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放下身段,親子更默契

放下身段,親子更默契

來源:寶貝周    閱讀: 7.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青春期是介於兒童和成年之間,非常重要的過渡階段,卻也是人生中親子關係衝突最大、最多的階段。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階段的親子關係變化是蛻變成獨立個體必經的過程;對父母而言,卻是必得接受的適應課題。

青春期是介於兒童和成年之間,非常重要的過渡階段,卻也是人生中親子關係衝突最大、最多的階段。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這階段的親子關係變化是蛻變成獨立個體必經的過程;對父母而言,卻是必得接受的適應課題。

甜蜜寶貝有了不能說的祕密?

兒童期的孩子,像個“甜蜜寶貝”,天天繞着你、什麼事都告訴你,寫作文的時候,還會寫“我的偶像是爸爸(或媽媽)”。青春期的孩子,卻儼然是個“外星人”,讓人不容易理解,開始會說“這是我的隱私”,對待父母的態度,“父母說了算什麼”的比例也逐漸多於“父母說了算”。

事實上,這是因爲青少年的認知能力與人際範圍都在拓展,接觸到更多人事物,逐漸發現原來父母親只是個平凡人,並不像小時候以爲的那麼偉大。這些原因使得青少年不再像小時候那麼信服父母、心中的父母形象也逐漸“去理想化”。

這個“去理想化”的過程,是青少年開始掌握自主權、學習做決定的必要歷程,青少年在情緒和行爲上纔不致於太過倚賴父母,並漸漸擁有獨立的能力。隨着青少年的自主性增強,對父母的依附感會減弱,再加上朋友的地位逐漸攀升,使許多父母感到失落,認爲孩子比較愛朋友,而不像以前那樣愛父母。事實上,對青少年來說,親情與友情並非一端高、一端低的蹺蹺板,多數孩子不會因喜歡和同儕在一起,就減少了對父母的愛。父母必須有這樣的體認,才能以持平、甚至喜悅的態度看待青春期的成長。

在青少年衝撞原有的界限、嘗試獨立自主的階段中,父母的教養方式仍然有非常大的影響。父母首先要認清自己的管教方式,並且朝理想的模式去調整。

放下身段,親子更默契

教養孩子的四種典型

一、權威民主

此類型的父母比較接納並尊重孩子原本的特質,對孩子的情感需求能給予溫暖迴應,對孩子生命的參與度也高。但父母仍擁有一定的威信,雖然在孩子能力範圍內尊重他的決定,但在孩子能力範圍外,父母會和孩子一起建立規範、劃定行爲界限。

在權威民主教養下的青少年通常擁有較好的自信、自尊,社會性比較成熟,學業成就也比較好,因爲他知道自己要承擔後果、要負起責任,唸書是爲自己,追求的是自己的人生。

二、威權專制

威權專制的父母,比較容易以情感來掌控孩子,甚至會拒絕、貶低孩子;對孩子的要求較有強制性,經常採取處罰或獎賞的方式。這類型的父母總認爲孩子應該聽父母的,因此容易過度控制與干涉。

威權專制的父母多半不能體認到孩子漸漸在成長,比較不願意聆聽和尊重孩子,也比較難調整親子互動模式。如果孩子順從父母,學業表現可能會比溺愛型和冷漠型好一點,但孩子的彈性、創造力、調適力,就會比威權民主型差一些。如果碰上很有主見、不太順服的青少年,親子間就會衝突不斷、對立緊張。

三、溺愛型

這類型的父母給孩子的情感非常豐富也很溫暖,但對孩子真正的需要則不見得那麼敏銳。他們對孩子過度寵溺,也不太對孩子要求,甚至即使孩子沒有能力爲自己做的決定承擔後果,也放任孩子去做,再幫他收拾殘局。這種嬌寵所造成的問題是最嚴重的。被溺愛的青少年自我管理不好、學業表現不佳,容易違抗頂嘴、沒大沒小,任性而爲。

四、冷漠型

比較少見,但很嚴重。這類型的父母也許因爲自身的問題而顯得很冷漠,不在意孩子,甚至排斥孩子。

有些父母因爲管不動,就對孩子說,“隨便你,我再也不管你了!”被這樣對待的青少年容易變壞,因爲他心裏知道,“連父母都放棄我了。”欠缺父母愛跟關懷、經常遭受排斥和冷漠以對的青少年,通常情緒管理很差,容易有反社會行爲,學業、自尊各方面的表現,都不理想。

放下身段,親子更默契 第2張

如何在親子雙方都安適的狀況下,鼓勵青少年獨立自主,又能維繫一定的親密關係?

◆◆◆給父母的──愛青少年守則◆◆◆

要管、要放、要欣賞;不黏、不棄、不囉嗦

●要管、要放、要欣賞

大事一定要管。如果大事不管,青少年會覺得,“你根本就拿我沒辦法”或者覺得“你不想要我了”。但管大事之外,父母也要學會“放小事”,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纔有成長的空間。

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這需要透過優質溝通和孩子建立共識。建議父母,持續關切孩子的生涯興趣、設定兩性交往尺度,明白掌握幾項重要價值觀如誠實、正直等;至於跟孩子生活相關的細節,如:跟朋友聊什麼,喜歡怎麼穿着,只要不對別人構成困擾或違反社會規範,這些小事就隨他吧。

每一代的青少年都有他們專屬的文化,包括用語、穿着等,也許父母看了不怎麼順眼,聽起來不怎麼順耳,只要不是很嚴重,父母最好不要管。

孩子的世界拓展了,會帶給父母新的衝擊,有些衝擊讓父母不舒服,但也有些衝擊會帶着父母開拓視野。例如他們唸書所獲得的許多知識,已經慢慢超越父母過去所學習的。

當青少年聊到課堂上或生活上學到有趣的事物時,父母能否調整心態,從“施者”的角色轉換成“受者”,真心讚歎孩子的成長,是決定親子關係會日漸親密或漸行漸遠的關鍵因素。

父母一句:“你好棒喔!可以告訴我這麼多知識。”甚至在看到孩子能力增長時,主動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有些事爸媽要放給你自己作主。”這種欣賞的態度會帶出孩子的獨立自主及自信自尊。

《親子天下》雜誌針對初中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初中學生最主要的煩惱”高居排行榜前四名的分別是“課業或生活壓力好大”、“缺乏自信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優點”、“不滿意自己的外貌或身材”、“父母對我的要求或期望太高”。結果顯示青少年普遍自信不足,家有青少年的父母還需多多加油,學習以鼓勵與欣賞,而非指責與批評的眼光,來看待青春期的孩子。

●不黏、不棄、不囉嗦

青春期孩子對同儕的情感需求愈來愈高,對父母的需求則慢慢降低。即使和父母的感情很好,遇到同儕時,也會想撇開原本和父母牽着的手。不想讓同儕看見,只是因爲想獲得同儕的認同,而不是因爲不再愛你。

父母如果能體認,適度拉開和父母的距離是青少年獨立的必要條件,也是父母卸下部分的照顧責任,重新享受自我的契機,也就不會有失落感,以致於一直想黏在孩子的身邊。此外,不管有多大的衝突,多麼的受傷,都不要放棄青春期的孩子,這非常重要。

即使還沒有摸索出雙方都覺得安適的親子互動模式,仍然要傳達你對孩子的愛與關懷,例如,你可以告訴孩子,“我也覺得很挫敗,不知道要怎麼辦。可是我還是很希望能夠和你一起解決問題,讓你過得比較快樂。”青春期的孩子還沒真正成熟,內心也還有脆弱之處。他們對自己的判斷,多半來自別人怎麼對待他,如果他感覺自己是被放棄的,那麼他也會放棄自己。

青少年最討厭父母囉嗦,尤其父母所說的幾乎都是耳熟能詳的道理,他會覺得“我早就知道了,爲什麼還要一說再說”,要做到不囉嗦,就要學習良好有效的溝通方法,必要的時候,可以徵詢專家的意見。

◆◆◆給青少年的──愛父母守則◆◆◆

不批、不鬥、不賭氣;要信、要說、要負責

兒童階段,父母是掌握親子關係的關鍵人物,青春期的孩子逐漸邁向成熟獨立,面對親子關係,也開始要擔負一些責任。

●不批、不鬥、不賭氣

青少年的認知快速發展,對很多事情自然帶着批判,但青少年要了解,父母是平凡人,也需要人性關懷,別老是帶着批判的眼光看待父母。坊間提倡父母和青少年做朋友的主張頗多,卻極少有人提醒青少年,學習以對待朋友的方式來對待父母。

青少年必須試着別跟父母賭氣,因爲賭氣就會關閉溝通的大門,這對雙方都沒有好處,青少年也該學習如何和父母好好溝通。

●要信、要說、要負責

要相信多數父母都是真心愛孩子的,雖然他們用的方式不一定是最好、最適合的。相信父母愛的信念會帶給青少年很大的力量,即使遇到衝突挫折,也願意努力突破。

學習對父母說出你最真實的感受與想法,如果覺得當面說不自在,用寫的或其他表達方式也可以。

青少年爭取自主、爭取獨立,相對的就必須要盡責任、能承擔,父母纔會把權利給你,這是一體的兩面。你愈負責,就愈能跟父母爭取到獨立自主的權利。

有人說:“青春期是人生最狂飆也是最困難的一段旅程,而做青少年的父母可能是唯一更艱辛的經驗。”青少年追求獨立的過程必然衝擊兒童階段穩定的親子關係,這當中的波瀾起伏總是讓做父母的如履薄冰,但許多研究都指出,這個看似艱辛的課題,其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困難。每個青少年的特質雖然不同,但是陪伴他們成長的態度和方向,卻是大同小異的。父母如果能夠放下身段,以接納、尊重與欣賞好好的陪伴青少年,就能夠幫助他順利度過這個人生歷程。

這個階段的父母親看到孩子的世界正在開展,也開始要面對自己成年期的最後階段。

青少年也要了解,當孩子長大,就意味着父母即將結束他們在成年期最重要的任務──“養兒育女”,也是父母面對年華老去、特別容易感傷的時刻。只要有這個瞭解,青少年對待父母就比較能夠和顏悅色。

青春期的親子關係需要雙方共同營造,如果青少年和父母都能夠試着跳脫自己的角色來看待對方,瞭解彼此的生命歷程,互相關懷與支持,在這一路前行的旅程中儘管崎嶇難免,仍然可以是一段很棒的旅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