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如何高質量養育之一:你的“不燃型”孩子需要什麼?

如何高質量養育之一:你的“不燃型”孩子需要什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燃型”孩子有哪些明顯特徵?“不燃型”孩子真正的內心訴求是什麼?“不燃型”孩子需要家長如何養育?孩子的每一個壞習慣背後,都是家長沒看到的需求!

本期主題:如何高質量養育,你的“不燃型”孩子需要什麼?

先普及一下“不燃型”是怎麼個意思,以及它的分法依據。我國國家標準GB8624-97將建築材料的燃燒性能分爲以下幾種等級。A級:不燃性建築材料;B1級:難燃性建築材料;B2級:可燃性建築材料;B3級:易燃性建築材料。而在《幹法》一書中,稻盛和夫將人分爲三種類型:不燃型、可燃型和自燃型。“不燃型”對應建築材料的A級;“可燃型”對應建築材料的B1級和B2級,“自燃型”則對應建築材料的B3級。接下來這幾期系列專題,是如何高質量養育不同性格類型的孩子。

一、“不燃型”孩子有哪些明顯特徵?

同事家的安安,她總是衣裝整潔,頭髮一絲不亂,臉上的表情一如平靜的湖面,才三四歲的小姑娘,卻彷彿是世外修行的高人,冷眼望紅塵繚亂。你笑眯眯熱乎乎地跟她打招呼,想傳遞點親切和歡迎的意思給她,她卻是一臉淡定,也不搭腔,也不理你,只是靜靜地站在那裏;你想拉她小手,想進一步表示友好和慈愛,她會迅速躲去媽媽身後,把小手藏到背後,眼睛裏滿是戒備。每次大家一起出去玩,到了兒童遊樂場,別的孩子熱火朝天要多瘋有多瘋,她總是茫然地站在外圍,直到大家都鬧騰夠了、鬧騰累了意興闌珊準備離開,她才略略露出一點點想要去玩的意思。

範姨家的小孫子浩浩,7歲了,剛剛上一年級。每天下學後,滿院子同年齡的小孩子成羣結隊呼嘯來去,浩浩卻出出進進總是一個人,每天下學一進門就窩進自己屋子裏呆着,家人三催四催的,才肯磨磨蹭蹭出來。出來後,直接上飯桌埋頭扒飯,扒拉飽了又進自己屋去了。媽媽爲了惹逗他多說話、多交流,要麼一遍遍敲門去問這問哪,要麼打開電視找出動畫片跟浩浩爸擠眉弄眼呼呼喝喝、說說笑笑直誇動畫片這個情節多好笑、那個故事多好看之類的,聲音那麼大、弄的那麼熱鬧卻也不見浩浩生了好奇從房間出來。浩浩媽每回都好奇的不行,問浩浩一個人在房子裏做什麼,每回浩浩都只四個字就打發了:沒幹什麼。浩浩媽就格外鬱悶,就可勁追問。浩浩便不吭聲了,因爲他說的是事實啊,確實沒幹什麼,有時候一個人對着一隻飛進來的小蛾子也能發呆一整個下午。

類似以上的表現,都是“不燃型”孩子的典型特徵。什麼是“不燃型”呢?“不燃型”,顧名思義,就是“點火也燒不起來”的那種,內裏意思跟平涼方言說的“涼性子”、“油缸倒了也不扶”“沒氣性”等有點類似但不完全相同。“不燃型”的孩子就像一團靜止在空中的烏雲,色彩黯淡、活力不強,身邊的風起雲涌、風來雨止好像都跟他們沒關係似的。這種類型的孩子,內在意願非常弱,主動性不強,對什麼都不大感興趣;外在推力如果不夠強烈、不夠針對性的話,對他們所起效用也不大。

如何高質量養育之一:你的“不燃型”孩子需要什麼?

二、“不燃型”孩子真正的內心訴求是什麼?

安安媽媽焦慮的不行,每每訴苦說:這孩子在家時候好好兒的啊,跟爸爸媽媽有說有笑的,可鬧騰了。可不知爲什麼,一出門就完全變了一個人,就像個自閉症孩子似的,誰也不搭理,啥事也提不起勁兒,這可咋辦哪?

浩浩爸媽和奶奶也是着急的不行,這一家子就沒這麼個牛心左性的主兒啊,一個個能說會道的,可怎麼到浩浩這兒就完全變種兒了呢?這纔剛一年級,就成了獨行俠,不跟同學交流,不跟小夥伴玩。以前在家裏時候還算“正常”,跟媽媽搶個遙控器爭個電視頻道啦,跟爸爸撒嬌要個心愛玩具啦,跟奶奶討巧賣萌要頓頓花樣百出的美食啦……現在倒好,動畫片也沒興趣了,玩具也不愛玩了,美食也沒吸引力了,到底怎麼辦啊?

是的,安安有點“高冷”,浩浩有點“退縮”,但這都只是看上去如此,只是大人站在大人角度的評判和審視。他們的這種表現,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在與小夥伴或其他的人際交待中受過傷害,而家長不知道,這種反常的“安靜”“淡定”都只是小孩子通過“迴避”這種獨特方式保護自己的過程而已;二是受家庭教育方式、幼時成長環境影響,這跟“自閉”完全不同,他們與周圍的人、與周遭環境隨時有互動,小到一個眼神變化,大到自己悄悄進行着的各種探索,只是家長沒留心觀察而已。

像安安和浩浩這樣的“不燃型”孩子,他們真正的內心訴求是什麼呢?至少但不限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他們在觀察,他們需要時間獨處,他們需要安全感。”他們的獨處,是在大腦中安靜地處理和過濾這一天的信息,包括對話、互動和情緒等等。有些孩子通過呼朋引伴進行放鬆、進行關係的聯結和獲得安全感,而安靜地獨處就是他們進行放鬆、進行關係聯結和獲得安全感的方式。

二是:“他們有自己的節奏,他們需要慢慢來。”有些家長一見孩子自已個呆着,就心急的不行,使勁製造各種熱鬧場合要求孩子參與,孩子如果沒能按家長的意願表現出熱情高漲的樣子,家長就急眼了,逼着孩子問:“你到底咋回事?你跟我說清楚!”這樣的逼迫會使孩子倍感壓力。他只是需要較長時間的獨處,不可以嗎?他只是不喜歡太熱鬧、喜歡一對一在一起玩,不可以嗎?

三是:“沒關係的,他們能行,他們只是在探索自己。”安安和浩浩這種類型的孩子,他們不喜歡與陌生人互動,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交互方式,與陌生人互動這種方式使他們不舒服,所以不喜歡罷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交互的方式那樣多,比如寫日記、做手工、繪畫、遊戲力角色扮演等等,這麼多方式,總有一兩種是他們喜歡的、適合的。

三、“不燃型”孩子需要家長如何養育?

上天賜予了“不燃型”的孩子給家長,肯定有其獨特的、神祕的意義。也許,家長迴應、引動這樣類型孩子的過程,便是療愈自己兒時遺憾、成就更美好自己的通途呢?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這個類型孩子的成長之路,對家長的要求更高。此類型孩子從A這個起點,抵達B那個終極願望實現點的過程,家長也註定了要承擔更多的壓力和挑戰。那麼,家長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實現“不燃型”孩子的高質量養育?

1、積極消解他們的創傷

有些家長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總是無意識給孩子小小心靈裏種下“暗黑”的種子,比如張口就是:不要亂跑,小心人販子把你拐走!再不聽話就讓大灰狼把你抓走!你豬腦子啊,那明明就是個騙子,騙了你兩毛錢你都算不來?類似這種“暗黑”種子,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一旦落了種,便會一天天生根、發芽終至長成暗黑色的參天大樹,遮蔽掉一切現實世界中的光明和美好。孩子每天從入睡到夢中再到睜開眼睛,隨時都“警醒”着第三隻眼睛,警惕和防備着滿世界的暗黑和壞人,所以他們只能選擇逃避,躲進某個安全的角落,或與某一個兩個安全的人呆在一起。

簡單來說,這種類型的“不燃型”孩子,並不是真正的、與生俱來的“不燃型”孩子,他們只是長時間在創傷中無法自愈。這種狀況,家長必須要“四步走”:第一步是道歉,“對不起,爸爸媽媽無心傷害了你!”第二步是保證,“那時爸爸媽媽太年輕,有很多的不懂,爸爸媽媽一直努力地在學習,如今終於懂了,所以那樣的事絕不會再發生了!”第三步承諾,“爸爸媽媽會一直在你身邊,你是安全的!”第四步是鼓勵,“爸爸媽媽知道你也想要做的更好,我們其實一直爲有你這樣好的孩子而驕傲!我們一起努力吧,我們會做的更好!”

2、積極迴應他們的需求

有句教育名言說,“孩子的每一個壞習慣背後,都是你沒看到的需求!”

第二句說,“父母是孩子所有問題的癥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解藥!”呵呵,好吧,第二句是祁祁喵自己說的。

是的,“孩子的每一個壞習慣背後,都是家長沒有看到的需求!”這確實是養育孩子的鐵律。然而,有些家長做法卻與這鐵律背道而行。比如孩子餓得哇哇大哭,媽媽心裏明明滾油煎着卻偏不餵奶偏在堅持着看錶,看時針分針秒針一圈圈慢騰騰轉動,“要講究科學餵養嘛,時間還沒到呢!”孩子晚上做噩夢了,嚇醒了,哭着找去媽媽。結果呢?爸爸媽媽聯手把孩子往他自己的小屋子裏一放,關了門,轉身就走,“要講究科學養育嘛,要從小就鍛鍊孩子的獨立自理能力,鍛鍊他的勇氣和膽量!”(祁祁喵弱弱的問一聲:您這是在養孩子呢,還是毀孩子呢?您這是在愛孩子呢,還是在恨孩子呢?)孩子那麼激烈地、迫切地需要你在身邊的時候,你明明在他身邊卻偏要製造出個不在的事實;是啊,這個世界對他而言有什麼安全可言?連親生父母都說遺棄就遺棄,說不在了就不在了,世界這麼大,還有誰能夠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及時迴應?沒有了!於是,他們只能學會自己跟自己呆着,學會以“迴避”來逃開這個世界一切的惡意和不安定。

是啊,“父母是孩子所有問題的癥結,而愛與自由,是唯一的解藥!”比如孩子小腦袋瓜裏被周遭某個或某些契機突然觸發,想要幫着去扔垃圾,小手纔剛剛伸到垃圾袋邊上,家長就急吼吼嚷嚷:“Stop!多髒呀,別碰!”孩子剛要去幫着收碗碟,家長說:“快放下,別給摔碎了!”孩子要自己繫鞋帶兒,家長說:“你能弄個啥,我來!”孩子想要自己剪指甲,家長說:“別玩了,給我,把手指頭弄傷!”於是,孩子從原本積極探索自我成長的狀態,慢慢地縮回去了,就像一隻小小的蝸牛,退回自己的窩裏,再不肯出來。

這種情況,家長必須要學會的解決之道只有兩個字:好啊!孩子哇哇大哭,餓了就給吃奶唄;孩子半夜嚇醒來找媽媽是要求抱抱,那就緊緊地把他摟進懷裏,或者送他回自己屋子裏,給他講故事,告訴他很安全,直到他脣邊含笑進入夢鄉;孩子想要去倒垃圾?好啊!孩子要幫着收拾碗碟,好啊!孩子試着自己繫鞋帶兒,好啊!孩子想自己剪指甲,好啊!

於是,小蝸牛就肯出來了!與其強迫讓孩子向“看似正確”的方向發展,不如鼓勵孩子向“順應自己”的方向去發展。

3、積極引動他們的能量

愛是什麼?愛是心連心時的美妙!家長如果能夠和孩子真的心連心,那麼,什麼時候該堅持、什麼時候該示弱,什麼時候拉孩子一把、什麼時候推他一下,就都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而這些自然而然中,蘊藏着上天賦予地最偉大的能量,那種能量是生命本身與生俱來的,是積極的、陽光的、向上的,是靈動的、鮮活的、敞開的,是與生命發展趨勢匹配的、偕行的。

比如小勇,每回的家庭作業都完不成,老師頓不頓就請家長;可家長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十八般武藝、三十六計使盡了也不管用啊。後來才發現,家長一下班就“葛優癱”窩沙發上,整晚整晚忙着看電視、打遊戲、上網。怎麼解決孩子完不成作業這事呢?家長回家後,不癱在沙發上了,而是拿一本書,靜靜地坐在孩子身邊認認真真地讀。什麼都不用說不用做,沒幾天孩子就不看電視、不打遊戲、不上網了,就乖乖回到書桌邊了,乖乖開始做作業。他其實好喜歡這樣與爸爸媽媽靜靜地相處呢,這樣安靜地相處中,有某種看不見的東西在活潑潑地、躍躍地流淌,那東西是什麼?是血脈與血脈、心靈與心靈兩兩相連長在一起的聲音!那是愛!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小小的樹苗,要想長得好,就得有機會沐雨露浴陽光,而家長就是那雨露就是那陽光。

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說的多明白啊,搖動、推動、喚醒,都是溫和而持續的動作,絕不是強勢的控制,不是生硬的命令,更不是冷酷的逼迫。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