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怎麼引領孩子走向富足的人生?

怎麼引領孩子走向富足的人生?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的一位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突然給我打來電話。他看到了我寫的一些文章,非常感興趣。出於對我的信賴,他跟我談了很多他的困惑。他講自己一再地經歷各種逆境,無論是情感上還是工作上。他的困惑是,他同意我說的很多觀點,他也想那樣去做。可是,當一個人似乎永遠地陷入逆境之中時,他哪來的自拔的力量?他很想改變自己,扭轉局面,但就是感覺沒有這個氣力。

我先講了一些我從書上學到的話,比如:每一個逆境都是一個包裝得很差的禮物,我們要從中學到東西,得到提高;比如:你還沒有跌到最低谷,等你真的觸到底時,你就有了力量,不僅是自拔,簡直是再生,等等。最後,我說,我能想到的最有用的做法,就是建議你去做一些志願者工作。幫助他人會給你無窮的力量。沒準,你還能在那遇到合適的女朋友呢。

我爲自己的這個建議頗感自豪,因爲如果是我,我真的會那樣去做的。

通常我們認爲去做志願者的是些什麼樣的人?一定是家庭穩定、事業有成、精力充沛、有足夠的富餘時間可以支配的人?其實如果我們加入到這個隊伍中,我們就會發現,除了成功人士,更多的是那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

而在我看來,最最需要這樣的幫助別人的機會的,倒不是生活安穩的人,而是身陷逆境的人。因爲幫助他人將給這些在逆境中掙扎的人帶來力量的源泉。

甘地有一句名言指明瞭其中的道理:“找到真我的最佳途徑就是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丟掉自我。”

我希望當我的朋友真的投身於幫助他人的事情中,他會發現工作上的失意、女朋友的離去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自己的那些巨大的煩惱竟然變得有點小題大做。並且,他會重新發現自己的價值,並由此感受到新的力量。他甚至能暫時忘掉了自我,雖然他沒有去嘗試打坐冥想、禪修、閉關等等事情。

不知什麼原因,爲他人付出的美德,往往真的是殘留在處於生活最底層的人羣中。在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生活在底層的弱勢的人,反倒是比生活優越的人更有付出精神。

我有一個遠房的姨,領着最低退休金,還要供養兩個難以餬口的兒子,可以說生活在溫飽線上。但她常常是那麼熱心地爲周圍的人付出。春天,她去野地裏挖好多野菜,然後騎自行車滿瀋陽跑,給親友們挨家挨戶去送;端午節,她包了各種花樣好幾十個糉子,送給大家;平時,她時常做各種小鹹菜,給我們帶來品嚐。她如果有空坐下來講她自己的家事,常常讓我們聽得想哭,真苦啊!但是她很少去講,一進門,總是顯得那麼樂觀。

照顧我爸媽的保姆家裏也很苦。過年回農村,她發現雖然丈夫也在家,但自己的被褥居然被老鼠吃了!回來時,她給我們帶來了很多農村的豬肉和雞蛋。她也非常樂觀,還是村裏二人轉戲班子裏的演員!我身邊的同齡人裏也有很多這樣的人。

或許是他們已經學會了從付出中贏得尊嚴、汲取生活的力量與勇氣,或許僅僅是因爲他們更淳樸,付出的美德沒有被功利心所抹殺。

有意無意之間,他們實踐了老子所說的道理:“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聖人沒有保留,儘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儘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富足。

還是有許多人在內心裏是願意去幫助他人的,只是由於我們整個社會還缺乏這種氛圍,人們常常不知從何做起。

在國外時,常聽說中彩票的人抱怨慈善機構的信像雪片一樣多,塞滿了郵箱。而我們如果不是上網去查找,誰能說出幾個慈善機構的名稱?很多人想把自己的舊衣物送給生活困難的人,卻找不到途徑。現在的小孩用品家家都買新的,多大的浪費啊!我女兒的小衣服和其他用品也攢了一些,要想把這些東西送給真正需要的人,好像得花費一番精力。

不過,抱怨沒有用。慈善氛圍全在於我們自己去創造,需求決定市場。關鍵是,我們不要再覺得做慈善是富人和名人的事情,我們要推崇平民慈善、全民慈善,慈善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責任。

我們不必去非洲,中國的貧困人口數量可觀。我們也不必等到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生活中時刻都有讓你付出的機會。我們對他人的每一次由衷的謙讓、讚美、感激、寬容、幫助,都是一次小小的慈善之舉,都是一種付出。

怎麼引領孩子走向富足的人生?

而對於我們的孩子,我們所能進行的最好的教育大概就是讓孩子學會付出,時刻具有幫助他人的意識。如果我們的孩子能夠少一些私慾、少一分計較,那麼他的心胸就更寬闊一些。當他看到自己給他人、給世界帶來的好的變化時,他會收穫更多的自尊和自信,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會成爲一個更強大有力的人。

付出甚至會使人更健康長壽!心理學家保羅.維克自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歷時數十年,跟蹤採訪數百人,得出這樣的權威結論:一個人如果從高中時代開始就學會付出,那麼在他後半生的時間裏,他的身體和心理都會更加健康。

我們可以爲孩子做些什麼呢?

我們給他零花錢的同時,還要幫孩子把零花錢撥出一小部分,捐給慈善機構;

每次帶孩子買新物品時,別忘了,帶他去把不用的舊衣物和用品捐給需要的人;

與其帶孩子去老師家送禮,不如領孩子去養老院和孤兒院參觀、獻愛心;

假期裏除了去遊玩,也可以到貧困地區看一看,可以做點什麼。

我們可以做的還有很多很多……

過去,每當我到一個新的環境,父母總是給我這樣的忠告:要把那裏當自己的家,要多跟別人學習,要主動去關心別人、幫助別人。可是,很多時候我並沒有認真照辦,我只是覺得這是一些空泛的嘮叨,因爲當時我並不明白其中的深意。

後來,我才明白這是最實用的建議!

現在,我的孩子經歷了上幼兒園、小學入學。我記得每次我都用各種方式告訴孩子,要把幼兒園、小學班級當作自己的家,要多跟別的小朋友、同學學習,要主動去關心、幫助其他人,多體諒老師的辛苦,多幫老師的忙。我想她多少還是聽進去了,也做了一些。

相信她長大後,也會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怎麼引領孩子走向富足的人生? 第2張

所以,做慈善不必只是有錢人的事,也不必是隻有在災難發生時的大手筆捐款。付出、給予,其實本是一種平等的分享——世間的財富與美好,原本就屬於所有的人、屬於萬物。我們只是在促進它們的流通而已。

愛孩子,就要記得給他付出愛的渠道。我們都是管道,愛流經我們,讓我們生長!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