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童年盡情做過孩子,長大後纔能有坦蕩的大人模樣

童年盡情做過孩子,長大後纔能有坦蕩的大人模樣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身邊大概有這樣一種父母,小到奶粉選擇,大到育兒理念,都有規劃。他們認爲,人生起步時期的狀態,構築了人以後是個什麼樣的人。給孩子一個好規劃,就是給了一個好人生。早早給孩子規劃未來,就是在心智上、物質上、教育環境上,贏在起跑線上。這種被稱爲“配方型”的人生就像喝奶粉,營養科學合理

這種做法看起來沒什麼不對,但是事實上很多家長都是“迫於無奈”。媽咪Cat就跟一個還在孕期的朋友聊天,順便也問了這個問題。她的回答其實能代表很大一部分家長的心態。她說“孩子生下來,當然是希望她能夠懂禮貌不任性、心理健康就好了,但是肯定也是要學點東西的,比如鋼琴啊繪畫啊”,我問爲什麼,她說 “要跟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啊,現在哪家小孩不學點特長呢?”

沒錯,很多家長其實都是想着要讓孩子自由成長的,但是迫於社會學校和周邊人的壓力,想不規劃也不行啊。然而現實中,卻是由於目標過於僵化,期待過高,往往正是一些教育失敗的根源。

與上面相對應的天然派的家長相比而言就比較隨性, 他們應該是那種小時候躺在草地上看星星,下雨天藉着雨水和泥巴,用花瓣和樹葉做蛋糕,用沙子堆城堡,抓個螞蟻和蝸牛就能觀察大半天的人。這樣的家長不會給孩子束縛太多,因爲過度保護的結果只會讓孩子與大自然疏離而且很難獲取快樂。孩子本是大自然的精靈,他們可以和小草做朋友說說話,也可以和大樹擁抱做遊戲,他們喜歡也渴望在藍天下的學校中玩耍學習。

童年盡情做過孩子,長大後纔能有坦蕩的大人模樣

而目標靈活寬鬆、心態平和積極,恰恰就有可能造就兒女的健康成長。教育的成功不在於孩子最終能夠獲得什麼成績,而在於教會孩子無論得失都可以從容面對,不斷成長。 我在想,最好的育兒方式到底是什麼,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環境,方法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所有父母都期待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爲孩子做出的安排是否正確並沒有絕對標準。

彆強制孩子按你的計劃成長
童年盡情做過孩子,長大後纔能有坦蕩的大人模樣 第2張

“我讓你好好學習,讓你學鋼琴練舞蹈,還不都是爲了你好嗎?我是爲了你的將來着想,你怎麼就不懂呢?”這些話,相信很多孩子都耳熟能詳,很多家長也似曾相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願望,然而有些時候,家長的願望不一定適合孩子的發展,家長和孩子都很痛苦。

很多家長會將自己未能完成的夢想轉嫁到孩子身上,也就是所謂的補償情結。以爲是爲了孩子好,可是,他們並不知道孩子真正的想法,不知道孩子是否接受這樣的轉移,這可能讓孩子無形中背了一個大包袱,從小就帶着壓力前行。如果父母真的愛孩子,就不要如此急功近利,一定要讓孩子輕裝上陣。 小時候看《成長的煩惱》,特別喜歡裏面的爸爸,他的啓發式非強制教育方法,非常值得很多中國的家長學習。

該不該爲孩子“計劃”人生?

童年盡情做過孩子,長大後纔能有坦蕩的大人模樣 第3張

父母可以做的是爲孩子的人生定向和定調。定向,並非給孩子指明一條具體的發展道路,而是要引導孩子探索和發現屬於他自己的美好人生,鼓勵他們強健體魄、充實頭腦、完善心靈,努力做更好的自己,這是人生的大方向。

定調,就是要注重保護孩子善良快樂的天性,培養孩子平和積極的心態,在生命的任何境遇裏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心靈和腳步的方向,這樣就可以在春風得意時少些膨脹驕躁,遭遇困境時少些怨天尤人。如果有了這樣的定向、定調,我們儘管爲孩子計劃,儘管爲孩子憧憬,因爲一切皆有可能,我們應該向更積極的方向努力;有了這樣的人生方向和基調,所有的得失成敗纔可能成爲最好的安排。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隨性玩耍的時間。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認爲,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爲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隨性玩耍的時間。 父母自身的人生信念是在制定教育目標時最重要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教育成敗的機率。但是更希望家長能讓孩子做自己,自己去感受和理解生活,不要過多的干涉,不要太多的規劃,不要做很多鋪墊,當然也不是說完全放養不管不問,那不叫自由生長,那是懶。家長也不要把所謂的規劃限制當作是爲了孩子成長成才的關愛,其實很多時候那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希望孩子能夠不被父母的理想綁架,不被家長的期待左右。在適當的年紀,做適當的自己。兒童的時候,盡情做過孩子,纔有成年時,坦蕩的大人模樣。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