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三月三是我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除了漢族的上巳節以外,還有壯族三月三、布依族三月三、畲鄉三月三,其中以壯族的三月三最爲出名。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聚在一起載歌載舞,歡度盛大的三月三。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什麼是三月三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曆三月初三。其中以壯族爲典型,一提到三月三,人民就會聯想到“中國廣西”,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 三月三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臺,每年三月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中國畲鄉“三月三”

“三月三”,即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畲民們雲集宗祠,自晨至暮,對歌盤歌,懷念始祖,並炊制烏飯,故又稱“烏飯節”。 這是畲鄉人民的傳統節日,在中國畲鄉景寧節日期間,畲民們雲集鄉村,自晨至暮,對歌盤歌,並採擷烏稔樹葉,取其嫩葉汁浸糯米炊制烏飯,款待賓客,以驅邪祈福。“畲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布依族“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是布依族在農曆三月初三舉辦的傳統節日,以祭祀社神和給自己祖先掃墓爲主要形式,前後持續時間達三十天之久。布依族“三月三”具有宗教文化、感恩文化、楓香文化的內容,每家都做五彩的花米飯來祭祀社神和先祖,通過“掃墓掛青”來感恩自然、祖先和社會,體現民族的團結友愛的精神。

布依族三月三的核心文化價值是祭祀和感恩。該民俗是布依族傳統生活中集中又充分的體現,從中可以發現布依族的價值觀、文化方式、社會關係結構、審美情趣等方面的文化原型。

2014年11月11日,三月三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三月三節日習俗

祭祀社神:“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組織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傳承人),活動一開始,先將牛或豬宰殺,這時各家各戶就將預先備好的錢紙多的十幾張,少則五六張拿去沾上牛的鮮血,預備以後拿去掛在田中或地頭,說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轄,野鬼不敢侵佔,病蟲諸災不敢入侵,保證糧食豐收。人們點燃香火和紅燭,石桌上擺着祭品(非有花米飯不可),寨老站于山廟前臺階上高喊:“敬祭開始!”臺下的村民成階梯狀面對社神,神色凝重,氣氛肅穆,山林寂然無聲。在寨老的帶領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讀神靈的告誡和村規民約,並徵詢大家的意見。異議統一後,每人在廟前跪下承諾不踐約、遵村規,否則將受到山神的懲罰。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祭祀民族英雄:有祭祀傳說中的民族英雄,有古代的英雄如王囊仙、賀連級等人。

掃寨:由摩公組織隊伍把每個農戶家的魔鬼妖邪掃出家裏,把寨子的魔鬼妖邪掃出寨子,保一方平安。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 第2張

“祭地蠶”: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爲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在春播時炒包谷花去喂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

植樹掛青(掃墓):各家各戶,男主人揹着背兜和鐮刀,槓着鋤頭,女主人揹着祭品牽着孩子,不辭辛苦地在一個月之內將自己家的祖墳全部上完,並在墳山植樹以示紀念。也有宗族集體到祖墳墓地掛青的情況,大家殺豬宰雞。嫁出去的姑娘要帶着祭祀的物品回孃家參加掛青。

踏青:踏青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隨掛青掃墓形成的,人們到山野踏青遊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把楓樹的枝椏插在房屋的四周。當然踏青絕不僅僅是要談情說愛,更重要的是遊戲娛樂。侷促於勞作的人們,此時可以郊原馳騁、山野縱橫了。於是,女孩兒樹上掛起鞦韆,男孩兒空地放起風箏、打水槍。

對歌:對歌之俗也是十分古老,基本上也是伴隨掛青踏青形成的。聚衆暢飲,聯絡感情。青年男女對唱山歌是布依族“三月三”活動的主題。對歌是祭拜完畢後最重要的活動。以唱歌爲媒介開展社交活動,通過唱歌來交朋結友,尋求配偶。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 第3張

傳統體育:對歌期間,除唱山歌外,還有打獵、拋糠包、“耍吉籃”(麒麟舞)、“得漿”(類似陀螺)、鬥牛、鬥雞、賽馬、馬槓(類似高蹺)對抗、打竹水槍、下布依棋、盪鞦韆、放風箏等傳統活動。

傳統鄉場上的經濟貿易交流活動:布依族“三月三”節日期間,隨着前來參加的人數增多,隨之就出現了爲活動服務的商販,他們滿載商品紛至沓來,大到傢俱、小到各種生活用品,還有各民族特有的飾品、食品,貨物應有盡有。進而發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資交流和商品交易盛會,促進了布依族地區的經濟貿易發展。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 第4張

布依族三月三習俗

《布依族祭歌(摩文化古歌)》中的《布依先民阿永學禮儀》是祭祀父母的發端(韋永勤,《布依工作通訊》,世界知識出版社,第187頁);布依族的經典民間文學《囊荷斑》也講到囊荷斑賣糧倉賣家來埋葬父母(著名布依族說唱歌師王媽愛田常唱到這樣的內容);布依戲也有賣身葬父母的劇本。如果按照布依族的祭祀傳說來推斷“三月三”的淵源,該民俗就有幾千年的歷史。

與掛青的民俗有關

望謨縣、羅甸縣紅水河江岸一帶的“三月三”的淵源與“上墳掛青”的民俗有關。布依人家或宗族集體到祖墳墓地掛青,殺豬宰羊,節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遊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或着裝楓香樹葉子衣,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並順便採集楓香樹的枝椏,拿到家裏插在房子四周的牆壁裏。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成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着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孩子,作爲節日的禮物。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 第5張

與花米飯有關

望謨縣中部的“三月三”與花米飯有關。當時的花米飯的顏色只有三種,黑顏色用來感恩父親,黃顏色用來感恩母親,紫紅的顏色用來感恩媒人;隨着人們情感的加深,花米飯變成了五色花米飯。另外一種傳說是相傳很久以前,一位布依人家的婦女要回孃家探望父母,但因家境貧窮,沒有什麼東西可帶,就決定做花米飯帶回去孝敬父母,結果獲得大家的尊重。第三種的說法是一個女子來到情人的墓前用花米飯寄託自己的哀思,人們爲這個女子的行動而感動,認識到想念情人尚且如此,每個人應該更加孝敬父母和感恩父母,於是就有“三月三”這樣的民俗。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 第6張

與“祭地蠶”的民俗有關

貴陽市一帶的“三月三”的淵源與“祭地蠶”的民俗有關。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爲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法祭祀都不靈驗。後來,他在春播時炒包谷花去喂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此後,這一帶的布依族爲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月初三那天,炒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羣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裏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 第7張

與“祭祀民族英雄”有關

“三月三”的淵源與“祭祀民族英雄”有關。傳說洪水滔天之時,是布依族的先祖“布傑”上天懲戒了雷公,消除了水患,種上了水稻,最後累死在天邊。人們爲了紀念他,選擇農曆三月初三在野外殺豬宰羊祭祀他,用代表吉祥的楓樹搭起帳篷和歌臺來歌頌他。布依族是南北盤江流域的土著民族,居住地大多是壩子,水源好,土地肥沃,據《貴州民間故事集成·安龍捲》記載,東漢末年,一外來部落意欲攻佔龍廣四十八(布依)寨(包括田壩村),當時駐守廣西的漢將岑彭、馬武率兵與布依人民一同抗擊來敵,戰鬥中不幸犧牲,時爲農曆三月初三蛇場天。人們把這兩位英雄埋葬在田壩村納拿與者棉寨之間的土丘上,爲他們立碑,修祠堂,並把農曆三月初三後第一個蛇場天定爲紀念的日子。布依族人民已把二位英雄供爲寨神,每年舉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動,歷時三天,但祭祀活動已經不是大家關注的主要內容,而到田壩“趕毛杉樹”對歌纔是遠近聞名的,即已演變成布依族傳統的音樂民俗節日了。

【關於三月三的手抄報】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 第8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