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讓孩子“打回去”?請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託到孩子身上

讓孩子“打回去”?請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託到孩子身上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篇文章看得我好感動。那些被霸凌,受委屈的孩子的故事真的讓人好心碎。我們都曾是孩子,我們也曾經欺負過別人,或者被人欺負過。如今,想到孩子們也終將去面臨那些成長的波折,多麼的不捨得!

這篇文章看得我好感動。那些被霸凌,受委屈的孩子的故事真的讓人好心碎。我們都曾是孩子,我們也曾經欺負過別人,或者被人欺負過。如今,想到孩子們也終將去面臨那些成長的波折,多麼的不捨得!

可是,爲什麼孩子會被欺負呢,是因爲軟弱嗎?如果孩子是被孤立,又該怎麼辦?“打回去”即使讓孩子免受皮外之傷,得到的真的是他們想要的嗎?終於有人說到問題的本質!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希望我們的文章能夠傳播得更遠,讓更多的父母讀到它,讓更多的孩子可以免受欺凌,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上週,湖南一個媽媽替自己在幼兒園被“欺負”的女兒出氣的視頻火了,關於如何處理孩子被打,要不要替他們出氣,要不要讓他們打回去,一直是個爭議不斷的“千古難題”。在討論這個話題之前,我不禁想起了一段時間很火的重慶小男孩的視頻:男孩打了嘲笑他光頭的同學,併爲自己辯護。

“娃兒要剛強,你要讓別人惹不過你,你娃像個女娃兒一樣,別人就欺負你,你憋屈,別人就一輩子欺負你!”

“你不能一直退,你要用武力保護自己,娃兒不能一直退,娃兒要剛強就剛強!”

“他一直指着我的軟處說,如果我今天不反抗,那麼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個光頭,我就是要尊嚴,尊嚴,尊嚴!”

“你有孫子不?你有外孫沒得?如果你有孫子,別人指着他的軟處說,你也是肯定不舒服。”

“娃兒都要尊重,我寧願捱打,寧願在這站一天,我都要尊嚴!”

雖然男孩只有10歲,但他縝密的邏輯,豐富的高級詞彙,憤怒但又清晰的表達,特別是他關於尊嚴、自強的理論更是讓羣衆拍手稱快。

先不論男孩通過打人來解決問題到底對不對,視頻看下來,對這個男孩我只有一個大寫的“心疼”。視頻伊始,男孩就在歇斯底里的吶喊,其間還時不時用力地拍桌子,這是他的憤怒,更是他的渺小與無助。

當他用盡全身力氣爲自己辯解時,視頻中不時會有大人的笑聲,拉開他的那個保安(據新聞稱)也一直翹着二郎腿,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一邊看着男孩的“笑話”,一邊不痛不癢地說着政治正確但蒼白無力的詞彙:你說你打人對不對......

就像這個男孩的光頭一樣,在我們的童年,也許都有這樣一個在成人眼裏只是如蚊蟲叮咬的無關緊要,但在我們內心,卻猶如狼撕虎咬的非同小可。

正如男孩所講,那是我們寧願捱打受罰也要拼命維護的尊嚴。

反欺凌的本質,一定是在於給孩子足夠的關愛,培養“弱者”的自信和勇氣,引導“強者”用他們的強大擔起更大的責任,維護孩子們看似渺小但卻無比重要的尊嚴。而一直以來,我們的學校和父母在這件事上都有太多的缺失。

讓孩子“打回去”?請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託到孩子身上

學校的缺失

記得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

美國一位9歲的小男孩也是因爲光頭被同學嘲笑,刺耳的評論讓他難過到不敢進入教室,也不願意脫掉帽子,站在走廊上大哭。當女教師納爾森得知後,要求馬修在操場上剃光自己的頭髮,並當着所有同學的面說:“等你將我的頭髮剃光了,還有同學取笑你的話,他們也是在取笑我。”此後,男孩再也沒有被取笑過,老師也獲得了同學、家長的信任和支持。

讓孩子“打回去”?請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託到孩子身上 第2張
讓孩子“打回去”?請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託到孩子身上 第3張

△陪伴,是最好的支持與安慰

還有一個類似的新聞

也是發生在美國。11歲的小男孩爲了支持罹患癌症的外公,把自己剃成光頭,但沒想到他的光頭卻在學校受到嘲笑。當校長知道這件事後,召集了和男孩同年級的學生,向大家講述了男孩的故事,表揚了他的勇敢。並告訴大家,如果未來遇到某件你認爲對的事,那就應該勇敢站出來,給予支持。如果你相信某人,你也可以爲他們發聲音,讓事情變的不同,我相信你們都能做到。不但如此,最後,他還讓男孩當衆剃光了自己的頭髮,給予小男孩更加強大的支持。

讓孩子“打回去”?請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託到孩子身上 第4張

看完這兩個新聞,我突然記起小學時的一件事。

當時班裏一位同學A丟了錢,一口咬定是B偷的,A的媽媽是當地教育局的局長,而B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級生不說,還說班裏最皮的同學,一直就喜歡搗蛋。當時這件事發生在體育課上,不等B辯解,這個老師就罰他跑10圈,B暴怒拒絕,爭執中不小心抓到了老師,接下來令我們震驚的一幕發生了,老師對着才9歲的B拳打腳踢!B一邊痛哭叫喊,一邊對老師和A進行最惡毒的詛咒,而此時,其他同學只有沉默和發抖。事情的真相當然是B沒有偷A的錢,只是因爲B是班裏唯一一個不對A畢恭畢敬的人,A早看不慣B,所以才一口咬定是B。而最令人傷心的是,事情並沒有沉冤昭雪的逆襲。B因爲這件事更加自暴自棄,小學沒畢業就跟着父母進城打工去了,而A依舊因爲家境好,成績好,一路順風順水,過着人們眼中理所應當的“官二代”的生活。

無論是陪學生剃光頭的老師,還是體罰學生老師,可能都只是老師裏的兩個極端。但回想我們的求學生涯,老師關注最多的的確也是那些成績好,長相好、家境好,或者送了禮的學生。真正對每個孩子一視同仁,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老師又有多少。對於發生了欺凌或者告密的現象,要不是像開頭視頻裏那位保安一樣,教訓威脅幾句,或者是雙方各打一板,最後,再請來家長,把皮球踢出去。

但這裏並非痛訴老師的不負責任,孩子對父母來說是唯一,但老師的學生卻有數十個,他們每天不知道要接到多少個小報告,可能確實沒辦法一一甄別。在反霸凌這件事上,學校把皮球踢給家長,覺得孩子必須由家長管教,而家長要不踢回給老師,要不越庖代廚替孩子出氣,或者簡單粗暴到讓孩子動用武力,這纔是欺凌屢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

讓孩子“打回去”?請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託到孩子身上 第5張

父母的缺失

前面也說到了,父母在欺凌這件事上也有截然不同的態度,不聞不管、替孩子打回去、讓孩子打回去。

不聞不管的情況更多地發生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身上

記得自己剛上一年級的時候,爲了迎接新學期,我還特意央求我媽帶我去剪齊劉海的公主頭,但不小心被理髮師剪成了寸頭。因爲這件事,我被同學嘲笑孤立,當我回家向大人哭訴時,我媽卻不耐煩地說,不就一個頭發嗎,遲早要長出來的,你這麼在意外表,怎麼讀的好書.......

不止如此,一直以來母親對我感受的忽視,成爲我和她之間至今也破除不了的堅冰。

在父母和老師的“雙管”缺失下,當時還是孩子的我們,只能默認學校也是一個弱肉強食的叢林,並用“那頂單薄的帽子”來掩蓋我們的敏感和自卑,用忍耐和沉默來消化傷害和痛楚。

每一個童年被忽視,被欺凌過,被權威壓制過的人,心裏都住着一個像開頭視頻中那樣的小男孩,也渴望着一個能幫助我們的父母。所以當這個小男孩跳出來撕破政治正確的權威,給傷害他的人來了一場痛快的反擊,當那位湖南的母親衝到幼兒園替孩子出氣時,下面一堆看客熱血沸騰,大聲叫好。男孩在爲自己辯解,母親替女兒出氣,難道不也是在爲當年的我們“復仇”和痛訴傷害嗎?

然而,且不說暴力的對錯與效用,也不論大人打小孩是一件多麼無能又無恥的事,難道我們內心渴望的難道真的是一個能替我們打回去的母親,或者是當年那個能夠痛快打回去的自己嗎?

當那位媽媽衝到幼兒園把欺負自己女兒的孩子打了一頓時,她發泄的只是自己的怒氣——你竟然敢欺負到“我”的孩子身上,卻沒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她剝奪了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剝奪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磨練,還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在同學面前擡不起頭。這樣的母親,本質上還是那個專治、無能、自私且愚蠢的家長。

那麼讓孩子自己打回去呢?這也是目前爭議最大的反欺凌方式。被欺凌的原因有很多,瘦弱、成績不好,不好看,轉校生........外在的因素千差萬別,但欺凌的本質都是挑看起來好欺負的人下手。電影裏經常有這樣的情節,面臨施暴者,被欺凌者越是顯的懦弱害怕,施暴者就越興奮,即便這次放過你,下一次還會來找你。

“一定讓別人知道我不是好欺負的軟柿子”——這也是大部分支持“打回去”的父母最重要的理由,比起孩子吃虧,他們更怕的是孩子成爲那個逆來順受的軟柿子。

但是,簡單地說出一句“讓孩子打回去”的人,確定不是武俠小說和古惑仔看多了?你的快意恩仇憑什麼寄託在孩子身上,並讓他們去爲很可能非常嚴重的後果買單。仔細回想我們童年面對欺凌的時屈服遁逃,難道都是軟弱?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選擇難道不是在當下審時度勢下的最優判斷?別覺得孩子打架都是小打小鬧,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打起架來纔是不知輕重,不計後果。而且比起武力欺凌,孤立隔絕、嘲諷中傷,有時候精神欺凌帶來的傷害比暴力大得多,面對這樣的欺凌,你也教孩子去把不理你的人打一頓嗎?

如何應對欺凌根本就是一件複雜到根本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那些只會讓孩子“打回去”的父母要不是根本沒仔細思考前因後果的懶惰蟲,要不就是有勇無謀的“一介武夫”。

讓孩子“打回去”?請不要把你的快意恩仇寄託到孩子身上 第6張

如何解決

沒有尖牙利爪,但我們有腦子啊。暴力只會滋生更多的暴力,用智慧去解決永遠是最好的方法。

當孩子被欺負,父母首先一定要弄清楚原因。孩子多大?“欺負”他的人有多大?他們起爭執的原因是什麼?事件的嚴重程度如何?…….

4~5歲以下

這裏先以年齡爲區分。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同理心和社交技能是逐步發展成熟的,2~3歲的孩子雖然開始有一兩個比較親密的同齡朋友,開始能夠理解他人的情緒,在分享和輪流上有所進步,不過依然可能使用暴力;3~4歲後,即便沒有大人的干預,他們也開始明白要分享和“輪流玩”。直至5歲左右,孩子纔開始有同理心,和他人建立起真正的友誼。

仔細觀察一下便可得知,3歲前幼兒的爭執多是因爲“自我爲中心”和“物權佔有”,比如世界就是應該只圍繞我轉,玩具、食物或是大人的關注都應該是我的。

我2歲的侄女平時就愛扯人頭髮,一次我給她帶去了一個巨大的生日蛋糕和玩具熊,她高興地大叫轉圈,同時也使勁地扯自己的頭髮......當孩子感到恐懼、孤單、緊張、挫折、悲傷、憤怒、疲勞、興奮、甚至快樂時,由於缺乏對應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並控制以上情緒的能力,打人就成爲他們本能的釋放情緒的方式。

因此,對於四五歲以下的孩子,他們之間的衝突推搡並非大人眼中那樣“心存惡意”,或者說是“熊孩子”的父母管教不當。

每個孩子生來不同,有的溫和有的急躁,有的固執有的隨和。常常聽到有人抱怨說,這家人怎麼這麼不會管孩子,3歲多了孩子也能聽懂話了,還打人,我家的或者我認識的孩子,別人雖然以前也打人,但教育幾次就好了,所以肯定是這家父母沒管教。但他們不知道的是,有的孩子就是“屢教不改”,並且他們的父母在“管教”上也一點沒有問題,只是這些孩子在社交和共情,在自我情緒管理上就是要落後一步,真的也許只是“時間未到”而已。

對於這個階段孩子間的爭執,也許大人能做的更多是在旁監護和引導,或者讓孩子自己去解決,除此以外,便是耐心等待他們長大。

5歲以上

當一方對另一方造成故意的傷害時才構成欺凌。欺凌的表象不計其數,這裏不可能一一給出建議,除了那些教科書般的方法,比如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和情緒變動,查看他們的物品是否有缺失,讓孩子同大人敞開心扉,被欺凌後及時告知父母和老師......

但無論是慣犯的欺凌者還是隱忍的被欺凌者,本質都是自卑和缺少關愛的人。所以當發生欺凌時,長遠來看,我們需要解決的並非某個欺凌事件本身。

記得剛上中學時,班裏有一位女生,近視得很厲害,戴着鏡片很厚的眼鏡,加上女生十分內向,還有點古怪,只喜歡躲在角落一個人看閒書,形象也不夠好,於是成爲同學取笑孤立的對象。但到下一個學期,她便成爲我班最受歡迎的女生之一。原來是在她向父母述說自己的苦惱並希望轉學之後,她爸媽並沒有直接答應她的要求,而是先帶她去換了隱形眼鏡,成爲我們學校第一個戴隱形眼鏡的學生。不僅如此,爸媽還給她買了更多的書,讓她帶到學校借給同學看,到後來書越來越多,她便組織了一個圖書角,號召大家捐書,鼓勵大家借書看書。後來可能是因爲考慮到隱形眼鏡的傷害,她重新拾起了她的”啤酒瓶底“眼鏡,當她戴着這幅眼鏡給我們暢談她關於圖書角的計劃時,那種自信真的是讓我覺得她美爆了。

還有一位男同學也是,又高又胖還滿臉痘,本是默默無聞無人問津,卻在校鋼琴大賽流利地彈出一曲肖邦,不僅如此,他還會彈吉他編曲,頓時成爲男生追捧的對象,紛紛向他拜師學藝…..

無論是學校還是父母,尊重孩子這個獨立的個體,培養“弱者”的一技之長和自信,而教會“強者”利用他的強大,用來保護弱者,這樣帶給他的成就感和自我認同,遠遠大於看着弱小者在自己腳下誠服求饒要大的多。學校和父母也必須聯手,讓孩子知道,學校不是那個弱肉強食的叢林社會,這裏有溫暖和正義,可以信賴和倚靠,而這種倚靠絕非自己的弱小和無能。

再回頭看看視頻裏那個重慶小男孩,如果那個保安能認真傾聽他的辯解,如果在平時,他的父母和老師能夠重視他的話語和感受,給予他足夠的關愛和尊重,接受他的不完美,並教會他自己也接受這一份不完美,讓他從別的角度發展自己的一技之長和自信,那麼他還會用打人和吶喊來捍衛自己的尊嚴嗎?

在反欺凌這件事上,智慧的本質是愛與尊重。願這個世界多一份愛和尊重,少一份欺凌。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