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家人之間養育孩子的“理念不合”,居然是好事?

家人之間養育孩子的“理念不合”,居然是好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 、有了孩子,家人間的衝突更加明顯

據說,有了孩子之後,離婚率反而更高。孩子,就像是《瘋狂的石頭》裏面的大寶石。誰都愛,結果卻是爭來搶去,大打出手。孩子把我們推到關係的漩渦中。以前沒覺得是個事兒的家人間的差異都體現出來。因爲大家都把孩子當做最珍貴最重視的,都想給他對好的。

可惜每個人對“好”的定義不一樣。

婆婆認爲吃奶粉是“對孩子好”,媽媽認爲吃母乳纔是;

爺爺認爲追着吃飯是“對孩子好”,爸爸認爲培養孩子自己吃飯纔是;

爸爸認爲孩子吃點糖沒關係,媽媽認爲爲了牙齒絕對不能吃糖。

孩子成爲引發二戰的巴爾幹火藥桶。

沒矛盾的變得有矛盾了,本來就有矛盾的升級甚至激化了。婚前沒發現的老公的三觀不合也都出來了。

孩子帶給我們歡樂的同時,也帶來各種衝突。

當然,我們認爲,衝突不是壞事。

有效解決衝突,對衝突雙方反而是好事。

更重要的是,你如何解決和家人之間的衝突,對孩子解決和小朋友的爭執,長大瞭解決和合作夥伴之間的意見不合,是一個範例。

一個很好,或者很差的,但卻至關重要的範例。

家人之間養育孩子的“理念不合”,居然是好事?

2 、教育孩子,家人必須意見一致嗎?

我們本能的覺得,一家不能“兩制”,孩子教育的問題上,一定要有“統一戰線”,這樣有利於孩子的成長,也有利於家人的教育。

抗日是有統一戰線的,還是打了八年。

育兒要是想實現“統一戰線”,恐怕要“打”一輩子。

1家人能不能實現“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如何“統一”?

當然是向“正確”的那一方“統一”。

這不是問題。

問題是——什麼是“正確”?

像我們小時候被養育的方式那樣嗎?

那可不行!在很多人眼裏,這簡直成爲了“錯誤”的代名詞。

聽專家的嗎?

專家那麼多,教育方法琳琅滿目,兩個專家都經常吵起來。

更何況,很多專家都是“正確一時”,未必一世。

比如“哭聲免疫法”,幾年前還被當作“睡眠聖經”,馬伊琍都用過的方法,現在大家避之唯恐不及,被指責爲“毀了美國一代人”。

比如“幼兒英語”,有的專家說“從小開始磨耳朵”,也有專家說“尊重孩子生長規律,7歲之前什麼都不要學”。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其實我們在育兒中,發生爭執的原因,大多數不是清晰可辨“對錯”的,而是我們主觀上能不能接受。

比如孩子想吃糖,爸爸覺得對牙齒不好,最好永遠不要給孩子吃糖:吃一塊就想吃兩塊,吃一次就想吃兩次。所以一次都不能給。

媽媽覺得偶爾吃一塊糖也無所謂,大過年的,可以有點“優惠政策”。

於是,這塊糖就成爲糖衣炮彈,成功的引發爆炸。

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就事論事的,但是三句話不離“主旋律”,很快就會牽出“上次我想吃西餐你沒帶我去,你還忘了結婚紀念日,你根本不在乎我,我嫁給你就是個錯誤”這些問題上去。

大家都懂的!

沒有什麼比夫妻吵架更能精準的演繹“殊途同歸”了。

那些壓抑依舊的積怨,會隨着每次吵架噴薄而出,所到之處,不毛之地。

吵得酣暢淋漓的時候,我們幾乎忘了,門外,或者身邊,那個想吃糖的孩子還眼巴巴的等着結果呢。

他不關心到底誰在乎誰,結婚紀念日是什麼,他關心的是能不能吃這塊糖。

孩子看到的是爭吵,以及權力的爭奪。

於是他就學會了。

下次看到他和小朋友意見不一致的時候,自然而然的開口吵架。

別奇怪,因爲這是他唯一學到的處理意見不一致的方法。

家人之間養育孩子的“理念不合”,居然是好事? 第2張

對他來說,唯一的選擇就是安靜的委屈的等着爸爸媽媽吵架,就像圍觀兩隻犀牛用角頂來頂去,最後依據輸贏,決定戰利品——地盤,或者食物,歸誰所有。

他就像一隻小犀牛,乖乖的執行首領的命令,吃糖,或者不吃。

作爲吃糖的主體,除了服從命令,他沒有權利 。

無論如何,假設這個如履薄冰的虛假聯盟已經結成了。

今天吃不吃糖的問題,看起來是解決了。

可惜超市裏的糖還有很多,這個問題還會遇到下一次。

我保證每家的孩子都足夠聰明,能敏銳的感覺到這個聯盟的薄弱點在哪裏,就像球星找到對方防線的漏洞一樣,

下次再想吃糖,長驅直入,一擊即潰。

如果爸爸本來覺得吃點糖無所謂,但是迫於媽媽“統一戰線”的壓力,勉強同意“不許吃”。下次孩子在媽媽出門的時候跟爸爸要糖吃,爸爸正好藉此彌補孩子上次沒有吃到糖的遺憾,順便也爲自己在上次和老婆吵架時,輸掉“主權”挽回一點面子。

“爸爸說可以就可以,兒子,吃吧!

——不過,別告訴媽媽。省得麻煩。”

恭喜!

圍觀的小犀牛又學到一招——撒謊。

當和別人意見不一致的時候,首先吵架,如果吵架輸了,就妥協,被迫同意對方的意見。但是私下可以繼續實施自己的想法——但是要小心別被發現。

脈絡清晰的虛僞養成之道。

標準的“當人一面,揹人一面”。

如果有人擔心,家人之間的意見不統一,會導致孩子成爲“兩面派”的話,現在我們知道,被迫形成虛假的“統一戰線”,才真的造成這個結果。

很多人抱怨家人帶孩子時會對撒謊,比如偷偷去吃麥當勞,或者追着餵飯卻說是自己吃的。指責對方之前,可以問一下自己,對方爲什麼撒謊?是不是對你說了實話之後,後果很嚴重?

有沒有必要後果那麼嚴重?

讓孩子學會說謊嚴重,還是允許孩子吃一次糖嚴重?

家人之間養育孩子的“理念不合”,居然是好事? 第3張

3、育兒需不需要實現統一戰線?

我們都聽過一些勵志故事。

比如著名記者採訪新聞人物,本來說好只給五分鐘,結果聊了3個小時,推心置腹,也因爲留下一篇傳世的報道。勇於打破規則,善於取得別人的信任,我們稱讚他有人魅力。

頂尖銷售,對不同的客戶,用不同的方法,投其所好,得到信任,並且最終賣出商品。帶喜歡熱鬧的客戶去KTV,陪喜歡音樂的客戶去聽音樂會。對這樣的人,我們說他情商高,有智慧,有高超的銷售技巧。

假設跟姑娘談戀愛的時候,男孩問:我可以拉你的手麼?

如果回答是“不可以”,有的時候是真的“不可以”,貿然行事會被告“非禮”,有的時候是假的“不可以”,如果這次沒拉手,她會在心裏怪你沒種。

如何判斷?

根據對方這個“人”的情況來判斷。溫婉內斂的,多半是欲拒還迎。熱烈火爆的,更可能言行一致。

接觸不同的人,學習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人相處。正是情商高的表現。

在工作中,和同事領導的相處方式,和在生活中死黨的相處方式肯定是不同的。做閨女和做兒媳婦的行爲方式,也是不同的。這些經驗和智慧,都來自我們和不同人的接觸,從不同相處方式學來的。

大千世界,異彩紛呈。

孩子有權利接觸世界的多樣性。

家人之間養育孩子的“理念不合”,居然是好事? 第4張

有人在小縣城,用跟父輩一樣的方式過一生。有人探索世界,在亞馬遜叢林里長大。

有人認爲自己享受生活最重要,有人從小立志改變世界。

所有的選擇都沒有對錯,重要的是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到底怎麼選?

瞭解世界有多大,有多少可能性。還要了解自己擅長什麼,喜歡什麼。

見識過,衡量過之後,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

正是孩子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大姑小姨,所有這些性格和要求都不同的人,讓孩子接觸到世界的不同側面,而跟每個人不同的相處的方式和感覺,讓他逐漸知道那些“因果”,那些付出和收穫,然後慢慢摸索出屬於自己的方向。

允許跟你意見不同的家人,以他們自己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吧,允許孩子接觸這個世界的多樣。

是非標準從來都不是唯一的,在家是這樣,社會是這樣,世界也是這樣。

身處“統一戰線”,鐵板一塊的家庭中的孩子,從小隻見過“唯一”,長大後會很難適應這個沒有唯一的生活。

家人之間養育孩子的“理念不合”,居然是好事? 第5張

4、意見不一致時怎麼辦?

回到衝突現場:

爸爸說不能吃糖,媽媽說可以。孩子一定要吃。

吃糖的主體是孩子。

我們有沒有可能,把球交回現場,拋到主人手裏?

與其在觀衆席上,像足球流氓一樣爲了爭球大打出手,不如把這塊燙手山芋扔回去,輕鬆看比賽。

我們要做的,只是不偏不倚,不卑不抗,不緊不慢的,告訴孩子你的真實想法。

我們都太習慣於,告訴孩子修飾過的想法和調整過的事實,所以當我們可以敞開心扉,跟孩子說實話的時候,反而不知道該怎麼表達。

現在的情景,到底是什麼?

“媽媽覺得你可以吃糖,可是爸爸覺得不可以,因爲爸爸擔心吃糖太多會對你的牙齒不好。但是,媽媽很尊重爸爸的意見,那你看怎麼辦呢?”

句句事實。

你一定是真的尊重爸爸的意見,不然早就直接把糖拿給孩子了。但是這個“尊重”被表達出來,讓孩子聽到之後,爸爸肯定非常舒服。

人一“舒服”,就會變得更加友善。這時候,無論給不給孩子吃糖,家裏氣氛都不會那麼緊張了。

爸爸舒服了,媽媽也很舒服——不用爲一塊糖大打出手了。兩口子關係好了,整個家都舒服。

且慢,

現在有一個場地中央拿着球的小運動員不舒服了——他得努力踢進球門,爲自己的需求負責。

這一點點的不舒服,對孩子是絕好的機會,學習和別人相處,學習自律,學習交流,學習創意性的解決問題,學習自己對自己負責,學習做計劃,學習談判技巧……

無聊的大人們,以爲孩子能想出的主意不過是:哀求,或者保證只吃一顆。

事實上,如果我們給孩子機會,他們有很多天馬行空的創意呢:

我用這周玩IPAD的時間來換。

我就舔一下

我吃完了刷牙

我用小紅花跟你交換

我學十個蛤蟆跳

晚飯時候我吃青椒和胡蘿蔔

我給爸爸捶背

……

無論最後結局怎麼樣,這都對孩子的思維是很好的鍛鍊。同時,他可能還需要學習尋找盟友——拉攏媽媽去說服爸爸,學習用爸爸能接受的方式去溝通。如果爸爸同意了他的條件,他還要學習努力實踐自己的諾言,這是在江湖上混的必備條件……

問題本來就是屬於孩子的,當“球”被還給孩子,孩子就會承擔起本該屬於他的責任。

這正是“抗挫力”的養成。

我們都知道,球賽的過程比結局更重要。

一塊糖背後,孩子學到的是如何帶着尊重,心平氣和,通過創意性的方式處理意見不一致。而不是非黑即白,大打出手,上升到人格攻擊。

社會新聞裏,很多因爲一塊錢,一個瓜出了人命的案子,都是因爲太想要去分那個“是非對錯”,而忘了去想“如何解決”。

1956年,毛主席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即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我看應該成爲我們的方針。”

我看,這不僅是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指導方針,也是發展情商,繁榮人際交往藝術的指導方針。

C媽說

今天這個話題,真的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明白。

多少媽媽都在追求全家“戰線統一”的道路上撞得頭破血流,在自己辛辛苦苦制定的規矩被他人放水後氣得一口老血噴三丈高。

但是細想,有時候對錯沒有絕對標準。孩子終究會蓬勃長大,而不以我們的意志爲轉移,相對於較真的養育方式,和睦的家庭氛圍,溫和的化解矛盾的方式更加重要。

而且,讓孩子體驗來自家庭成員不同的養育風格,情商也會變高。

孩子慢慢能學會,在嚴厲的媽媽面前,就得乖乖聽話;再睜一隻眼閉只一眼的爸爸面前,就偶爾有機可乘;在慈愛的爺爺奶奶面前,多撒嬌就能多些福利。

就像現在的CC,在我面前閉口不提糖的事,C爸回來兩天,就會央着他吃幾塊,偶爾去姥姥家簡直就是完全開了葷。同樣的還有看電視這件事,我們娘倆在家從不要求看電視,家裏一旦來客人,就會要求看,她知道這個時候我會願意妥協。

所以,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寬鬆一些也無妨;甚至原則性的問題,偶爾放水也無妨,只要不是毫無原則的溺愛,換個角度看問題,“理念不合”也不全是壞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