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缺了這個環節,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白搭!

缺了這個環節,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白搭!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知道你家的孩子安全感是否足,其實安全感是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但是對於人來說非常重要,缺了這個環節,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白搭!

這幾年,關於建立孩子的安全感,“積木育兒”寫了不少科普文章,也錄製了不少育兒視頻。

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父母在關注孩子的安全感。這是很好的現象。但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媽媽在爲孩子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走入了一些誤區。

比如,有位媽媽抱怨:

自從有了女兒之後,我每天都陪在她身邊。我也學了很多的育兒知識,努力去滿足她的各種需要。去哪裏也會帶上她。說實話,兩歲以前,我和女兒幾乎沒分開過。可是現在好像遇到一些問題。她現在完全不能離開我。我短暫地上個廁所,她都會哭。

再過半年,她就要上幼兒園了,可她這樣,怎麼可能自己一個人呆在幼兒園呢?

我一直都很注意培養她的安全感。可是現在看來,她好像還是很缺乏安全感。怎麼辦呢?


缺了這個環節,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白搭!

孩子哭泣可能是害怕,也可能是在配合你


問她,是怎麼培養孩子的安全感的?

她說,她一直堅持母乳餵養到兩歲。而且爲了能夠更好地陪伴孩子,她辭職了。爲了對孩子的需求及時迴應,她不停地在想各種辦法去跟孩子互動,去對孩子說話,去跟孩子保持鏈接。

只要孩子一哭,她就一定會出現在孩子面前。只有一次,她等孩子睡着了,出門辦點兒事,可孩子醒來時沒看見媽媽就嚎啕大哭,中間婆婆給她打了好幾個電話。電話裏聽着孩子的哭聲,心都要碎了。從此,她再沒有不帶孩子單獨出過門。

按照通常的理解,這位媽媽如此關注孩子,爲何孩子看起來還是安全感不足?

問題就出在,媽媽對孩子的關注過度了。這個關注超過了孩子的需求量。某種意義上說,不是孩子需要黏媽媽,而是媽媽需要孩子粘着自己。

這位媽媽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了。她是奶奶帶大的,很少得到父母的陪伴。所以,有了孩子之後,她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她告訴自己,一定要給孩子更好的安全感,於是她很用力地去360度無死角守護着她的女兒。

與其說她是在照顧孩子,不如說是在照顧當年的自己。再或者說,不是她在陪伴孩子,而是孩子在滿足她。只要媽媽一天無法意識到這個真相,就一定會緊緊抓住孩子,滿滿地佔據孩子。她的孩子,當然無法真正離開她,無法長大。

回過來我們再說道說道,這個安全感,到底是什麼?

安全感是個體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它包括兩個要素:一個是“穩定感”,包括穩定的撫養人,穩定的成長環境等;一個是“可控感”,即孩子要能在應對外部危機的時候,感受到他自己掌控局面的力量。

參照這兩個要素,父母能做的是什麼?

▌1歲前,請給孩子穩定感


缺了這個環節,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白搭! 第2張

媽媽的陪伴和迴應,幫孩子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任


孩子在生命之初(大約1歲以前),完全依靠媽媽(穩定的撫養人)才能夠存活。媽媽的陪伴和迴應,幫孩子建立起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任。所以,我們建議,這個時候孩子的撫養人和撫養環境都要儘量穩定,這是從“穩定感”的角度說的。而這位媽媽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已經實現了穩定感的建立。

但是,孩子的這種穩定感是依賴外界環境而建立起來的,它並不總是穩定的,很容易因爲外界環境的劇烈變化而受到衝擊。比如,當父母離異、撫養人發生變化,等等。再或者,只是因爲和媽媽短暫分離。

那麼,因爲孩子產生了分離焦慮,因爲會破壞孩子的穩定感,我們就不要再和孩子分開了嗎?當然不是。我們有義務提供一個穩定的家庭關係,做母親的有必要在早年穩定地陪伴孩子,但不意味着媽媽們完全不能離開。完全不可以不生氣。完全不需要個人獨處的空間。

很多時候,一些分離,一些變化,一些挑戰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須的。我們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烏托邦,他們需要體驗到一些自然而然的挫敗,比如當他哭鬧的時候,媽媽可能不能立刻趕來;當他想要一樣東西,無法立刻得到;當媽媽不得不獨自出門一趟,他必須獨自面對分離的焦慮,並想辦法自我安撫。

這就涉及到安全感建構過程中的另外一個環節。缺了這個環節,去談安全感這個事,定然是不完整的,有問題的。

▌ 除了陪伴,孩子還需要體驗分離和可控

缺了這個環節,培養孩子安全感就是白搭! 第3張

我們需要允許孩子去探索,去嘗試,並做好他們的安全島。

我們前面提到,安全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可控感。也就是說,當變化來臨的時候,如果孩子能夠hold住,安全感纔算真正得以鞏固、確認、提升。否則,孩子的安全感只不過是一顆未曾破土的種子,沒有發芽開花的可能。

所以,我們在幫孩子建立穩定感的基礎上,還需要適時地培養孩子的可控感。而這一點,經常被父母所忽視。

培養孩子的可控感,我們需要允許孩子去探索,去嘗試,允許他們去成長,在探索中碰壁,去擁有他們獨自的時間。

做父母的,也需要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要適度從孩子的生活中撤離。對孩子保持關注,但不過度干預、迎合、控制。我們無法24小時爲孩子而活,也不該這樣去活。

我們不能讓孩子避免一切危險,時時刻刻守護在孩子身邊,讓孩子生活在一個童話世界裏。

所以,當孩子想要翻身、爬、走、跑的時候,我們需要做的,只給他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而不是因爲擔心他受傷,而束縛住他的手腳,在一旁大喊:“危險,不要!”

當與孩子短暫分離時,我們需要做的,只是信任孩子,並且快樂地去陪他建立一個分離儀式,告訴他,你會過多久回來,然後在那個時間點真的回到他身邊。就像羅靜老師在文前視頻中所說的那樣。即使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許會哭泣,甚至會哭得歇斯底里,那都是孩子需要承受的小挫折。

孩子與媽媽的共生狀態總有一天要打破。

他們不曾獨自遇到過“失控”,又怎麼能真正習得“掌控”,真正感受到什麼是“可控”呢?

只不過,我們可以選擇不用暴風驟雨的方式——在孩子睡着的時候突然離開;爲了給孩子斷奶,晚上突然不陪孩子睡;離婚了,突然就消失在孩子的生活裏……而是用更加溫和的方式去做——建立分離儀式;自然斷奶;即使離婚了,也會經常回來陪孩子……

文章的最後,我還想強調的是:

和媽媽分開時哭鬧,只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會表現出來的分離焦慮,這很普遍。我們要做的,不是再也不和孩子分離,而是培養孩子的可控感,幫助孩子更好地建立起安全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