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中國父母,請給孩子傳遞正確的三觀

中國父母,請給孩子傳遞正確的三觀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他爲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一個巴掌拍不響!”這大概是很多人,包括小婚家在內的童年陰影:希望得到父母的保護,得到的卻是懷疑。父母的三觀正確與否直接影響着孩子的一生。

——小婚家

這幾天,微博上出現這樣一個話題,“請爲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

幾張配圖,展現了父母授予孩子不當觀念的冰山一角:

“如果可以,不要告訴孩子調皮會被警察叔叔抓走。我們希望,在他們遇到危險的時候,會向我們求助,而不是被我們嚇跑。”

“如果可以,請不要告訴孩子如果他們不讀書,將來只能掃大街,我們很低微,但我們絕不卑賤,城市的環境,也有我們的一份功勞。”

……

小時候,爲了應付孩子的調皮搗蛋,父母會用簡單粗暴的謊話來嚇唬孩子,以期他們的乖巧。

卻不知,父母的太多觀念對孩子影響巨大。

01

“男孩不能哭,跟小姑娘似的!”

《爸爸去哪兒》裏,天天給人的印象可以說是個小男子漢了。

在護蛋環節中,因爲“張小馬”被打碎,不想讓爸爸傷心的天天選擇了對張亮說謊,稱被打碎的不是爸爸的雞蛋。

後來在張亮的循循善誘下,天天承認了自己騙人,嘴裏說着“對不起,打我吧”,並且傷心大哭。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天天的哭泣,張亮並未阻止,而是安慰道:“給村長解釋一下吧,沒關係,好不好?”

天天很快停止了哭泣,還帶淚微笑着安慰爸爸。

中國父母,請給孩子傳遞正確的三觀

哭泣,其實是最正常不過的一種情緒表達。

但男生們卻常常聽到父母說這樣的話:“你是男孩,必須要堅強。”

這一句扭曲人性的話,被當成真理傳頌數千年。男生的“哭”被當成了一種懦弱的表現。

士兵Robert Westover從海軍訓練營畢業時,第一次看見他的父親哭泣。

“一滴眼淚沿着他的臉頰留下,我被震動了。”

從小在一個軍事家庭里長大他,有三個哥哥,自小就學着大聲講話,快速飲食。

“表露情感,對男人來說,是不行的。”Robert Westover說。

可是誰規定了男孩就只能有一種模樣?誰說男孩一定要威猛陽剛有“男孩子氣”?

作家劉瑜的書裏有這麼一段話:

父母帶著孩子,尤其是嬰兒,嬰兒是通過哭鬧來表達餓了或者是不舒服,以此獲得大人的注意力。你無法想象一個孩子永遠面帶微笑躺在搖籃裏,這是非常可怕的情況

情緒表達千萬種,過度壓抑任何一種都有害。許多家長忘記了,男孩子先是孩子,再有性別。

02

“成績差的都是壞孩子!”

有些父母邏輯非常奇怪:壞孩子纔跟成績差的人一起玩,你要和成績好的人玩。

以前看到一個讀者後臺留言說,以前成績好的時候,父母見到他朋友會問他們成績怎樣,如果不好就讓他少接觸。後來成績差了,他們就認定是和成績差的人混在一起的緣故,要求遠離他們。

那個讀者說“他們這樣看別人,那我成績差,成績好的家長也不會讓他們孩子和我玩啊。”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自利偏差”,簡單地說就是,當得到壞的結果,人們傾向於把它歸結於他人和環境。

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孩子成績不好,家長會偏於認爲是環境原因,其中成績差的朋友就是主要影響因素。

國外有個幽默段子:

校長告誡新來的老師,如果一個學生學業優秀,你要善待他,他可能是未來的科學家,對社會可能有所貢獻;

如果一位學生學業良好,你也要善待他,他可能會返校當老師,成爲你的同事;

如果一位學生學業很差,考試經常作弊,你最要善待他,因爲他將來很可能競選總統或議員,成爲國人崇敬的領袖。

成績與成就並不正相關。就如《歡樂頌》所說,“貪玩是貪玩,人品是人品,不能混淆。”

03

“你要聽話,要懂事!”

綜藝《放開我北鼻》裏,請幾位明星做萌娃的臨時家長。

噗噗是個胖乎乎的小孩,有次晚飯時他到餐廳,卻發現沒有自己的凳子。於是他圍着桌子轉了兩圈,嘴裏唸叨着:“有沒有小椅子?”

沒有得到迴應,他有點委屈地往外走。大人加了一把椅子後,再喊他回來,卻發現他哭了。

這時,“小賈寶玉”的扮演者于小彤很生氣地拉過他說:“別吃了,罰站去,說沒說過不許哭鼻子!”

噗噗哭着說:“沒有我的小椅子,我等一會兒再吃。”

于小彤:“那你哭吧,我走了。”

噗噗着急地說自己不哭了,可他完全沒辦法控制自己的眼淚,直到吃過晚飯,他還在角落整理自己的情緒。

于小彤直接開始嘲諷:“你又哭,走吧,我帶你出去哭。”然後強拉着噗噗,要把他拉出門。

噗噗有點害怕地扶住沙發,一邊哭着一邊安慰于小彤說:“我不要去外面,我願意罰站。”

中國父母,請給孩子傳遞正確的三觀 第2張

節目組這時打出字幕——“難過卻又懂事”。

許多像噗噗一般大的孩子,他們的沉默、隱忍、恐懼、討好,到了大人眼裏,就成了:懂事。

因爲這樣的懂事,讓他們感覺很省事。

長期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許真的很少惹大人生氣,但這背後,卻隱患重重。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懂事的孩子快樂嗎?”這個問題下有接近4000個回答,但絕大多數都說——不快樂。

研究表明,“成人化的孩子”在小時候往往比同齡人更懂事,但成年後卻有着更多的心理問題,患抑鬱症的可能性也更大。

《我的前半生》裏的小三凌玲,總急於灌輸給兒子冷佳清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想把兒子變得懂事,導致兒子習慣了看人臉色做事。

明明很喜歡新爺爺奶奶買的玩具,也流露出豔羨,但新奶奶遞給他酸奶,他都猶豫再三,母親點頭後纔敢接過來。

一個懂事的孩子總會過分的善解人意,習慣了先滿足別人,習慣了在獲得別人贊同後才行動,獨獨忽略了自己。

這樣的懂事,其實是件很可怕的事。

讓一個孩子壓抑內心的想法去討好大人,會束縛住孩子的手腳,在他長大以後,也很難學會如何表達那個真正的自己。

家教的理想,本不是望子成龍,而應該讓孩子成長爲“有生命力”的人,有愛有自由,有幸福的童年。

04

“他爲什麼只欺負你?

一個巴掌拍不響!”

小時候被人欺負了,聽過的最糟糕的話就是:

“他爲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還不是你也有問題!”

“肯定是你先做了什麼事,惹得他們欺負你了吧。”

這些話翻譯過來都是:凡事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教育孩子學會反思當然是必要的,但過度自省,就是自我攻擊。

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出現問題時,並沒有耐心去追究“爲什麼”,而是直接蓋棺定論,將“你肯定有錯“的帽子扣到孩子頭上。

只要產生了衝突,被欺負的那個一定有連帶責任,這種做法看似中立,卻是無能的表現。

本來就已經受了傷,還要被尋求保護和安慰的人再質疑否定一次,久而久之,很可能會形成一個思維慣性:但凡遭遇了不好的事情,就是我自己的問題。

年少時被補習班老師性侵的林奕含,在她的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裏描述第一次被性侵的場景:他硬插進來,我卻爲此道歉。

中國父母,請給孩子傳遞正確的三觀 第3張

原文有這樣一個細節:被老師侵犯後,林奕含對他說“對不起”,“有一種功課沒有做好的感覺。”

看林奕含的採訪時發現,她經常會下意識說對不起。

家庭教育在她這種性格中起了多大的作用我們不可而知,但在文章裏,林奕含說過這樣的話:“不知道怎麼回答大人的時候,最好說好。”

有調查顯示,不少小學生都有嚴重的“自責”傾向:

當偶爾有失誤時,52.9%的學生都會感到很內疚,常處於不安、焦灼的心理狀態中;

當別人在笑時,有46.4%的孩子會馬上懷疑是自己做錯了什麼事;

當成績不理想時,78.3%的學生總認爲是由於自己的不用功;

心理學上有一種“疾病”叫 “Imposter Syndrome”,典型特徵就是認爲自己的成功都是因爲運氣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會不分緣由地先道歉,把錯攬到自己身上。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缺乏自信、過分敏感,焦慮不安;

他們不敢主動爭取自己的利益,無論發生什麼都打掉牙齒和血吞;

他們拼命壓抑自己的攻擊性,默默的拿自己撒氣,卑微又懦弱的討好着別人。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如何去愛別人,最後卻不知道怎麼愛自己。

中國父母,請給孩子傳遞正確的三觀 第4張

哲學家盧梭曾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的重要性遠勝於老師的知識傳授。

起初,每個孩子都會把父母的話作爲真理去遵從,即使有些話並沒有科學依據,孩子也只能在讀過很多書、走過很多路後完成自我矯正。

而又有多少孩子,被父母的三觀綁架着,一生也沒有獨立成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