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安全感都不會太差!

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安全感都不會太差!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何培養出孩子的安全感呢?安全感對於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在沒有愛的家庭裏,孩子長大以後普遍缺乏安全感,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安全感都不會太差!

在親子教育的文章中,很多人都一直強調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媽媽的角色。

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在1978年專門設立了安斯沃斯陌生情境研究法,用於測量親子依戀。

她認爲,童年時期與母親形成的依戀關係模式,可以預測出他成人後的人際關係模式。

這個測試很簡單,大家也可以自測一下。

測試一共分爲8步:

Step1:媽媽帶寶寶進一個陌生房間;

Step2:媽媽坐下來,寶寶自由探索;

Step3:然後,陌生人進入房間,先和媽媽說話,再和寶寶說話;

Step4:媽媽離開房間;

Step5:媽媽回來,和寶寶打招呼並安慰寶寶,陌生人離開;

Step6:媽媽再次離開,留下寶寶自己;

Step7:陌生人回來;

Step8:媽媽回來,陌生人離開。

寶寶的不同反應,也對應着不同的親子依戀類型:

安全型

這種依戀類型的孩子表現爲媽媽在場的時候,孩子就很自在。

有媽媽在,讓他們覺得心安,也願意去獨立探索周圍陌生的環境,時不時的需要過來找媽媽磨嘰一下,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

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表現的有些心煩不安,明顯想尋找媽媽回來。

一旦媽媽回來就立即尋求安撫,撫慰後可以平靜下來繼續玩耍,不會纏着媽媽不放。

這個類型的孩子大概佔60%。

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安全感都不會太差!

迴避型

這種依戀類型的孩子表現爲不會額外親近媽媽,媽媽離開後也不會難過,媽媽回來後也比較冷淡,好像媽媽在不在身邊都無所謂。

實際上這類孩子並未與媽媽形成特別密切的親子關係,有人也把這類寶寶稱爲無依戀嬰兒。

這個類型的比例在20%。

矛盾型

這種依戀類型的孩子表現爲對母親的情感狀態是一種既積極又消極的混合反應。

媽媽在身邊時,他們會非常粘人,幾乎不去探索周圍的新環境。

當陌生人進來後就變得更加警惕,當媽媽真的離開時,他們會表現出巨大的哀傷或憤怒。

媽媽一旦回來,他們既積極又消極的矛盾反應就展露無疑了,他們既想跟媽媽親近要求抱抱,卻又選擇了負面情緒的身體接觸方法:對媽媽又踢又打,大吵大鬧。

這一類型的孩子約10%~15%,但研究表明現在這樣的孩子反而越來越多。

混亂型

這種依戀類型的孩子表現就是混亂,時而平靜時而憤怒,表現不可預估,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最沒有親密關係安全感的孩子。

他們佔比5%~10%。

四種關係中,安全型依戀爲良好的、積極的依戀,後三種爲不安全型依戀,是消極的、不良的依戀。

而不一樣的依戀關係,決定着孩子以後遇到什麼樣的人,成爲什麼樣的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着他們一生的情緒建設、溝通模式和人格發展。

親子關係持續發酵,若一直沒有改善,等到孩子成年後,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他的新生家庭。

安全型新生家庭

家庭和睦,獨立不粘人,懂得給對方自由,給對方的感覺很舒適,不會產生正面的激烈衝突。

迴避型新生家庭

即便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也很難與伴侶建立起親密的信任關係。

不懂得關心別人,給人的感覺若即若離。

對方也會認爲他冷漠,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這種人會最先飛。

矛盾型新生家庭

忽冷忽熱,好的時候如膠似漆,壞的時候不共戴天;前一秒你儂我儂,後一秒歇斯底里。

混亂型新生家庭

這種家庭最爲糾結,喜怒無常,讓伴侶捉摸不透。

不知道他何時因何事就會高興,也不知他何時因何事就暴怒,家庭氛圍始終處於一種緊張狀態,即便陽光普照也讓人感覺寒意森森。

依戀模式在統計學上是存在代代相傳現象的,所以媽媽對孩子的反應模式也是基於她們自己的依戀風格。

如果你是媽媽,你要想讓你的孩子對你的孫子好,你要先對你的孩子足夠好。

想要創造安全的依戀模式,需要媽媽敏感的捕捉到嬰兒的各種需要,並提供適當強度的迴應。

這裏有兩個關鍵詞,一是反應的敏感性,二是迴應的適度性。

1、敏感性,其實就是發現的要及時,以及匹配。

對於新手爸媽來講,寶寶哭聲背後是餓了?困了?無聊了?煩躁了?都需要細心地媽媽給予正確的解讀和迴應。

其中可以幫上大忙的,自然就是咱們重複了一遍又一遍的規律養育。

對節奏的正確把控,可以幫媽媽們更容易地解讀寶寶哭聲傳遞的信息。

很多新手媽媽分辨不出孩子餓了,尿布溼了,煩了和不舒服了這些情況下哭聲區別。

但規律的養育程序會讓你更瞭解孩子在一天中的某個時刻需要什麼,想幹什麼……什麼時候喝奶、什麼時候睡覺,都有可以預測的時間。

這就避免了媽媽們在寶寶因爲困而鬧騰的時候硬要塞給他奶吃;也不會在他快要困的時候和他玩會刺激到他情緒的遊戲等等不匹配的反應。

當然,對於大寶寶的反應不匹配情況也很多:

比如寶寶經歷口腔敏感期時,每次吃手你都以“很髒”的名義硬奪出來,卻忽視了他的吸允慾望。

比如,寶寶第一次吃飯把飯粒塞到了鼻孔,你只是覺得笑死人了趕緊拍照發朋友圈,卻無視了孩子的失落。

比如玩具被奪了,你覺得無所謂啊,不就是一玩具,回頭媽給你買倆。

諸如此類吧,總結一下就是,你的反應與寶寶當下的情緒狀態,不匹配。

如果總是被忽視、被否定和被拒絕,寶寶就會從開始的哭鬧反抗,逐漸變爲憤怒,最後變爲冷漠。2、迴應的適度性,是指要符合寶寶當下的心理需求,反應不能不足或過度。

反應不足:

比如,當寶寶積木搭不上的時候,你覺得這不是大事,不值得哭鼻子。

又或者,當寶寶驕傲的跟你說他獨自完成了某件事時,你覺得,這有什麼難的?

總之就是擅自用大人的觀點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去判斷孩子的反應,沒有重視起他的心理需求。

反應過度:

隔代養育裏比較常見,跟反應不足剛好相反,他們太心疼孩子,以致於普通的跌倒都會被過激反應爲大呼小叫;一點點成就都恨不得把娃誇到天上去。

慢慢的孩子會失去自己的獨立判斷力,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需要別人的肯定才能肯定自己。

其實,最佳的響應方式應該是Interactional Synchrony(同步+共情):以適當的方式迴應寶寶,同時要與寶寶的情緒狀態相匹配。

對他的進步要看在眼裏,記在心裏,鼓勵但不過度誇獎;對他經歷的挫折,要感同身受,共情處理,不無視也不妖魔化。

照這樣養出來的孩子,通常安全感都不會太差哦。

C媽說

今天這篇大家看完千萬不要亞歷山大,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也不可能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哭聲、每一個需求。

好在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依戀關係也不是一兩次互動就建好的,也許你曾經沒有做對,但永遠不晚。

也許你今天做錯了,但明天依舊可以挽回。

也許你改變不了你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改變你孩子的。

關係,是在我們一生中都可以塑造的東西。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