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爲什麼有的孩子喜歡拿父母的錢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爲什麼有的孩子喜歡拿父母的錢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天降溫,和喆爸去商場買冬裝。在一個戶外品牌專櫃,喆爸試了件羽絨服,一箇中學生模樣的男生也在試同款。喆爸覺得款式和保暖性還可以,順口問了問價錢,售貨員說:“折後9000。”

喆爸看了我一眼,我心領神會——他覺得價格太高,性價比太低,這時候需要我出來救場。我說:“也不是很好看,再轉轉吧。”

他去試衣間換衣服,那個男生則表示出對這件衣服的濃厚興趣,跟和他一起來買衣服的中年女性說:“媽,我穿這件衣服是不是倍兒精神?”

他媽媽聽到了剛剛的報價,有些爲難:“是挺精神的,咱們剛來,要不先去別處轉轉?”

男生有些不悅:“這件就不錯,一眼看上的東西最可心了。”

他媽媽有些尷尬:“可一件衣服,是我兩個月的工資了……”

“我又不是天天買,至少能穿兩年呢,我們班好幾個同學都穿這個牌子的,老穿幾百塊的破衣服,我都不好意思和人家一起踢球了。”

男生這句話,明顯觸動了媽媽最脆弱的神經——別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要有,如果孩子因爲自己無能爲力而受委屈,就是當父母的無能。

當喆爸從試衣間出來,售貨員已經給那對母子開單。

走出專賣店,我重述事情的經過,問喆爸:“假如喆喆到青春期,也提出讓我們經濟上爲難的要求,你會答應他嗎?”

喆爸毫不猶豫:“要看是什麼事,真有用的,爲難也要創造條件上;如果只是因爲‘別人有’而想要,堅決不能答應。”

爲什麼有的孩子喜歡拿父母的錢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前幾天,題爲《別再拿着父母的錢裝逼了》刷爆朋友圈。

如果一個孩子,老拿父母的錢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會不會是因爲父母最初給予他們的愛,就出現了偏差?

初中時,有兩個關係比較好的朋友A和B,我們三個都家境普通,B有點男孩子性格,穿衣打扮極不講究,多穿姐姐的舊衣服,又肥又大,看起來很邋遢。

A雖然買衣服不多,但每件衣服不是這裏繡着一朵小花,就是那裏多了個蝴蝶結,細節處透露着特別,襯托的A也氣質獨特。

很長一段時間,B每次大考小考都是班裏前三名,我以爲她的心思只在學習上,無心關注外表。

某次期末考試完畢,我們相約去B家附近的集市玩,我、A、B的媽媽也去了。集市上花花綠綠的衣服很多,當B對某件衣服表示出興趣,她媽媽基本拿一句話應付:“哪有多餘的錢啊!臭打扮什麼啊,你姐姐的舊衣服就行了,有那心思還不如多做兩道題呢!”

而當A看上某件衣服,她媽媽則笑着問:“你真喜歡,咱記住樣式,回去看看家裏有沒有類似的。如果沒有,媽給你做一件比這個還好看的,你看行嗎?”

初中畢業,我讀了縣城的高中,A讀了鎮上的高中,B也考上了縣城的高中,但她媽媽覺得女孩子遲早要嫁人,讀書沒用,讓她綴學打工。

因爲精神上的富養,A一直挺自信,雖然只讀了電大,但樂觀積極會打扮,心態好、人緣好,工作生活順風順水。

我媽對打扮雖然也牴觸,但有爸爸從中平衡,我內心的渴望也沒被過分壓制,着裝方面沒有自己的風格,但經過修煉總算能保證不貽笑大方。

而B因爲意願一直被壓制,去深圳打工以後經濟獨立,開始瘋狂補償曾求而不得的東西。

高中畢業那年,我們三個相聚,說到自己三年來從沒給家裏寄過工資、過年回來還想方設法騙媽媽的錢,B言談之間竟然有些許快感。

永遠得不滿足的孩子,遇到機會補償曾經的缺失,往往會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很大一部分喜歡拿父母的錢裝逼的孩子,也許就是在彌補曾被父母壓制過的內心渴望吧?

那些永遠得到超額滿足的孩子,也很容易陷入拿父母錢來滿足自己的怪圈。

逼父母買蘋果手機的新聞層出不窮,身邊也不乏工作幾年,還靠父母接濟的人。

比如剛來北京,工資只有四五千,卻不願意和別人合租,光房租就用掉80%的工資,剩下的錢根本不夠吃飯,偏偏找個女朋友每週還要看電影、逛街、吃飯、送禮物。每月底都要打電話給老媽,撒謊說自己又報什麼班了,需要繳學費等等。

比如當鍋爐工的父親,一直覺得自己工作卑微,怕騎着三輪車去給女兒送衣服和生活費丟人,離學校200米就停下來等女兒來取。當女兒交了男朋友,怕被看輕,提出想買個蘋果筆記本電腦和男孩一起上自習,老父親拿出了半年的積蓄……

這樣的愛,像毒藥,一方面讓孩子的得到越來越理所應當、撐大了孩子的慾望,一方面讓自己不堪重負、精疲力盡。

如何恰當的給予,是身爲父母的必修課。

每當我偶爾因無法給予喆同學更好的生活而心存內疚,總會想起一個朋友的故事——

2001年,他剛考上大學,手機還是奢侈品,他喜歡的諾基亞8250對於家庭收入來說也是天價,當他提出來想買,一輩子在地裏討生活父親先是沉默,幾分鐘後擡起頭說:“我不懂手機到底有啥用,但你提出來了,肯定特別想要,但咱家只能湊出來你的學費。要不這樣,現在離開學還有一個月,爹會瓦工活,咱倆去濟南找你做包工頭的哥哥乾點零活,看能不能攢夠手機錢?”

他和父親幹了整整35天的零活,終於攢夠了買手機的錢。

這件事中,他的需求得到了滿足、願意得到了尊重,同時也明白了“想要什麼,必須自己去爭取”的道理。

既不打擊孩子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也不輕易滿足孩子超過家庭經濟條件的慾望,這位父親樸實的做法,不正是我們在養兒育女過程中,必須掌握的智慧嗎?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