷了。

我只需要父母一個耐心的解釋:“這不叫騙人,只是口誤。對不起那件事情爸爸不小心記錯了。是的本來要吃飯後來媽媽想吃麪條了,對不起沒有告訴你。”遺憾的是,這種時候父母並不耐煩給我一個滿意的解釋。他們把我的這些刨根究底歸爲“囉嗦”。我是一個囉嗦的孩子。

爲了不讓他們直接一句“莫囉嗦!”打發了我,我多少次剋制住內心焦躁得幾乎要發抖的衝動,用滿不在乎的音調和最平和的態度去詢問我想聽到的答案,但我得到最多的還是“沒有什麼爲什麼”,“忘了,哪裏記得這麼多!”

那種在我心頭突突直跳的混亂的痛苦只能靠我自己去平息,萬般無奈我發明了一句咒語,叫“囉嗦鬼囉嗦鬼囉嗦鬼三句話。”我給自己規定唸完這句咒語,就當這件事過去了,對於父母的語言前後不一致不再糾結了。

這是我唯一能找到內心平靜的方法。

所以我現在看到胖米因爲對秩序的堅持而哭泣的時候,也像看到小小的自己,我不需要去體會他的感受,因爲那焦慮和混亂的感受清晰的在我自己心裏從未真正平息。

我願意儘可能保護他的內心秩序,讓他順利平穩的度過這個敏感時期。他理解了秩序,才能更好的接納千變萬化的世界。

“孩子執拗的這個階段可能是老師和父母最爲苦惱的時期,因爲執拗的要求具有不可逆性,讓人感到無奈。但尊重孩子這一生命現象是首要的,所要做的就是:

一是成人放慢速度,注意觀察和傾聽孩子;

二是,已經發生了,就陪伴孩子,准許孩子把惱怒哭出去,讓孩子把情緒哭出去,孩子自己就會接納發生的事實。”

—《捕捉兒童敏感期》

所謂敏感期在育兒界似乎也有爭論,專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不過作爲一個普通的父母,我不關心那麼多,只搞清楚這一件簡單的事就夠了:

知道了這種行爲是孩子發育中的正常階段性表現,要尊重並順應他的發展,重視他的情感。這符合我作爲母親的育兒本能。

我把這本書也放在了姥姥的牀頭。昨天晚上,胖米因爲爸爸給他脫了上衣,哭得東倒西歪,必須重新穿上,讓媽媽來再脫一遍。姥姥看見了笑着說:“這是秩序敏感期,就順着他來。”

那一刻我什麼也沒說,但心裏舒暢得難以言喻,好像曾經混亂焦躁得皺巴巴的那塊兒隱祕的角落被撫平了一般,似乎那個小小的自己終於得到了應得的體諒。

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療愈。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