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手抄報 > 【介紹民族手抄報圖片大全】民族團結的手抄報大全 關於民族的手抄報大全

【介紹民族手抄報圖片大全】民族團結的手抄報大全 關於民族的手抄報大全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介紹民族手抄報圖片大全,中國是一個少數民族衆多的國家,這麼多年來,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已經漸漸的融在一起了,雖然分了五十六個民族,可是事實卻成爲了一個民族,那就是,中華民族。

介紹民族手抄報圖片大全:民族的劃分

現代民族

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大陸境內各民族統稱爲中華民族。按照官方劃分,中國共有漢族、滿族、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回族、壯族等56個民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同時也是人口最多,地域分佈最廣的民族。漢族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甘陝以及雲貴川渝等地區。其他55個民族統稱爲“少數民族”,另有一些未識別的民族存在。

1949年漢族佔中國大陸人口總數的95%,根據中國大陸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在大陸總人數中漢族佔91.51%,顯示了嚴峻的人口危機。在臺灣漢族佔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佔總人口的95%和97%。從分佈來看,漢族聚居中原,遍佈全國,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邊疆地區。56個民族和睦相處,形成了以漢族爲主體的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

臺灣當局將大陸通稱的臺灣高山族稱爲原住民,並將其劃分爲12個民族。

其他地區

由於民族劃分的統計工作中還存在一些複雜情況,如世界上還同時存在着多種類型的人們共同體,有民族、部族、部落集團,甚至還有部落、氏族等,而人們對民族含義尚無統一的認識,故未能有統一的統計標準;同時有些國家和地區也尚未進行過人口普查等等,所以缺乏有關世界民族成份的完整調查材料。

據蘇聯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1975年統計材料,世界約有2,000個大小不同的民族,人口在一億以上的有7個(漢族、印度斯坦、美利堅、俄羅斯、孟加拉、大和、巴西等民族),約佔全球總人口的42%以上;)。人口在5,000萬~1億的有9個(德意志、比哈爾、意大利、爪哇、墨西哥、泰盧固、英吉利、朝鮮族等民族),約佔全球人口的12.5%。全球人口在10萬人以上的民族共約550餘個,其人數合計佔總人口的9.9%。人口較少的民族有的僅百人或幾十人(如印度的安達曼族和明戈比族,印度尼西亞的託瓦拉族等等)。

此外,民族有時也泛指歷史上形成的、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們共同體,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現代民族等。同時,還有其它更廣泛的用法,如中華民族、美利堅民族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少數民族最多的是壯族,有1617.88萬人。

古代民族

指歷史上曾經存在的民族,或將資本主義以前的民族,包括原始社會的民族、奴隸社會的民族和封建社會的民族,統稱爲古代民族。

“古代民族”的提法是相對於“現代民族”而言的,通常是按照古代史和現代史的分期來劃分的。

【介紹民族手抄報圖片大全】民族團結的手抄報大全 關於民族的手抄報大全

介紹民族手抄報圖片大全:少數民族部分解釋一

漢族

漢族,全稱大漢民族。

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爲1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9%,分佈於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佔總人口的92%;在臺灣,漢族佔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佔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佈。漢族民族服飾爲漢服。

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的先民是屬古代百越族羣,與西甌、駱越有血緣遞承關係,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爲“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竈等等。壯族先民古駱越人曾創造過真正的文字,古駱越文字文物廣泛分佈於駱越故地並且質料多種多樣,發現地點多爲古祭祀遺址。百越文自秦朝書同文後已失傳;古壯字爲漢字邊旁組合成的方塊古壯字,現代壯文爲拉丁壯字。壯族傳統服飾爲壯服。

滿族

滿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居第二位。前身爲女真族,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清朝以後,“女真”稱爲“滿洲”,1911年辛亥革命後,滿洲族改稱滿族。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國。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在新賓縣二道河子畔的赫圖阿拉城稱汗建國,國號爲“大金”,史稱後金。 1644年滿洲人入主中原,建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王朝─清朝。清朝的建立,奠定了中國日後版圖的基礎。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爲“頒金節”。

回族

回族是回民族的簡稱。

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聖紀節、登霄節等。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曆9月爲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爲回族的法定假日。

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爲隆重。

維吾爾族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爲“團結”或“聯合”。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一帶,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遊牧過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漢人以及後來遷來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發展而形成了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節日大都來源於伊斯蘭教,是用回曆來計算的。維吾爾族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即開齋節)、庫爾班節(即古爾邦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源於伊斯蘭教,日期是按回歷計算的,每年都在移動,因此有時是在冬季,有時則是在夏天或其它季節。

土家族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貴州省以及四川省(屬於重慶市)。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爲本地人),有自己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只有爲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着土家語。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爲隆重。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爲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糉子。重陽節打粑粑,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

彝族

彝族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彝族自稱繁多,因地而異,有“諾蘇”、“密撒”、“羅羅”、“撒尼”、“阿細”等。建國後,以“彝”作爲統一的民族名稱。彝族過去崇拜萬物有靈和崇拜祖先。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節日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十月年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曆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在每年的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

過着“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爲“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爲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讚賞的射箭,有爭強鬥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

西藏在藏語中稱爲“博”,生活在這裏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曆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爲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介紹民族手抄報圖片大全】民族團結的手抄報大全 關於民族的手抄報大全 第2張


介紹民族手抄報圖片大全:少數民族部分介紹二

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

布依族內部自稱高度統一,因爲是百越人後裔,所以布依族絕大部分都以“布依(布越)”自稱。“布”是“人、民族”之意,“依”即“越”,是布依族族名專稱。“布依”就是“依人(越人)”的意思;解放前,布依人被漢族稱爲“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上層知識分子經過協商,一致要求統一用本民族共同自稱“Buxqyaix”的音譯“布依”作爲本民族的名稱,真正體現了“名從主人”的原則。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了年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

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爲“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繫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瑤族

瑤族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瑤族人自稱“勉”、“金門”、“布努”、“拉珈”、“炳多優”等,因經濟生活、居住地區和服飾的不同,又有30多種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統稱爲瑤族。瑤族除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大大小小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30多個,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有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農曆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最爲隆重的節日,它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的盛大傳統節慶。

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朝鮮半島逃荒進入中國東北的朝鮮人和後來淪陷時期日本從朝鮮半島強制遷徙過來的朝鮮人政治移民。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每年8月15日便被確定爲老人節。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夥”、“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爲“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爲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爲“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

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爲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還有火把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

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新疆,少數分佈在甘肅阿克塞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島通什鎮等地,據考證,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發展而來。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們就在海南島繁衍生息,成爲該島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稱“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稱的使用始於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數節日與漢族相同,如春節,與漢族過春節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農曆的節日“三月三”源於黎族先人繁衍後代的一個傳說。

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1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

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爲“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畲族

畲族自稱“山哈”,意爲住在山裏的客戶,傳說畲族的祖籍是廣東潮州。

主要分佈在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汕尾深汕區、江西、安徽等省,多數與漢族雜居。1984年6月30日建立浙江景寧畲族自治縣。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爲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亦稱“烏飯節”。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

其中廣東汕尾市深汕區鵝埠鎮紅羅畲族村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介紹民族手抄報圖片大全】民族團結的手抄報大全 關於民族的手抄報大全 第3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