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教育的本質目的只是希望孩子能有選擇的權利!

教育的本質目的只是希望孩子能有選擇的權利!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社會的中流砥柱這一代70後的人可以說幼時無人指導、無人引領,不懂選擇自己喜歡而適合自己的工作。更多的人是因爲家庭的原因而無法打開自己的視野,當自己通過努力看到更高更廣的平臺時,已經無力去爭取。甚至很多人在自己工作數年以後反而變得不瞭解自已到底能做什麼,喜歡做什麼,想做什麼了。從我們的心裏其實不管我們自己是做什麼的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份安穩的工作足矣,即無壓力又安穩,足夠。”
70後的絕大多數人目前工作的唯一動力,大概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無耐。經歷了天長日久的磨練之後被自己的工作所傷,從心底就認爲自己所從事的行業,特累特辛苦,所以本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千萬不能再從事此行業。就如同律師和醫生說:不能讓孩子從事這個行業,專業度太高,作息無規律,壓力大,風險高。可是老師也說:不能讓孩子從事這個行業,現在孩子太難管了,壓力也很大,作息也無規律。

“………………………”親愛的家長們還記得我們小時候聽到的牛頓的故事嗎?他是人類偉大的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他每次工作事都進入了忘我的境界。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教育的本質目的只是希望孩子能有選擇的權利!

有一次,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請一位好友吃飯。菜餚都上齊了,可是牛頓突然好象想起什麼似的,二話沒說,丟下這位朋友,就鑽進自己的實驗室去了。朋友左等右等,仍不見牛頓歸來,有點惱火,但是知道他的脾氣,也就不去打擾他,自個兒把雞肉吃得精光,並將骨頭放入盆中。不知過了多少時候,牛頓才從實驗室裏回來,當他看到吃剩的骨頭時,驚訝地說:“啊,我還以爲肚子餓着呢,原來已經吃過了。”遂即又返回了實驗室。

這個故事我們一定耳熟能詳,其實在今天的教育中,我們更多的是對孩子說:這一切都是變相的“孩子我爲你好,就是希望你能不在過我今天這麼累和無奈的日子”。其實我們這種強調付出感的“我爲你好”是需要回報的。這樣的教育其實本身就是疲憊的,是孩子無法從心裏真正熱愛起來的。參考一下現在我們對父母的種種不滿,以及,遇到任何困惑都可以扔進“原生家庭”這個大籮筐,我們很容易就會想明白——爲人父母,幾乎是註定會被用戶差評的一份工作。而且不管怎麼努力貌似都是差評!

父母的使命,不應該爲換回感激而存在——我們的努力,是避免因爲我們的不思考、不覺察、不作爲,孩子失去了另一種可能。 提供一個這樣的機會(繪畫、鋼琴、舞蹈、英語),讓其成爲孩子去了解世界、適應社會而需要做選擇時的一份參考。假如孩子真的學得很不開心,可以退回來; 孩子獨立思考後,堅決表達不想學習這一特長,可以退回來。

但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是我們不允許自己從沒帶孩子走進去過。也許當我們不再苛求效果,這只是家長經過自身思考後,提供給孩子的一個“可能”。只有讓孩子去嘗試更多的可能性,他們纔有可能學會理智的思考和選擇,是不是纔是正確的呢?

所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更不是爲了孩子們有朝一日長大後能評我們爲好家長,我們只是希望通過教育的手段,給孩子更多的空間,更廣闊的平臺只是爲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我最近越來越喜歡一句話,家長給了孩子生命,而孩子的性格決定他一生的運勢。這命,不僅是說財富、地位、學識,而是父母給孩子提供了多少可能,讓孩子有了多少選擇,有多少機會。但孩子有沒有能力理解,能不能完全按照我們設想的路線執行不是我們該要求的東西。我們做那麼多,只是想放多幾把未知的鑰匙在孩子的手裏,讓孩子去碰碰運氣,開開不同的門,感受一下不同的風景,也許就能找到他喜歡並適合他從事的工作。因爲我們深深的知道只有從事喜歡的工作,才能找到熱情,纔會擁有成就感和歸屬感,纔會幸福!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