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我們談到中國教育的時候,兩種現象不得不提。一邊是城市中產家庭的兒童,可謂教育“營養過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教和保姆組成的龐大陣營,帶着濃厚的焦慮和期待,如同大山一樣壓在孩子身上,童年就這樣壓碎了;一邊則是農村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父母遠遊,其教育“營養不良”。

當我們談到中國教育的時候,兩種現象不得不提。一邊是城市中產家庭的兒童,可謂教育“營養過剩”——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家教和保姆組成的龐大陣營,帶着濃厚的焦慮和期待,如同大山一樣壓在孩子身上,童年就這樣壓碎了;一邊則是農村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父母遠遊,其教育“營養不良”。

這兩種現象,都帶來了深深的焦慮。實際上這個問題有一定的世界性。《紐約時報國際生活》曾分享了《他們爲什麼不要孩子》一文,文章稱,現在有不少夫妻不願意要孩子,其中原因之一是養育負擔太大。

其實有些媽媽特別害怕被拉入其他媽媽的團體,害怕遊樂場和日託中心的交際,以及那些沒完沒了的活動和課程——如今這些活動和課程是中上層階級養育子女的常規內容。可是,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必須陷入這種瘋狂呢?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可以說,過了頭的養育,纔是今日教育焦慮的一大根源。

前斯坦福大學新生管理處主任、哈佛大學法學博士朱莉·海姆斯博士曾寫《如何養育成人:打破過度養育陷阱,成功養大孩子》一書,力陳“過度養育”的弊病。過度養育,是指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可以學着做的事,父母都去代勞。例如,小孩打鬧,大人幫助協調解決。去什麼地方,家長都不放心,要親自接送。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第2張

“有的新生連話都不會說,而是父母在邊上代勞。”海姆斯博士這樣形容自己接觸過的不少斯坦福高材生。

前幾年興起了“直升機父母”一說,就形象地比喻了那些在孩子(包括已經成年的孩子)頭上盤旋着不肯離開的父母,他們像對待珍稀花草一樣對待孩子,在照料上不厭精細,一見風吹草動,懷疑孩子可能受到打擊,便衝上去保護。

過度養育有七宗罪

過度養育的後果,會往後延續多年。在日後就業上,被呵護過度的孩子,遇到用人單位,更會問題多多。

2005年,一個名叫理查德的常青藤學校畢業生,在華爾街某投資銀行就職,年薪25萬。他的工作時間很長,很辛苦,媽媽心痛,想方設法找到小夥子老闆的電話,跟他抱怨。

次日,小夥子上班時候,在電梯口就進不去了,保安把他的東西裝在一個紙盒子上拿過來,讓他走人,紙盒子上寫着:“問你媽媽去。”

這個老闆或許不應該用這種惡劣的方式處理問題,但小夥子媽媽的做法頗讓人厭煩。兒子都工作了,還大事小事來插手,恐怕哪個僱主都難以接受。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第3張

婚姻家庭問題上,聖經告誡男女成人之後,要離開父母,和配偶結合,成爲一體。失敗婚姻,往往是一方甚至雙方無法割斷和原生家庭的臍帶,任由父母控制。

2016年初,北大一位教授,和銀監會一位美女處長鬧出離婚大戰,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雙方父母互向孩子配偶單位寫控告信。兩個功成名就的當事人,在婚姻家庭的糾紛中,卻離不開父母的控制,外人看了納悶,可在我們這個“可憐天下父母心”聲音極高的國度,這種事實在尋常。(少年商學院曾分享《老媽老婆同時掉水裏,聖經告訴你先救誰》,點此閱讀)

看完此書,我總結過度養育有七宗罪:

(1)只給東西,不練能力。

(2)圈養起來,不讓其經風雨。

(3)只顧眼前滿足。

(4)只重視學習和升學。

(5)不組織孩子從事家務和勞動。

(6)代替孩子思考。

(7)不聽專家意見。

針對這七宗罪,不妨建議如下:

要放權授能,而不是微觀管理

在企事業單位,大家可能都知道經理人對於員工的管理,一種叫授能(empowerment),是給員工自主權,讓他們自行決定工作方式,承擔相應風險,此間,除了完成工作之外,員工能力、積極性得到提升。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第4張

另外一種管理,是微觀管理,抓西瓜也抓芝麻,事必躬親,員工得不到合理訓練,能力不升反降。管理者本人也累。這種領導是無能的領導。家庭也是社會組織,運作上不無類似。大事小事事必躬親的家長,是無能的家長。

教會孩子如何和陌生人說話

而不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

1981年,一個名叫亞當的小孩被人綁架後殺害,其故事被拍成了收視率極高的電影。亞當的父親沃爾什(John Walsh)遊說國會,成立全國丟失和受虐兒童中心。媒體的渲染,使得國民對於陌生人害怕到了極點。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成了幾乎所有家庭對孩子的警告。被過度保護起來的孩子,沒有了磕碰和衝擊。家長充當了孩子和世界間的緩衝帶。問題是,孩子成年後會接觸一個又一個陌生人,不是所有陌生人都是危險的。有危險的陌生人,不和他們說話也不一定就能解除危險,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應對。

而且,有時候親人和熟人更危險。有數據顯示,死在親屬手裏的孩子,是死在陌生人手裏的孩子的20倍。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第5張

出於對孩子過度保護的反感,美國有家長開始“放養兒童”(free-range kids)運動,鼓勵在適當教育之後,讓孩子獨立上學,在小區玩耍,把失去的童年搶回來。目前這做法是例外而非常規。常規的情況是,美國文化也對兒童過度保護,甚至爲此侵犯私人空間。有的家長因把孩子放在操場讓其自己玩,而被逮捕。

學會延遲滿足

讓孩子吃苦吃虧

斯波克博士關於養育的理論,在美國流毒久遠。斯波克博士強調要給孩子瞬間滿足,不能刺激他們的心靈。父母都把孩子當成了紙糊的泥捏的,受不起一點打擊。爲了鼓勵、誇獎他們,讓他們瞬間滿足,則不惜代價。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第6張

美國有了“人人拿獎盃的一代”。爲童子軍賣餅乾的是父母,而拿榮譽徽章的是孩子。就連西點軍校的遠征,有的父母也要陪孩子一起去走,無形中奪走了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成就和光榮。得讓孩子吃點苦,吃點虧,這樣他們會成長得更皮實些。

不參與恐怖的“升學軍備競賽”

父母爲了孩子成功,每一步都跟着扶持:幫孩子選課,選容易得A的課程,幫孩子做作業、寫文章等。中國這方面更爲明顯,不要說上大學了,就是找幼兒園、小升初的過程,都是家長在血戰。其實正規教育沒有這麼重要,原生家庭中的家教(parenting)對人的成長更爲重要。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第7張

讓孩子根據不同年齡的能力

學着做家務

由於過度強調孩子的學習,強調培養孩子的自信,一些日常、瑣碎的事情,比如家務,都是家長代勞。孩子日後進入社會,毫無準備。不會做這些都還事小,關鍵是孩子沒有父母陪伴的時候,要會安全、高效地做事。比如小時候他們從來不用錐子釘子,不去換燈泡,哪一天一個人住外面,需要一個人做這些事了,被割傷被電擊,那纔是真正的危險。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第8張

另外,不要以爲學外語這些東西才需要趁早。勞作的習慣也是需要趁早訓練的。勞動給人帶來快樂,完成任務且能幫助他人,也會帶來榮譽、自豪和團隊歸屬感。有家教的人家,無論中外,都會蓄意在這方面訓練。《朱子家訓》強調“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基督教則把懶惰視爲大罪之一。那些什麼都不讓孩子做的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禍害。

讓小孩漸漸自己拿主意

自己解決問題

讓小孩自己思考,不要過早給答案,學一點“蘇格拉底式詢問”和批判性思維方法。比如把小孩時候的“爲什麼”習慣給學過來。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第9張

解決問題也是這樣,比如上小學的小孩回家忘了帶書包,海姆斯博士的書中有這麼兩段對話:

媽媽甲:

媽媽:今天上學怎麼樣?

孩子:還好,可是我把書包忘在學校了。

媽媽:太糟糕了,我開車帶你回去拿。

媽媽乙:

媽媽:今天上學怎麼樣?

孩子:還好,可是我把書包忘在學校了。

媽媽:太糟糕了。

孩子:我怎麼辦?

媽媽:我也不知道。你覺得該怎麼辦呢?

孩子:我不知道,你能不能開車帶我回學校去拿?

媽媽:對不起,不行——我下午還有別的事。你覺得可以怎麼解決呢?

孩子:我可以打電話問同學,問作業是什麼?

媽媽:可以啊。

孩子:可是我需要的東西可能在書包裏。

媽媽:嗯,也是。

孩子:或許我可以發郵件給老師,告訴她我忘了,問她怎麼說。

媽媽:這兩個想法都不錯。

我就這兩個問題在網上提問,看讀者會選哪一個。很多讀者都選第二種,後者鼓勵小孩想辦法解決問題,另外養成不依賴家長給自己收拾的好習慣。實際生活中,很多人做第一種,這樣更簡便。

多聽專家的

而不是周圍婆婆媽媽的

建議大家不要看水平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的文章,確認自己的偏見,而自己不去成長。一些作者爲了尋求更多關注,有強烈的媚俗傾向,對大衆投其所好。其言論並無營養。多去看看真正的專家學者怎麼說,可以改變我們的很多錯誤觀念,而這也是通往正確行動的必要前提。

中國父母最容易犯的7個錯誤,你中招了嗎? 第10張

人類總要經歷些風吹日曬,否則無法應對日後更大的風浪。聽我們學校負責新生工作的同事介紹,現在“直升機父母”說法都過時了。父母中新的品種叫“無人機父母”(drone parenting),他們平時看不到,卻通過短信、微信,隱形地在遙控。一旦孩子有丁點問題,他們立刻抵達現場,“危難之處顯身手”。

還有一個新說法,叫“割草機父母”(lawnmower parenting),說這種父母,在前面給孩子清道,什麼雜草和石子都不留下,讓孩子的路平平坦坦。

魯迅曾稱,“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孩的路,都是家長給鋪好了,哪還需要他們去走出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