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用愛養和溺愛養,孩子差別竟然這麼大

用愛養和溺愛養,孩子差別竟然這麼大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孩子成長的必經規律,要給予足夠的尊重。有朋友擔心:這樣無原則地順從,會不會把孩子慣壞?打着理解的旗號,和老人的無原則溺愛有什麼區別?

嗯,差別大了去了——對待孩子,養育上的滿足和規則上的嚴格,不僅不衝突,還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只是相當一部分媽媽,把滿足和溺愛劃上了等號。

養育的滿足,

是對孩子生長規律的尊重

孩子的生長規律,就像人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困了要睡覺、青春期想戀愛一樣,是人體生理和心理的本能需求。

1歲以前,寶寶的安全感絕大部分來自於母親的呵護和穩定的生活環境。這個階段,孩子哭了媽媽最好及時迴應。有段時間,網上流行所謂“哭聲免疫法”,讓孩子哭到絕望,對此,我從來都不認可。這個階段,沒有被愛寵壞的孩子,只有因忽略而埋下心理隱患的孩子。

2歲左右,孩子想自己動手倒牛奶、幫媽媽掃地洗碗、替媽媽開洗衣機等等,都是孩子有意識地通過外在成就感建立內在自我。

這時候因爲孩子大腦對行爲的控制機制還不完善,往往會把牛奶灑一桌子,把打掃乾淨的地面弄髒,把洗衣液灑到自己身上,給媽媽增添很多額外的工作量。而當孩子表現出對家務的熱情時,家人往往用“別給我添亂”來扼殺孩子的熱情。

用愛養和溺愛養,孩子差別竟然這麼大

所以,關於養育的無條件滿足,媽媽們重點考慮一件事:當我們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是真的不喜歡他們的行爲本身,還是怕他們的行爲會給我們帶來麻煩?

如果是後者,那隻要孩子的行爲沒有危險性,就放心讓孩子去做吧,我們辛苦一陣子,孩子幸福一輩子的概率會增加許多。比如出門前,孩子非要自己穿衣服,你心裏很着急,也還是可以儘量給孩子獨立自主、增加自信的機會,並在下次要出門前,給孩子留足“拖延”的時間。

溺愛是一種短視的百依百順,

埋下熊孩子潛質

有次下班回家,遇到祖孫倆,孫子不想自己背書包,哭鬧着讓奶奶背。奶奶看着至少七十多了,肩上揹着孫子的書包,左手拎着一個裝滿東西的口袋,右手拎着一大袋子菜,步履蹣跚。而看起來至少已經上小學的孫子一邊蹦蹦跳跳一邊催促:“哎呀奶奶,怎麼走這麼慢!快點快點,我回家還得看動畫片呢!”

這種愛像毒藥,讓孩子失去了同理心,也失去了自我成長的機會——人生之路,很多時候就是要負重前行,沒有人能替自己負擔一生。

這種溺愛,包含在追着餵飯裏,打了別人沾沾自喜被別人欺負不依不饒裏,沒有原則的佔別人小便宜裏,超出家庭經濟範圍的物質滿足裏。

規則是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同時避免給別人帶來麻煩與傷害

關於規則的建立,有一個經典的故事。

媽媽帶孩子外出,出發前說好路上一定要坐安全座椅,不然就把車停在路邊甚至取消行程。爲了去玩,孩子欣然同意。

結果,中途孩子開始吵鬧,在問清楚沒有身體不適後,媽媽的語言安撫並沒起作用,只好按約定把車停在路邊,直到孩子情緒穩定才重新出發。反覆幾次,孩子明白了媽媽的堅定態度,就接受了出門必須“坐安全座椅”的事實。

事關孩子的生命安全,家長必須堅守規則。

帶喆同學外出,在度假村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姑娘,路上遇到垃圾,她撿起來扔到垃圾筒裏。媽媽並沒有以“太髒”而阻止,只是在孩子把垃圾扔掉後,拿出來隨身攜帶的免洗洗手液給孩子洗手。

事關環境保護,這位媽媽對孩子的培養非常到位。

在早教中心,孩子喜歡的玩具只有幾種。小朋友們先到先得,其他小朋友想玩必須排隊等候。有的家長覺得自己家孩子玩不到東西受了委屈,或找老師談話,或選擇回家給孩子買個一模一樣的玩具。少數媽媽深諳成長原本就充滿疼痛與失落,因而選擇讓孩子主動去適應環境,用短痛換來孩子心理上的長久成長。

想玩別人的玩具一定事先詢問,攻擊了別的小朋友要道歉,能自己做的事儘量不麻煩別人……這些小事,是每個孩子的必備品質,只有建立起這些規則,孩子才能更有教養、更容易被社會接納。

關於規則的建立,在《我爲什麼做一個狠心的媽媽?》一文中有闡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

用愛養,還是溺愛養,一字之差,南轅北轍。

如果愛孩子,孩子成長,我們也要不斷成長。我們需要耐心再耐心,理解再理解,剋制再剋制,或慢或快,都尊重孩子的成長曲線,而不是成人世界的節奏。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