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認識並正視原生家庭的問題

大學時,我在社團裏認識一個性情內向的學弟。

他的自我介紹說得磕磕巴巴,聚餐時坐在角落裏,眼神卻朝着熱鬧處。好像極力要融入,可又顧慮着什麼似的。

令人詫異的是,他竟然在後來的幾次演講賽和辯論賽裏躍躍欲試,雖然每次都打醬油一般陪襯了別人的自信大方。

慢慢的,我們熟悉了。他才告訴我:“其實,我加入社團就是爲了鍛鍊自己,我想要克服自己的自卑。”

但我沒想到,他說他的自卑來源於父母。

他的父母都是鄉鎮上的中學教師,各自擔任着教研組組長,做起事來雷厲風行,對他的要求也特別嚴格,幾乎無時無刻都用別人的長處來打擊他的短處,希望造就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完美兒子。

可事情發展並沒朝預想的方向而去,他在處處不如人的陰影下長大,漸漸不愛說話,只願獨自縮在自己的小世界裏。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父母恨鐵不成鋼,言語間的諷刺打擊愈加強烈,而他則愈加沉默,一切彷彿陷入惡性循環裏去。

後來,學弟無意中讀到弗洛伊德的童年創傷理論。他用“撥開烏雲”四個字來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我一直以爲是自己太差勁,原來差勁的並不僅僅是我一個。”

他開始分析父母的教育模式利弊,爲自己身上的問題尋找主觀和客觀原因,同時也有意識地接觸心理學知識,試圖通過參加活動,積極主動地治癒自己。

沒有十全十美的原生家庭,但面對這個問題,許多人存在着當事人心理,判斷和結論都難免要帶着情緒。

所以,客觀公正地審視自己的家庭並非易事。但解決問題,永遠都以認識問題爲基礎。

就像這位學弟,開始了對自我、對父母、對家庭的剖析,就邁出了擺脫原生家庭陰影的第一步。

理解並接納不完美的父母

有個讀者小清,曾對我傾訴過自己與父母的故事。

小清出生於偏遠村寨,家裏還有一個妹妹。她的父母都是普通農民,靠着幾畝薄地養活一家四口,生活清苦而侷促。

更要命的是,那個小山村閉塞荒蕪,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所以父親對兩個女兒總也愛不起來,他像一頭負重的老黃牛,匍匐在黃土地上艱辛耕作,回了家便罵罵咧咧不見好臉色。母親是唯唯諾諾的舊式農婦,將生不出兒子視爲畢生恥辱,能奉獻給女兒的愛也屈指可數。

考上高中那年,父親用一個破舊的筆記本,一筆一劃地寫下了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各類開支。她邊記邊說:“我會記下你用的每一分錢,以後要一分不少地還給我!”

小清說,她永遠忘不了那種嚴肅認真的計較,在那一刻她變成了孤兒。

後來,小清拼了命去學習拼搏,擺地攤發傳單做家教樣樣幹過,流汗也流淚地度過了整個少女時代。最終,她在一家外企謀得一個職位,又通過苦幹實幹升職加薪。

她給父母匯款,卻從不主動聯繫。怨和恨都還在,所以孑然一身地漂在大城市,刻意活成無根的浮萍。

直到有一年,很偶然地回家過中秋

那幾天,父母正忙着收割稻子。

儘管已是秋天,稻田裏蒸騰着的熱氣卻依舊灼人。站在田埂上的小清看着父母躬身勞作,花白的頭頂將她的眼睛刺得生疼。

她開始問自己:“淺薄的認知與粗糲的生活,是否會將親情和愛都稀釋?”

也許真的會吧,受限於貧瘠物質和落後思想的底層貧困父母,愛起來自然會有些蒼白無力。那些斤斤計較的市儈和算計,大概也不是無法饒恕的罪過。

畢竟衆生皆苦,我們的父母,也不過是被生活逼迫着壓榨着的普通人,人性裏的弱點和短處,他們也無法避免。

理解父母的苦衷,寬恕他們的過失,這纔是一個人真正成熟起來的標誌,也是與原生家庭和解的必經之路。

練就掙脫原生家庭的決心與能力

《歡樂頌》中的樊勝美有句名言:“一個人的家庭,就是她的宿命。”

說出這句臺詞時,她的哥哥闖了禍逃出門去,父母帶着侄兒來避難,擠在她租來的小屋裏。想不到禍不單行,父親忽然得了重症入院,醫藥費、生活費全部落在了一介女子的柔弱肩膀上。

故事演到第二部,樊家的兒子又惹出大事兒來,他把癱瘓無意識的父親送到妹妹的男友家裏,試圖以此訛出妹妹現身,繼續充當家庭提款機。樊勝美不堪其苦卻又無計可施,與男友關係也因此惡化。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第2張

當時,我和朋友討論,如果我是樊勝美,我該怎麼做?

朋友說:“其實也沒那麼難,強大自身、劃清界限而已。”

像樊勝美一樣被原生家庭所累的女孩,大多渴望藉助男人的力量來脫離苦海。但這樣做的本質,只是找一個人來分擔原生家庭的重壓,矛盾不過是換了個形式存在着。

然而人性本自私,沒有誰能始終爲你負重前行。擺脫原生家庭陰影這件事,最終也只能靠自己。包括硬件上的物質和能力,軟件上的決心與定力。

當務之急不是找一個男人,而是端正工作態度看清社會現實,把尋尋覓覓的精力全部用來自我提升。

因爲與吸血蟲一般的親人、家庭劃清界限,需要強大的內心和自我爲支撐。足夠的金錢、能力與資本,能在無形中提升一個人的底氣和勇氣,贏得掙脫原生家庭的最基本條件。

脫離原生家庭的目的,是爲了拿回人生主動權,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生活。

而所謂的掌控人生,就是自強、自立與自信。

積極主動地創造再生家庭

最近大火的相親鄙視鏈裏,有一環是單親家庭出身。

據說一個人能付出多少愛,取決於他得到過多少愛。人們以此爲依據,認定單親家庭的孩子難以成爲合格優秀的終身伴侶。

也不是沒道理的,父母離異通常會成爲一個障礙,橫亙在人生路上,對未來的愛情和婚姻都產生些負面影響。

比如年少時的孫儷,她和母親相依爲命,對生父的背棄耿耿於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她都對婚姻充滿排斥和抗拒,甚至起過終身不嫁的念頭。

直到她遇見鄧超。鄧超出身於一個重組家庭,也有過叛逆不羈的少年時光。

可當這樣的兩個人結合在一起,我們卻神奇地看到了傳說中的“負負得正”,他們組成了一個全新的家庭,一面兒女雙全,一面事業豐收。

那些來自父母的負面影響,反而變爲可借鑑反思的經驗教訓,促成了再生家庭的良性發展。

這個過程,看起來並不簡單,做起來,卻也不見得有多難。

首先需要與父母和解,打開多年心結,學會接受愛、給予愛。

然後是彼此關愛,通過婚姻獲取足夠的滋養,來彌補童年時代缺失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婚姻的本質,是把兩個年輕人剝離出原生家庭,共同創造一個再生家庭。

再生家庭,其實就是通往幸福的另一條路。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來 第3張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所以“原生家庭”這個詞出現之後,我們的不足與缺失似乎都找到了答案。

父母的打擊式教育、高壓政策抑或夫妻感情失和,都爲我們的人格發展埋下了潛在風險。那種被稱爲“童年陰影”的東西,看不見摸不着,卻真真實實地影響着一生。

於是有人把所有的不如意不幸福都歸咎於童年創傷,認爲一切糟糕的境遇與無力的現狀,都需要家庭和父母來買單。

可事實上,心理學家提出“原生家庭”的概念,是爲了尋求解決途徑,而不僅是挖掘問題根源尋找責任方。

解決問題,遠比追究責任更重要。

只有無力也無心改變現狀的人,纔會把一切責任都推向過去。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學會自己找回來。

這,纔是對自己負責的最根本姿態。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