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養一個快樂的孩子,只需做到“七捨得”

養一個快樂的孩子,只需做到“七捨得”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喆同學頭一天入園時,我請了一天假,巴巴看着監控裏的他。一到孩子出來洗手的環節,我趕緊躲出去,惟恐被發現。
上午10點,我在大門口遇到一個三歲的左右的小男孩正在哭鬧,孩子一邊哭一邊說:“我要回家,不上幼兒園,我要回家找媽媽……”
不知道是孩子的奶奶還是姥姥,剛開始還耐心哄幾句,後來不耐煩便開始生氣地大聲吼:“都入園一個多月了,每天還這事那事,哭什麼哭啊;你看看人家××比你還小三個月呢,怎麼就不哭?”
聽到這些,孩子哭得更厲害了,眼淚混着鼻涕,在臉上畫起地圖。
孩子這麼小,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真是可憐。
如果喆同學也這般哭鬧,我應該怎麼做呢?
想了好大一會兒,我確定了一點:我肯定不會拿他和別人比,我會理解他想爸爸媽媽想家的感受,同時也讓他明白幼兒園是必上不可的。重新坐在幼兒園等侯區,我開始思考這種淡定從何而來。
不容置疑,這種樂觀,來源於我爸爸。身爲老師的他,當時並沒有接觸過什麼教育理論,但他給予我的那些精神支撐,會溫暖我的一生。

養一個快樂的孩子,只需做到“七捨得”

1. 捨得花小時候,我家條件不算特別好,爸爸的工資大概幾十塊。當時才上小學的我特別愛看書,課本看完,就看哥哥姐姐的語文書,要麼就去鄰居家借雜誌看。爸爸發現我這個愛好,每個月都會拿出幾塊錢去縣城給我買書。

有幾個月,家裏遇上點事,幾乎買菜都要管人借錢了,實在沒錢買書,爸爸就週日騎自行車帶我去十幾公里外的縣城電影院,那裏每天都有擺攤租小人書的,3分錢看一本,我一坐就是大半天,能看十幾本。傍晚爸爸再騎車帶我回去。
在我讀“閒書”這事上,爸爸捨得花錢,捨得花工夫,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的作文底子,從小到大,作文也是我自信的支撐。
發現孩子的長板並着力培養,這和當下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2. 捨得誇小時候我記性不錯,一般小故事看過一遍就能複述(當然啦,懷孕後這個技能嚴重倒退,健忘得不要不要的啦!)。
在那個自謙爲上的年代,爸爸提到我時,並沒有和別的家長一樣,故意說“我家那孩子,不行!和你家那個比差遠了”。他誇獎我的長處從不吝嗇,會實事求是說我記憶力好,看一遍就能將故事複述下來。
這種做法,在當時頗有些驚世駭俗,但很大程度上鼓勵了我對語言的熱愛。
孩子並不懂得哪些是謙詞,會把大人說的都當真。只要大人不誇大其辭,當衆誇獎,對孩子的長板發展很有好處。
“當衆誇,背後罵”,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 捨得放初中時,物理化學靠記憶就能得高分;到了高中,邏輯思維不好,便很難學好這兩科。當時一門150分題,我能及格就不錯了。因爲不喜歡,我一上物理課就打磕睡,成績根本不可能好。
我的課堂表現輾轉着傳到爸爸耳中,他沒有直接責罵,而是詢問:“爲什麼上課會睡呀?是不喜歡嗎?”
我回答是,原以爲他會語重心長勸說物理化學對於高考的重要性,但他出口的卻是:“如果實在不喜歡,會考能過就行;如果這一點都不敢保證,你想轉文科班,爸爸也會幫你。不要因爲這個有心理負擔,別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比,你的語文和英語成績還是很不錯嘛,反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當爸爸那句“就算考不上大學,也沒什麼”一出口,我差點哭了。他沒有給我壓力,我反倒發自內心地去努力填補自己的短板。
如果當初他逼着我補習,極有可能引發我對物理化學的厭惡情緒。
誰都有擅長的事和不擅長的事,爸爸捨得放棄的心態,讓我至今在決策問題上都不拖泥帶水。他讓我明白,內因的作用遠遠大於外因,當我發自內心去學自己不擅長的學科時,這些學科反倒不那麼可怕了。

養一個快樂的孩子,只需做到“七捨得” 第2張

4. 捨得陪現在的孩子,很缺陪伴,不然關於爸爸陪伴的稿子不會這麼火。

我很慶幸,這個事,爸爸就做到了。
那會,他白天要上課,放了學得去田裏幹農活,忙得腳不沾地。但再忙,只要我問他問題,他都會耐心解答;我學校有活動,他一定會參加。
高三時,有次我成績提高很多,作爲進步生的家長,爸爸要去縣城開家長會。爸爸提前把自己的課調換,又起大早把田裏的活弄完,到了約好的時間我去校門口接他,他已經等在那裏——我一眼看到了他身上的新衣裳。他沒有說不給我丟臉的話,但用這樣的細緻,小心呵護着我青春期的自尊。
專心陪伴,捨得付出時間,捨得花費心思呵護孩子的心靈,對每一個孩子都至關重要。
5. 捨得棄爸爸對我有些寵溺,但在獨立人格的培養上,狠心起來一點不含糊。12歲我上初中,自己騎車去;高中報到,整理被褥這些活兒,同學一般由家長代勞,他則阻止媽媽替我做這些;每年過年,我要和媽媽一起準備年貨,一起蒸饅頭、燒火、包包子……
大學畢業,我剛開始簽了一家貴州的單位,那會兒一門心思嚮往老區的神祕。但是那單位離家數千裏。爸爸接我電話時,沒有驚訝,沒有極力勸阻,只是講了離家太遠的諸多不便,然後說:“你如果考慮清楚了,就去;哪天想回來了,就回來。”
最終,我主動放棄了這個工作機會。但這種“自己的事自己做主,父母只是建議者,不是決策者”的開明,而今也被我用在了對兒子的教養上。
6. 捨得受小時候,住城裏的親戚經常寄一些罕見的零食過來。我自己吃,也會給爸爸媽媽分着吃,媽媽的做法是“不吃不吃”總是拒絕;而爸爸會接受我的分享,一邊吃一邊說“真好吃”。
爸爸不懂得說謝謝,但知道對我的付出進行誇獎,既引導我繼續付出,又滿足了我的精神需要。
相反,有些家長,會因爲物品的價值高,拒絕和孩子共同享用。孩子的付出得不到回饋,慢慢就覺得好東西都應該自己享用,在外面自然不願意分享。長大後,更容易不考慮別人的感受。畢竟,付出感得到滿足,也是一種精神需求。
7. 捨得說和朋友交流,發現多數人和父母的溝通都有問題。尤其在青春期這個“多事之秋”,內心基本是對父母封閉的。
我對媽媽基本封閉,因爲她特別喜歡數落我。而對爸爸,我願意敞開。中學時,誰給我寫情書我都會告訴爸爸。因爲無論我說什麼,他都不會嘲笑或指責。
我說收到情書了,爸爸會說“哪個小子這麼開眼啊,怎麼注意到你的啊”;我說考砸了,他會和我一起分析原因,然後說“學習是馬拉松,暫時落後不代表永遠落後,下次有進步就行了”。
當我成績下滑十幾個名次、懷疑自己根本不是學習這塊料時,爸爸都笑呵呵地說:“這麼大姑娘了,還哭鼻子。就算你真的是個‘笨小孩’,那又怎麼樣?我們將來還能寫小說當作家啊!”
無論時間過去多少年,這句話我都不會忘記。
也正是這句話,我才明白,在與孩子的溝通中,父母的正向引導、積極樂觀、良性溝通有多重要。

當我們爲人父母,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如想象中那麼聰明,請像我爸爸那樣開心一笑:“就算你是個笨小孩,那又怎麼樣?”

我們要做的很簡單,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然後讓它的光環,照耀孩子的一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