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爲什麼頑皮的野孩子會更聰明、更有出息?

爲什麼頑皮的野孩子會更聰明、更有出息?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從小就是一隻見牆就上、見樹就爬的野猴子,非常貪玩,經常跌傷碰傷,記得小學時曾被譽爲“我校校醫室最頻繁常客”,所以我看到這張照片特別有感觸。

小學對面就是省地質局,有一個很大的花園,而且省內建築施工打地基找到的礦物都會卸在局裏(以致我現在還能說出百多種礦物名稱和化學式),對於當年的我,地質局簡直就是一個到處是驚喜的大寶庫。根據家規,我只要完成了當天作業,隨便怎麼玩。於是我一般在放學前就發瘋似得做完作業,然後在地質局玩到7點多天都黑了肚子餓了,纔回家。回得特別晚的話,家裏就留剩飯菜。

然後有次在地質局找到幾根大水泥管子,我就爬了進去搖啊搖啊,沒想到那裏地勢有點斜,然後管子就連着我一直往滾,起碼滾了10米。我醒來的時候是在地質局醫務室,頭上包着紗布。爸媽也收到電話趕了過來。後來媽媽帶着我提着禮物去地質局感謝救了我的叔叔阿姨和醫生。

我當年這麼荒唐的野猴子,現在的回憶中,居然不記得爸媽有罵過我一次;從沒逼我做文靜淑女。否則,我怎麼可能從3,4歲有自主行動能力,一直野到14/5歲?

我覺得我爸媽的做法,就是尊重天性。我覺得我不是天生特別野,而是家裏的縱容程度造成了我特別野。

小G,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有一天,看見哥哥姐姐們在切水果,她也要切。我給她一把小刀,我其實有一點猶疑的,但我還是給了她。

果然,小G沒一會兒就切到手了。我拿了一個創可貼,給她貼好。

過了沒幾天,小G又想切水果,我正在想要不要給她,最後還是給了她。然後,她又切到手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小G還是問我要水果刀,我想她已經切到兩次手了啊,可是我還是給了她。

她就第三次切到了手。

不過,從那以後,她也切水果,但是再也沒切到手了。

爲什麼頑皮的野孩子會更聰明、更有出息?

如果你的孩子切到了手,你會不會還一而再,再而三地給她刀?

其實,孩子想要嘗試和探索的許多事情,都是存在風險的,關鍵是孩子是否能承擔得起這個風險。

小G切到了手,我沒有很誇張地說“是不是很疼啊”,她自己也沒有特別難過,貼上創可貼就算了。

很多大人,看到娃切到了手,跌倒了哪裏破了皮,就特別緊張 “啊,寶貝你流血了”,娃就覺得自己好像受了很嚴重的傷,也變得緊張起來,本來沒想着哭的,也嚎啕大哭了。然後大人又說:“你以後可千萬別玩刀了,太危險了”,娃以後就不能玩刀了,默認刀是危險的。

可是,難道娃子不需要學會使用刀嗎?一把切水果的小刀,大人又在旁邊看着,有多大的風險?

也不過是像小G那樣,切破幾次手,慢慢就學會了用小刀,自己也不覺得怎麼樣。

其實四歲後娃子用小刀切水果,切到手的情況都很少。只是小G才三歲,手指沒那麼靈活而已。即使她還沒那麼靈活,我們也沒跟她說“你不行”,還“感謝你爲我們切水果”,她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還蠻有價值的。

很多探索都伴隨着風險,我們權衡一下,娃和媽,能夠承擔的風險,就讓孩子去做。孩子即使受一點小傷又怎麼樣,比起“我不行”這種持續的挫敗感,擦破點皮真的不算什麼。

有些動物有一個特徵很明顯,長到一定的程度,成年動物就會將幼崽趕走,否則就會與成年動物爭食,還會妨礙幼崽的成長。養過雞的都知道,母雞先是寧肯把含進嘴的食物給小雞吃,小雞長到一定程度,與母雞爭食時,母親就會把小雞趕跑,這也是爲了讓小雞懂得自己去覓食。這就是規則。
娃有一個認識社會,形成一些被社會認可的行爲,而後才能被社會接納。這個認識,其中有一個重要環節,除了教之外,就是讓他自己試。
娃是在不斷試中成長的。比如,西方國家家裏的桌椅邊角是不包的,娃撞過一兩次後,知道厲害,就會避讓,娃打翻了碗或者故意折騰不吃飯,那就下頓再吃,他知道這樣會捱餓,以後就不會這樣了。
我們常說,頑皮的野孩子聰明,多有出息。爲什麼,因爲頑皮,試的機會特別多。各種試錯的刺激,會讓他自小就會有更多的經歷,從而發育更好。還記得《腦神經科普:聰明的孩子大腦是怎樣的?》中的小白鼠實驗嗎?
如果這也不讓試,那也不讓碰,取代孩子去完成本該由孩子自己去完成的事,過度溺愛,這是取消或代替娃應有的成長過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