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菜鳥爸媽的育兒焦慮症

菜鳥爸媽的育兒焦慮症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何爲育兒焦慮症?

菜鳥爸媽的育兒焦慮症

“初爲人母,總是有擔不完的心:我怕他離開我的視線,被無處不在的傷害擄走;又怕他因此不獨立,失去男子氣。我怕他感覺不到愛,因此孤僻、冷漠;又怕太多的愛,讓他任性,目中無人。總之,怕他不健康,怕他不安全,怕他不快樂,也怕他在家庭中得到了以上所有之後,成爲一個和社會不兼容的瓷娃娃,更容易被現實擊倒。”這位家長的自白似乎代表了不少當代“獨一代”新爸新媽的心聲。

事實上,這些焦慮從上世紀中後期開始,就成爲美國心理學家們普遍的研究課題。育兒方面的臨牀醫學家戴維·安德雷格認爲雖然醫學的發達讓孩子因病死亡的概率大大降低,但美國的年輕父母們,卻表現出了和社會進步南轅北轍的焦慮感。他把育兒焦慮的源頭歸結於新手的無知:“育兒焦慮的高發羣體存在於只有一個孩子,或者第一次做父母的人。”

子女數量的減少,讓父母們經不起一點健康、安全方面的風險。不斷豐富的育兒理論和流派,又在擾亂着既有的常識。選擇PC、PES還是PPSU材質的奶瓶;圓孔、十字孔還是一字孔的奶嘴;讓孩子仰着睡、趴着睡還是側着睡,都能成爲育兒新手們的焦慮源頭。

對於中國家庭而言,三代同堂,其中兩代都是獨生子女,焦慮或許更加明顯。在如上海北京這樣消費成本居高不下的一線城市,老年人幫助育兒的家庭佔到70%—80%。從好的方面看,兩代人共同育兒,有助於孩子的安全健康,但這種模式也積累了兩代人的焦慮。

 怎樣的父母最焦慮?

擁有博士學位,有房有車的於杭(化名)工作很忙碌,到了週末也不停歇,週六早上要帶着4歲的孩子上雅馬哈音樂課,中午在車上睡一個半小時的午覺,下午繼續上美吉姆的運動課和藝術課,或者去上范陽畫室的繪畫課。週日上午要學一個小時的太極拳,下午全家到郊區租種的農場種地。於杭認爲,給孩子安排這麼繁忙的行程並不盲目,是根據“自己經濟和孩子接受情況的綜合判斷”。

即便如於杭所說,這些訓練課程是有針對性的,但紐約大學教授凱蒂·洛菲在《現代育兒心經》一文中仍然認爲,這種高標準的專注、指導與剖析,是家庭生活太過偏向於孩子的表現。

育兒焦慮的源頭是親子之愛。隨着家庭經濟能力的增強和市場專業分工的細化,各種針對孩子能力開發的市場產品多樣化,給親子之愛增添了新的內容:培養理想化的完美孩子。

已有研究表明,過度控制的父母多出現於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階層,他們有足夠的資源去購買優質教育,能夠支付各種課外活動的費用。一箇中國社會調查數據顯示,熱衷付費開發孩子潛能的人羣中,60%是本科以上學歷,家庭月收入過萬,年齡爲25歲到35歲之間的都市白領。

 社會因素加劇焦慮

另一方面,育兒焦慮症與社會“必需品”的緊缺以及“副產品”的過剩密切相關。

生產,餵養,上幼兒園,上小學……看起來是再正常不過的育兒鏈條,卻由於社會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出現阻力,面臨巨大競爭。與此同時,名目繁多的早教市場,也讓新爸新媽從孕期開始就難以抉擇。

“70後”、“80後”的父母大多經歷了自己父母望子成龍、考試激烈競爭的少年時代,他們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再被應試教育所壓迫,極力強調培養的是孩子們基本素質和能力,可這些基本素質又包括繪畫、音樂、體育等十八般武藝。而這又是另外一種望子成龍。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