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跟你的說教比,聽孩子說更重要

跟你的說教比,聽孩子說更重要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常常在一些公共場合看到父母吼孩子:“不要再說了,我說了算!”“你懂個什麼,不要跟我說了”“你還說,我揍你啊!”父母以居高臨下的過來人的身份教訓着自己的孩子。

希望把孩子的嘴給封上。

其實封住的不是孩子的嘴,而是孩子的心靈和孩子的思想。

在小的時候,孩子總是願意親近父母的,希望能夠跟父母多說說話。

但是忙得不可開交的父母總是不自覺地推開走過來的孩子。

跟孩子說自己忙,自己忙,等一等,再等一等。

結果孩子一天天長大。

驀然回首,竟然沒有了回頭的機會。

跟你的說教比,聽孩子說更重要

周星馳在大話西遊裏的那段經典對話:

曾經,有一份真誠的愛情放在我面前, 我沒有珍惜, 等到我失去的時候才後悔莫及,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此…… 如果上天能夠給我一個再來一次的機會, 我會對那個女孩子說三個字: “我愛你。”

如果非要在這份愛上加上一個期限, 我希望是……一萬年!

感動千千萬萬的男女。

其實這種擁有時不知珍惜,失去後方知悔恨痛苦太多太多。

不僅僅是愛情,親子之情也是同樣如此:

“曾經有一個愛我需要我的孩子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等到孩子長大後才後悔莫及,爲人父母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此……

如果上天還能讓我再一次養大我的孩子,我會脫胎換骨,

對自己說好好愛孩子。

只是成長是不可逆的,錯過就沒有重來了。“

哲學家赫拉克力特說:人一生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

深刻入骨。

跟你的說教比,聽孩子說更重要 第2張

如果有一天,孩子撲閃着自己那亮晶晶的眼睛。

問你:“爸爸,爲什麼鴨子能游泳,雞不能游泳啊?”

“爲什麼火車這麼長,那麼多輪子,自行車只有兩個輪子啊?”

“媽媽,爲什麼小兔子愛吃蘿蔔啊?”

然後期待着你的回答時。

你要麼是置若罔聞,直接用自己的事來搪塞。

要麼就瞎編一個理由來哄騙孩子。

問題還沒聽完就把孩子推開了。
有的就是說在聽,其實心不在。

孩子跟你說話時,你眼睛不離電視、手機。你是孩子,你也會覺得很挫敗、氣餒吧。所以孩子就“還是算了吧”,天長日久,他就選擇“閉嘴”了。

當孩子大了的時候,第一次跟你說

“媽媽,能不能給我10塊錢?”

沒等孩子說我就直接說孩子就知道亂花錢。

當孩子說自己喜歡一個異性的同學。

沒等孩子說完,直接就警告加責罵。

當孩子說自己想看一本小說。

沒等孩子說完,就直接說不要看,學習要緊。

多少的話說了一截,藏着一截。

但往往在後面那一截纔是孩子真正的心意。

10塊錢也許是捐給班上需要的同學,或者是給你準備一個節日的禮物呢?

爲什麼不好好聽孩子說一下是爲了什麼。

喜歡一個異性朋友是孩子心智成熟的表現,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孩子能夠開口,說明還是信任父母,希望得到指導。

爲什麼不好好聽孩子說他自己的心情和打算。

孩子喜歡的課外書,你也許都沒聽過,就用自己那武斷地感覺否定掉,讀書一定要新課標,要老師准許。說句實話,知識的海洋浩瀚無邊,你我又能拾掇多少。

爲什麼不好好跟孩子談一談想法呢。

跟你的說教比,聽孩子說更重要 第3張

很多父母爲鍾情于禁止孩子,不願意傾聽。

因爲禁止本身能緩解自己的焦慮。

沒有哪一個父母是能逃脫焦慮的困擾。

不要總是跟孩子說“不行”、“禁止”、“不許這樣”。

有時候就是出於擔心和焦慮,所以禁止孩子做這做那。

因爲這種控制感能夠讓我們內心感到充實和平和。

如果想通過“控制”養育孩子的話,最終只會得到一個焦慮暴躁的自己和一個叛逆而人格缺陷的孩子。

因爲控制與反控制只會讓親子關係陷入深淵。

有的媽媽談起自己的孩子時很驕傲地說:“我說一,他不敢說二。我打他罵他,他還是跟我更親。”

“那如果他12歲了呢?還會這樣嗎?”

“不知道!”

孩子小的時候因爲害怕而依賴,離開了父母還真的活不下去,這是一種別無選擇的生存的需要。

但是進入少年時代,他們發現了新的天地,發現了新的自己。

那時候,你的控制只會加劇孩子在內心對你的遠離。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越長大,越不會說自己的心裏話,父母就焦慮萬分,他們很想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而孩子偏偏不和你講。家長和孩子之間除了簡單的寒暄,基本沒有深層次的交流。

當心靈的距離很遠,感受不到你的光和熱,那就只有封閉的孤獨和寒冷。

當溝通的橋樑被折斷,那就只能如同兩個孤島,不通來往。

很多青少年的問題就這樣產生了。

跟你的說教比,聽孩子說更重要 第4張

沒有傾聽孩子的父母,無法養出一個願意傾聽的孩子

沒有一個願意傾聽的父母,孩子的嘴巴也會選擇閉上。

有很多的媽媽說孩子去了學校,跟其他的孩子交往起來,問題就來了。

原本在家裏沒有發現的問題常常被學校這個試金石給檢驗了出來。

比如很多的孩子,無法聽其他小夥伴的話。

當其他的孩子甚至老師在說規則時,他們是不聽的。

然後玩起來就按着自己的性子來,結果衝突不斷。

這一類的孩子往往是在家裏缺乏傾聽的。

因爲他們常常是下指令耍性子的人。

也許父母本身就常常跟孩子下指令,要求孩子這樣做,那樣做。

從沒有蹲下來跟孩子好好說說。

小小的孩子更需要父母耐心地傾聽。

因爲他們的咬字不準,表達一個意思非常的吃力。

有時候還把邏輯搞反了。

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嘲笑,而是鼓勵孩子說,望着他,耐心地聽,需要的時候給予提醒。

小小魚會經常跟我說一些自己的發現。

也會跟我說一些自己編的恐龍故事,有時候一句話結結巴巴的打轉。

但是我不會着急,而是微笑地聽他講完。

孩子很多時候會很興奮地叫你去看他的新發現。

你當然要饒有興趣地跟着孩子去觀察,肯定他的發現,並且可以藉着這個機會,跟孩子好好地談論一番。

比如孩子從樹皮上發現了一個蟬衣,那就可以跟他說說蟬的故事。

孩子發現了樹葉子的不同,有的大有的小,就可以跟孩子說說喬木和灌木的不同。

這種自然而然地教育遠比你擺足架勢要求孩子去學要強得多。

不要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

其實他們的大腦每天都積極地接收信息,並且存儲起來。

很多時候,孩子找你說話,是爲了確定你是不是愛他。

因爲這是安全感確立的一種方式,他們需要父母的愛和關注。

孩子需要父母與他們產生共情。

當孩子給你說一件事的時候,放下手機,離開電視,停下家務,認真聽,用全神貫注的傾聽來代替心不在焉。

當你的眼睛看着看着的臉,跟他有互動,交流的效果纔會好。

就拿讀書來說,我跟兒子講繪本,他一定是要我抱着的,然後不時地回頭看我的臉,當然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頭挨着頭一起讀一本繪本,這樣他能看到我的表情,我能看到他的樣子。

而教他讀三字經或者唐詩的時候,我會跟他面對面坐着,彼此交流。

因爲我發現自己一分神,孩子馬上就分神。

父母的影響力還真的大。

當我們真的將自己的身份放下,蹲下來,真誠地跟孩子交流時,

我們也會收穫一個願意打開心扉、積極樂觀的孩子。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