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尹建莉:“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尹建莉:“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尹老師指出:“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多餘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希望家長多向內用心,少向外用力。”

“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我的孩子今年4歲了,是一個男孩。昨天孩子的奶奶過生日,我們帶着孩子去吃生日宴席。吃飯期間,可能是孩子有些餓了,吃菜吃得有些急,不小心嗆了一下,劇烈咳嗽起來。這時爺爺奶奶、姑姑等人都停下筷子,趕快安慰孩子說:“吃飯慢點啊,以後小心點呀。”孩子聽了,突然發脾氣,不吃飯了,大哭起來,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他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比如幼兒園每天搞各種小競賽,給表現好的孩子發小紅花,大部分孩子都能得一朵小紅花。每次我兒子得到小紅花都會興高采烈地告訴我,偶爾沒得就不主動跟我說,我問他時,他也不願意說,不高興。這種情況下,我會安慰孩子:“沒關係,明天咱再得小紅花。”不安慰還好,安慰了他反而更不開心了。可每次看他沒得到小紅花不快樂的樣子,我還是忍不住安慰,但不管我怎麼說,他都表現得更不開心。

我們很愛孩子,對他非常關心,總是體貼他的心理。但他對父母的關愛好像總是不領情,甚至是反感,嚇得我們現在遇到事情都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了。

遇到孩子不開心,到底該怎麼撫慰他的心呢?

你的來信讓我想起自己的一個小怪癖。我特別不喜歡自己偶爾有點小閃失時別人在旁邊遞上提醒和關懷,而喜歡這樣的時刻別人對我“視而不見”。比如平時走路或上下臺階時,偶爾會磕絆一下或打一個小趔趄,旁邊相跟的人幾乎都會馬上說:“小心!”“注意點!”有時喝水不小心嗆一下,旁邊的人馬上關切地說:“慢點喝,彆着急。”——本來已有點尷尬,我也知道別人這樣說是爲了表達關心,但這種關心並沒給我帶來好感覺,卻增加了我的窘迫,讓我更尷尬,他們還不如什麼也不要說!

也許我這種“不領情”不符合傳統習慣,不符合大家遵循的“禮貌規則”。但我認爲,人際交往中的對錯不是誰規定的,而是當事人感覺出來的。最高的禮貌是讓對方舒服,而不是隻顧自己做得符合習慣。假如我走路時不小心絆了一下,甚至摔倒了,旁邊相跟的人幾乎不表示出異樣,只是伸手拉我一下,觀察我沒事,簡單地幫忙拍一下身上的土,或什麼也不做,等我整理好自己,接着前面的話題繼續邊走邊聊;假如我喝茶時不小心嗆了,對方迅速遞兩張紙巾過來,暫且中斷談話,把目光移到窗外或書上,或者和身邊其他朋友繼續閒聊,對我的咳嗽鼻涕眼淚視而不見,彷彿什麼也沒發生,待我整理好自己再接着前面的話題往下聊——這樣的做法更令我舒服,我覺得這才禮貌。

尹建莉:“慢點”“小心點”是糟糕的口頭禪

我們的習俗是過度表達關心,否則會被認爲是冷漠。但請誠實地想一想,當我們提醒別人“慢點”或“小心”時,是真的認爲對方需要提醒,還是更多地爲了表示我們在關心對方?難道一個人嗆了一下還不懂得小心,還會嗆第二口?上臺階絆了一下還會絆第二下?關心的潛臺詞如果包含了對被關心者智商的貶低,怎麼能令人愉快呢?最高的禮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說點什麼和做點什麼,而是得體和有分寸,以讓對方感覺有用或舒服爲原則。很多人卻忘記了這一點,經常誤把嘴上的客套當作關心,誤把迎合當作禮貌,誤把多餘的指點當作幫助——這種習慣已深深地植入人們的意識,使人根本無法識別它的虛假性。這種虛假性在成人與兒童的關係中更普遍。

孩子吃飯灑了一點湯,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喝水嗆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關門聲音大了點,乃至於作業寫錯了一道題,考試丟了幾分……凡是一個孩子生活中的內容,幾乎都伴隨着“慢點”“注意點”“小心點”之類的提醒。我甚至在海灘上看到,三四歲的孩子踩沙子玩時,旁邊的父親也要不停地告訴孩子“慢點,慢點”,真不知孩子怎樣做纔是恰到好處,纔是他要求的“慢點”。

這種虛假的提醒不會真的幫助到孩子,只會給孩子添堵,因爲孩子幾乎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上都是不完善的,開始都做不好。若家長把“慢點”“小心點”掛在嘴上,就是在不停地用潛臺詞告訴孩子,你是魯莽的,你總是做得不夠好,我必須時時提醒你。而孩子天然地想行爲得體,希望得到肯定,特別是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時候,他內心是非常愧疚的。如果這時家長提醒他“小心”,他會立即意識到自己的“不得體”被別人注意到了,內心會很不自在。注意到的人越多,他越羞愧。

這樣你就不難理解你的孩子爲什麼會在大家的關心和安慰下“反應異常”了。

孩子吃東西不小心嗆了,其實只需要咳嗽一小會兒就沒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關注,更不需要提醒。一夥成年人只顧表達自己的關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給孩子添多少堵,製造多少尷尬!那樣的場合,可能有的人甚至擔心,如果自己不說點什麼會顯得不夠意思——本質上是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優越感和得體性,卻不能用同理心去體味一下孩子的感受。當孩子覺得自己在一夥人面前丟了面子、顯得很傻時,不發火又能怎樣呢?他是在用這種方式企圖找回面子。所幸你的孩子還敢於表達不滿,如果是一個特別敏感內向的孩子,什麼也不說,默默承受了這些憋屈,才更可憐。

你信中問了兩件事,後面提到的有關幼兒園小競賽一事,你的安慰方式及孩子的反應,癥結和前一個問題幾乎完全一樣,也是家長不懂得約束自己的言行,向孩子過度表達關心,造成孩子尷尬,繼而引發了孩子的不愉快情緒。所以解決思路也一樣:無所謂的小事,視而不見,不讓孩子難爲情。你什麼都不說,以愉悅而豁達的心態對待孩子,孩子會調整自己的。

愛孩子離不開對他心理的體貼,多餘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滿足了家長,卻給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我倡導的“不管是最好的管”就是希望家長多向內用心,少向外用力。這是一種很細微的心理差異,希望你細細地體味一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