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關於青春期的獨立與焦慮——要親密,更要分離

關於青春期的獨立與焦慮——要親密,更要分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青春期既生機盎然又讓人有點不知所措,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孩子的身體正迅速成長着,許多生活細節也同樣透露出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願意跟父母一起出門

整天帶着耳機,不和父母說話

在房間門上貼上“未經允許,不得入內”的紙條

日記本上鎖

父母讓向東,偏向西

他們旗幟鮮明地要自由、要獨立、要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此時,我們家長如果不給他們空間,可能會導致一場激烈的爭吵;而放手則可能意味着孩子會把精力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學習成績下降、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逃學早戀打架等危險行爲。

關於青春期的獨立與焦慮——要親密,更要分離

這種焦慮或多或少地影響着每個家庭,在回答究竟如何應對青春期的獨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個概念——分離個體化。

精神分析中的分離個體化,是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先與主要撫養者親密無間地“共生”,再逐漸走向獨立自主的過程。第一次分離發生在兒童0-3歲時,嬰兒逐漸分辨出自己是自己,母親是母親。第二次分離就出現在青春期,這是孩子從心理上脫離父母、脫離原生家庭而走向獨立與成長的關鍵一步。

關於青春期的獨立與焦慮——要親密,更要分離 第2張

喬瑟爾森將青少年的分離個體化概括爲以下四個方面:

(1)分化:青少年意識到自己和父母不同,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祕密和空間。

(2)實踐:在言談舉止中,青少年刻意意識到父母和自己是不同的,並將生活重心轉向自己的同伴,以此達成與父母的分離。

(3)和解:青少年體驗到矛盾的情感,他們一方面想要追求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又害怕與父母分開。

(4)情感客體的恆常:青少年逐漸建立了內在穩固的個體性,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價值觀,能夠獨立經營自己的生活併爲自己的選擇負責。比如孩子能夠自己選擇升學志願、做好離家讀書、工作的準備、擁有比較穩定的同伴關係。

在這一過程中,青少年試圖跳出以往生活經驗的“圈子”,重新看待自己、父母以及彼此之間的關係。他們藉此擺脫對家庭的依賴和僵化價值觀的束縛。唯有這樣,青少年才能重新建構一個獨立的自我、健康的人格;才能建構家庭以外的新的親密關係;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關於青春期的獨立與焦慮——要親密,更要分離 第3張

然而,中國家庭文化中的父母與子女似乎永遠“黏”在一起。究其原因有三:

首先,我們認爲生命受之於父母,自己的生命是父母親生命的延續,這就使家庭中的個別成員不再被視爲獨立的個體,而是整體家庭生命中的一環;

第二,中國人的自我是與家人一體的,也與其所處的更大的社會網絡密不可分,因此家庭中的個人必須培養忍耐自抑的行爲傾向,以維持家族的和諧;

第三,凡事以孝爲先,“順從”成爲約束子女的一整套特殊社會態度和社會行爲。因此,與家庭的分離與獨立在西方人看來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但可能並不被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這意味着——中國式的父母更難幫助孩子完成分離個體化的過程,也更難面對與子分離的悲傷與焦慮。

青春期好像洪水猛獸,把從前的那個乖孩子變得無影無蹤,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被憤怒淹沒:“這孩子怎麼這麼不知好歹”、“你看看,都是你慣的”。而當我們靜下來,這份生氣的背後其實是我們的難過與無助:“孩子怎麼跟我不親了呢?”、“哎,我究竟要怎麼才能和他溝通?”

換句話說,關於青春期的焦慮其實是我們家長自己的:我們擔心孩子有危險、走彎路、被欺負;我們也同樣擔心不再與孩子親密無間、不再與孩子無話不談;我們更擔心的是自己無法面對孩子長大成人脫離家庭後的空虛、孤單、了無希望。

關於青春期的獨立與焦慮——要親密,更要分離 第4張

我曾遇到過一位年逾五十的父親,他來諮詢兒子遲遲不結婚的問題。談了一段時間後我驚訝地發現他不僅強制兒子留在本地讀書、工作,還嚴格控制兒子的吃穿用度,甚至還規定其最晚回家的時間、包裏常備的應急藥物等等。

這一切看似“變態”的管教,表面上看來是擔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但實際上源於這位父親對生活深深的焦慮:因爲他除了工作以外,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他試圖包辦兒子的一切以重獲生活的意義。而這種長期的“共生”不僅損害了兒子的獨立性,更模糊了兒子的“人我界限”,這也就不難解釋爲什麼他難以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了。

當我們意識到親子之間這種“退遠”與“拉近”後,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和孩子的關係、和自己的關係、和家庭的關係呢?

第一,把握“邊界”

結構家庭治療中有一個概念叫“邊界”,指的是家庭中每代人之間、每個人之間,需要有一定的空間和距離。如果家長與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纏得太緊,那就難以區分彼此的情感和感受,這會給每個家庭成員都帶來心理或身體的痛苦。我們必須意識到孩子來源於一個家庭,也同時獨立於一個家庭。家長應當充分尊重孩子的隱私和祕密,而不要試圖知道孩子的所有事情。既與孩子保持一定的感情聯繫,又保持一定的距離。

第二,“時進時退”

安娜弗洛伊德認爲在青少年時期最理想的父母角色應該是:有進有退。當需要孩子自己去擔當的時候,就退出來;當孩子需要父母支持的時候,就進一步,表達父母的愛:我們永遠會在這裏,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你鼓勵和支持。我們必須理解和共情孩子的情緒,但不指揮孩子該如何做,而是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解決方法,並願意讓孩子自己作出決定。

第三,提供支持

首先,請務必無條件地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想法,這樣會讓他學會即使別人不喜歡也應該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從而促進其獨立表達、思維和決策能力的發展。

另外,我們應該儘可能地爲孩子提供選擇的機會,而不是用“全知全能”的父母權利去控制孩子的喜好和行動。請創造條件幫助孩子探索他們自身真正感興趣的事業;幫助他們越來越明確自身真正的價值觀;並鼓勵孩子按照這些價值觀和興趣決定自己的行爲。

關於青春期的獨立與焦慮——要親密,更要分離 第5張

第四,經營自己的生活,做獨立自在的父母

我們都希望孩子擁有五彩斑斕的故事和幸福美滿的人生。有些時候這種“童話式”的希望是我們自身願望在孩子身上的一種投射。與其要求孩子,不如我們自己先發生改變。重新拾起年輕時的興趣愛好、去認識新的朋友、去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經營自己的職場。重新做回自己生活的主人,這將是對孩子最好的示範和激勵。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爲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爲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種包容、這種成全、這種成就也正是父母之愛的偉大之處。

正如紀伯倫寫到的那樣: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爲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爲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爲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裏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着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爲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