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4歲孩子捱打後說出這麼大逆不道的話,要把父母氣死了

4歲孩子捱打後說出這麼大逆不道的話,要把父母氣死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天中午,亮亮的爸爸想在家睡個午覺,當他剛剛進入夢鄉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狗叫傳來。原來,是4歲的亮亮正在樓下逗小狗玩。亮亮爸爸讓亮亮把小狗抱遠一點,免得吵着自己睡覺。誰知,亮亮死活不肯,還想抱着小狗上牀睡覺,弄得小狗亂叫。爸爸一氣之下,把小狗鎖在屋子裏,並在哭鬧的亮亮屁股上打了幾巴掌。

亮亮感覺自己受委屈了,哇哇哭個不停,一邊哭一邊喊:“你憑什麼打我,我就是喜歡小狗,就是不喜歡你,等我長大了找你算賬,打死你這個老不死的東西!”亮亮爸爸本來已經後悔自己打孩子,誰知4歲的孩子竟然說出這種沒天理的話,氣得又把亮亮拽過來打了一頓。

一個4歲的孩子怎麼會說出這麼大逆不道的話呢?原來,亮亮的奶奶身體不好,常年臥牀不起,需要亮亮爸爸和媽媽每天在牀前伺候。俗話說“久病牀前無孝子”,亮亮的媽媽有時會當着孩子的面跟人說“這老東西怎麼還不死,拖累着一家人”。估計亮亮就是跟他媽媽學的。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師。明智的父母都會以身作則,以身垂範,來引導不聽話的孩子,給孩子做出好的人生榜樣。

一、只顧要求孩子,忽視律己

一些家長給孩子立起各種規矩,提出種種目標,自身言行卻不端,這樣的教育對孩子而言不但毫無效果,更可能誤導孩子的是非觀。作爲父母,要求孩子努力學習,自身首先要勤奮,無論對工作還是家庭,要有高度的責任心。要求孩子在固定的時間上牀睡覺、起牀,父母自己應以身作則,少看電視,利用晚上做些諸如看書等靜態活動,給孩子良好的示範;要求孩子玩耍後歸放用具,父母也要注意家中整潔、不髒亂,讓孩子潛移默化受到良好影響。

二、父母的習慣會潛移默化

習慣能改變人們的生活狀態,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會有良好的生活狀態。

作爲父母,應當認識到自己的生活習慣對孩子教育有着非常大的影響。父母要做孩子的好榜樣,就要讓孩子感受到怎樣做纔是規範的。良好的習慣表現在諸多日常生活的細節上,認真做事、節約環保、勤於動手等等,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都需要在平日裏逐漸養成。

4歲孩子捱打後說出這麼大逆不道的話,要把父母氣死了

三、父母帶給孩子情緒感染

隨着網絡化的進步,現在的孩子懂得多也比較早熟,對父母關係最爲敏感。當媽後的女人都知道,一個幾個月的小嬰兒都會對媽媽的情緒有着很強的洞察力。媽媽的笑臉會給孩子帶來笑臉,也會讓孩子咿咿呀呀的手舞足蹈。媽媽若是情緒失控有了憂傷,孩子也會出現焦慮和驚恐現 象,甚至會出現反常的哭鬧錶現。所以,一個孩子從小嬰兒到咿呀學語,再到學齡前的情感發育期,跟父母的好情緒有着深深的關聯。

孩子社交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爲什麼有的孩子跟小朋友相處沒有懼怕,能正常的融入小朋友的氛圍當中。而極個別的孩子就會懼怕不和羣,覺得跟小朋友相處是個痛苦的折磨呢?不用解釋大家就能明白,父母的影響和家庭氛圍給孩子帶來了負面影響。

無數事例證明,孩子最初的行爲習慣都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因此,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父母要特別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作用,時時處處爲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在下面的文字部分,我們補充3個真實的故事,希望能給父母們更多啓示。

▌ 男人家暴,只因有個家暴的父親

一位爸爸習慣性出軌,對自己的妻子不忠。在自己妻子身患絕症的最後日子裏,他也並無悔意,依舊粗暴對待她。他的兒子特別恨自己的爸爸,幾乎恨到了骨子裏。

然而,等到他結婚以後,他的行爲卻和自己的爸爸沒有什麼兩樣。同樣花心,並且在婚姻生活中對妻子實施家庭冷暴力。

嚴格說,孩子對父母的“恨”,實際上是種深刻的愛。這種複雜的情感讓孩子將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這個讓他糾結萬分的人身上。於是,他潛移默化地學會了他所憎恨的人的行爲方式。

在這個個案中,其實孩子的媽媽一直扮演了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她過於賢惠、容忍,採取了一種消極的方式維持自己的婚姻,由於長期負面情緒堆積,她的身體終於垮了。

假如媽媽能早一些解決和孩子爸爸的婚姻問題,清除婚姻裏的幽怨、憎恨等負面情緒,那麼即便最後的結局是離婚,也比讓有病的婚姻苟延殘喘來得更好,對孩子傷害也更小。

由於媽媽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婚姻問題,於是孩子代替媽媽“恨”爸爸,最後這種高濃度的“恨”變成了對爸爸的高度關注和認同。孩子學會了爸爸的暴力方式,並對妻子實施家暴。

▌挑剔、囉嗦的媽媽造就了同樣的女兒

一位媽媽特別囉嗦,家裏的每一個人似乎都不能令她滿意,別人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惹她發脾氣。她的女兒從小就很不適應,甚至討厭媽媽的這種性格。可是,等到她自己也有了孩子的時候,她發現自己變得跟媽媽一樣囉嗦,一直挑剔和容易不滿。

個案中媽媽對待女兒的方式,是女兒學習並長期體驗過的唯一一種親密關係相處模式。這種模式像是DNA,化爲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於是,長大後,女兒吃驚地發現,不知道何時起,自己已然成長爲了和媽媽一模一樣的人。

父母的所作所爲,都會在孩子的生命裏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並化爲他們的血液,成爲他們命運的一部分。一個對妻兒暴力的男人,自己的原生家庭必然也有一個暴力的父親。

同樣,爸爸長期酗酒,媽媽隱忍地照顧爸爸幾十年,他們的女兒長大後,極有可能再找到一個酗酒的丈夫。因爲在媽媽照顧酗酒爸爸的整個過程中,女兒也跟着和媽媽一起,勇敢地承擔起了照顧爸爸的責任。等她長大,她已經習慣了作爲一個照顧者出現在一段親密關係之中。

作爲父母,如果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幸福,就必須要先學會自我成長。如果你不成熟,且並未察覺到自身各種擰巴、糾結的負面情緒,那麼就等於給孩子樹立了一個鮮活的“榜樣”,孩子將會複製你的情感模式,走向自己的未來。

▌ 父母感情不和,影響孩子親密關係的建立

我很難與親近的人保持密切接觸。不能承受別人長久的注視,也不會很快去試探並依賴他人,而是經常處於一種戒備狀態。我不能鬆弛下來平靜地享受親友的陪伴。

在我眼裏,生活不是連續不斷的快樂時光。造成這種狀況的罪魁禍首,就是恐懼,來自童年的恐懼。我從未感覺到父母對我的認可,我覺得我是不值得愛的。

這位個案裏的女孩,小時候父母一直吵架。很長的時間裏,她都對父母的吵架有負罪感。她時刻害怕他們分開。但後來長大後回想當初,她寧願最早的時候,父母離婚了。也許離婚了,她會比現在過得更好些。

現實中,處於同樣困境的人不在少數。如果不想給孩子造成這種困境,最好的辦法莫過於父母中的一方,對另外一方保持欣賞和肯定的態度。

如果媽媽總對爸爸有怨言,那麼真正受傷的是孩子。因爲爸爸和媽媽都是孩子最愛的人。爸爸和媽媽加在一起,構成了孩子完整的安全感。現在,最愛的一個否定了另外一個,這就意味着孩子的世界面臨着坍塌的危險。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