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親子互動中的誤區你中招了嗎?

親子互動中的誤區你中招了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沒有獨立空間

觀察者(阿姨)進入家庭,媽媽、姥姥、姥爺同時動員孩子爲阿姨表演,而且每個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媽媽說“欣欣,抱着大熊親親”,姥姥說“欣欣,給阿姨表演踮腳”,姥爺又給孩子拿來了小飛機,讓孩子打開,整個錄像感覺特別嘈雜,大人的聲音此起彼伏,唯獨聽不到孩子的聲音,孩子被各種指令弄得無所適從,孩子從心底發出一個聲音,“爸爸、媽媽,姥姥、姥爺,請給我一個自己的空間,讓我自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

給父母的話:

多個看護者的家庭特別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把孩子當作家庭的中心,但是又不考慮孩子的獨立意志,通過表演、指令等形式操縱孩子,讓孩子沒有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我們對這個家庭進行了反饋指導,幾天後,媽媽發來了下面這段話,讓我們感覺特別欣慰。

“昨天晚上,欣欣爸爸給欣欣拍了一段錄像,家裏特別安靜,欣欣自己坐在角落裏,翻書。翻着翻着就啊啊啊地自己講,我們就在邊上觀察,要在平時我就會跑過去了。我提醒自己,孩子需要獨立探索。我就在邊上看看他,沒有打擾他。一會兒他又拿起另一本書,都是我平時給他講的,啊啊啊好像在給自己講,一篇一篇的,我覺得挺好玩的,我們真的需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

親子互動中的誤區你中招了嗎?

父母與孩子身體距離太近

觀察者進入樂樂的家庭,發現在樂樂專心玩玩具的時候,媽媽總是離樂樂特別近,好像隨時都準備保護樂樂,同時不停地用語言干預樂樂正在做的事情,告訴樂樂“積木再搭上就要倒了”“不要自己上椅子”……觀察者感覺到一種焦慮的情緒在蔓延,後來樂樂乾脆停下了探索,坐在了媽媽懷裏。媽媽又開始抱怨樂樂總是黏着自己,讓自己很累。

我們在家庭中會特別注意觀察母親與孩子的身體距離,總是跟孩子身體距離很近的母親,一般都是焦慮的母親,對孩子獨立探索充滿了不放心,然後又通過身體距離把這種擔心傳遞給孩子——媽媽總是離孩子太近,就是在告訴孩子“你自己做事情有危險,你最好到媽媽身邊”,這樣孩子的探索能力會大大降低,從而變成纏人的孩子。

孩子獨立探索的時候,父母需要做的,是事先規劃好家裏的環境,讓孩子探索的環境更安全,這樣父母也更容易表現得更放心,與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用你的身體語言告訴孩子“我們相信你自己能行,爸爸媽媽對你很放心”,孩子需要的時候,纔會對孩子做出支持或者干預。

親子互動中頻繁使用祈使句或者提問式語言

觀察者進入了亮亮的家庭,發現在短短半個小時的觀察中,亮亮媽媽一直在使用祈使句或者提問式語言與亮亮進行交流,比如“亮亮,告訴阿姨你幾歲了!”“小馬怎麼叫?”“長頸鹿哪裏長”……剛開始亮亮還應付媽媽幾個問題,後來就對媽媽的提問置之不理了,轉頭去找爸爸,媽媽說“亮亮跟我不親,就跟爸爸親”。

祈使句在親子交流中是應該儘量避免的,除非需要對孩子做出限制,比如因爲安全問題。頻繁使用祈使句,會讓孩子感覺不到尊重;等孩子兩歲以後,有了自己的獨立意志,又特別容易引發孩子的反抗,所以亮亮不親媽媽也就不足爲怪了。對孩子提問題是引發孩子思考的一種方式,但是如果使用過於頻繁,也會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同樣也不利於親子交流的展開。在親子互動中,要更多地探尋孩子的內心感受,認同並支持孩子的想法和行爲,多采用商量的語氣,這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自信!

父母忽視孩子的情感需要

觀察者進入融融的家庭,友好地跟孩子打招呼,融融表現出對陌生人警惕的眼神,不停地往媽媽身邊蹭,可媽媽好像對融融需要身體接觸表現出不耐煩,不斷地推開孩子,催促孩子“快去搭高樓”“快去玩機器人”,催促幾次之後,融融不再纏媽媽,自己跑上牀,抱着心愛的小枕頭,什麼都不玩了。

孩子看到陌生人的到來有些緊張,因此試圖通過與媽媽的身體接觸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緊張情緒,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媽媽溫暖的懷抱,和媽媽的支持鼓勵,而融融媽媽並沒有接收到孩子發出的情感需要的信號,或者媽媽本身並不喜歡與孩子的身體接觸,而是一味地催促孩子去玩,於是孩子去找自己的小枕頭,藉此來慰藉一下。

孩子跟媽媽會產生相互的錯誤暗示,比如媽媽本身不願意跟孩子進行身體的接觸,她就會忽視孩子需要身體接觸的信號,鼓勵孩子出去探索,時間長了之後,孩子得不到迴應,就不表現出自己需要身體接觸了,而表現得真的很喜歡探索,這其實就是一種錯誤暗示的力量。孩子有情感需要的時候,需要得到父母積極的迴應,給孩子一個擁抱,鼓勵他,等孩子感到安全了,纔會全心投入到探索環境中。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