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養娃的時候請帶上腦子!

養娃的時候請帶上腦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寶媽都覺得自己一孕傻三年,但是你知道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你細心的照顧,一點也馬虎不得哦,養娃的時候請帶上腦子!

娃哭了,抱還是不抱?

這對於媽媽來說,可能是比“生存還是死亡”更加是個問題。

不抱,心裏就有一個小人兒說:娃哭了你都不抱,你怎麼心這麼狠,你是親媽不是?

抱了嘛,另一個小人兒又會說:一哭你就抱,溺愛孩子,回頭都慣壞了,你是個不稱職的媽媽!

恐怕每個新媽媽都會整天很多次的陷入這樣的天人交戰當中吧,真是抱了難過,不抱更難過。

豈不知這只是個開始,以後還會遇到更多這種問題,譬如:

娃兒夜奶多,給還是不給

娃兒睡覺難,訓還是不訓

娃兒耍脾氣,哄還是不哄

娃兒發燒了,醫院去還是不去

娃兒犯了錯,打還是不打

……

就算是完全對立的觀點,也都可以各自找到一大票的支持的論據。好像怎麼做都有道理,又好像怎麼做都不靠譜。

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每個家長的養育風格也不一樣,育兒本身就沒有什麼標準答案,觀點相左其實是很正常的,就算是國外成名成家的育兒大神,還堅持互嗆幾十年呢。

橙子其實並討厭觀點不一致,我只特別特別討厭一種表達觀點的方式,就是“情緒化”的表述方式。

如果不XXX,你就是害了孩子

如果不給孩子XXX,你會一輩子後悔

XX的媽媽,全世界欠你一個擁抱

你知不知道孩子有多無辜多可憐多難過

你知不知道你有多無知多差勁多不負責任

你知不知道自己有多偉大多厲害多了不起

……

做這種表述的文字,或者讓你產生恐懼,自責,悔恨,惱怒,委屈等負面情緒,或者激起你興奮,自豪,自滿,驕傲等正面情緒,無論是語言多麼華美,抒情多麼的打動人,甚至無論表達的觀點多麼正確,都是無用,甚至是有害的文字。

養娃的時候請帶上腦子!

因爲,這種表述看多了,會讓人喪失理性思考的能力,一遇到問題就心慌意亂,被各種情緒支配。

被情緒支配其實很危險的,因爲當你陷入情緒當中,你的想法會因爲情緒而截然不同,而且都特別有道理。

同樣是寶寶哭鬧,你如果有內疚的情緒,就會想:寶寶好可憐,寶寶需要我,寶寶我要一直抱着你一輩子不撒手……

如果你非常疲勞,陷入煩躁的情緒,你就會想: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這麼能作,都抱了你那麼久了,怎麼還不滿意,我是上輩子欠了你嗎?

一個人是不可能總是保持一種情緒的,情緒會受到身體狀態、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這個變化你自己是很難控制的,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人類的情緒主要是被激素變化所影響。

如果你對待寶寶的方式,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方向,完全看自己心情怎樣,“上一秒母慈子孝,下一秒雞飛狗跳”,一天變幾次,不光你自己整天各種糾結後悔,孩子也會因爲摸不着你的規律而陷入不安當中。

雖然養娃需要很多愛,但是“愛”本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想要解決問題,最有用的是要蒐集信息,然後用理性,用分析,用邏輯,用實踐,找到一條穩定的,行之有效的,並且適合自己和孩子的育兒之路。

簡而言之,養娃要用心,但也別忘了把腦子帶着。

怎樣才能帶着腦子養娃呢,橙子在這裏總結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多接觸不同觀點

育兒方式是非常多樣化的,沒有某一種就是絕對正確的。當年橙子也是奉行親密育兒,覺得睡眠訓練簡直是不可思議,整天在論壇上和人吵架,但是就是因爲這個吵的過程,讓我更多的看到了其他觀點,雖然這些觀點我當時並不贊同,但是會在我心裏種下一顆種子,當我發現,我和我的孩子其實並不適合親密育兒的時候,那顆種子就會生根發芽。

當今的網絡環境不像我當年了,人們漸漸越來越只能看見自己想看的東西,這很容易讓人鑽牛角尖,一條道走到黑,就算是明明很不合適,很不快樂,依然不知道改變,美名其曰“堅持”。

所有我建議媽媽們,就算是心懷成見,也多看看其他的觀點,多在心中種幾顆種子,最後看看,在你所處的環境當中,到底哪一顆種子會真的生根發芽。

養成做記錄的習慣

要知道人的記憶是不準確的,會隨着人的傾向而跑偏,所以當人們現在的日子過得不太如意的時候,回憶過去就都是美好的,其實過去也未必美好。

其實你只要是做了記錄,就會了解很多記憶欺騙你的真相。

當時毛頭新生兒時期作息混亂+脹氣,非常愛哭鬧,一哭我公公要餵奶,說孩子餓了,被他說的我也心虛,覺得孩子好像真的餓了。結果就是整天好像都在喂,作息更加亂七八糟一塌糊塗,哭的也沒少了。

後來我就拿個本子來記錄,幾點幾分吃了,吃了多少,睡了多久,什麼時候哭鬧。當我記錄的數據多了之後,自然就摸到了很多規律,知道毛頭一頓奶到底能撐多久,他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會容易哭鬧,他需要睡多久才飽,有了這些數據,很多事情的答案自然就呼之欲出。

美國幾乎所有的嬰兒護理的書,都會要求父母記錄一段時間寶寶的起居作息,再做改變,因爲記錄本身,就是更利於你瞭解真實的情況,做出更加有理性的判斷。

很多家長號稱孩子吃得少,或者偏食挑食,但是一旦要求他們把孩子一天所有吃得東西記錄下,記錄一段時間,他們就會發現孩子其實並沒有吃得很少,多麼偏食挑食,只是這些家長因爲過於擔心焦慮,放大了某頓或者某天不吃飯的記憶了而已。

知道你的總原則

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這句話道理誰都懂,做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很多人就總是妄想着魚和熊掌都想要,結果兩個都沒撈着。

雙重目標是複雜的,難以達到的,做人不要太貪心,你若是能把握一個總原則,就不會患得患失,怕犧牲怕損失,整天糾結。

譬如新生兒時期,很多需求都是矛盾的,譬如追奶和規律作息就是矛盾的,安撫脹氣和培養睡眠習慣就是矛盾的,銜乳吮吸的訓練和母子充分的休息就是矛盾的。

到底要哪個,你要權衡利弊,拿定主意,要了一個,另一個就要有所放棄,放棄的就不能後悔鬧心。

所以其實我比較佩服一些追着餵飯的老人,他們的原則特別堅定,就是讓孩子多吃,把孩子弄胖,這件事比什麼都重要,於是他們可以不辭勞苦的逗着吃追着吃,從不抱怨發怒,這個態度其實某種意義上也挺好,起碼無論孩子還是老人,都獲得了內心的平靜,不會不快樂。

有了目標,纔不會迷茫,想養娃得心應手,那就先搞清楚你究竟最想要的是什麼。

勤思考,莫衝動

還是那個終極問題,娃兒哭了,你到底抱不抱?

問這句話本身就是耍流氓,因爲沒有預設情境,你實際上不知道娃兒到底因爲什麼哭,事實上,不同原因的哭有不同原因的處理方式,無論抱還是不抱,都可能是對的,也都可能是錯的。

所以,歸根到底,你是如何行動並不是重點,重點是行動的動機,是不是感情用事,無論你是因爲覺得他“好可憐好需要我”而去抱,還是覺得他“慣壞了,討債鬼”而不抱,都是不對的。

你應該做的是,冷靜的分析孩子的哭聲,綜合之前你的經驗和孩子的表現,下一個思考之後的判斷:

可能是“他今天睡得有點晚,有點累了所以鬧覺,我等等看,10分鐘再進去看看情況如何”。

也可能是“他今天的哭聲和往常不太一樣,可能真的哪裏不舒服了,我去看看”。

用這樣的思考方式作爲出發點,無論你的判斷到底是不是準確,你的做法都是對的,就算錯了,也會是今後做判斷的寶貴經驗和依據。

勤于思考,就會有改進的空間,找到最好的方法,而靠感情用事,永遠會掌握不好尺度,陷入“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

育兒路上,誰不是磕磕絆絆,誰又沒糾結過?

但是糾結多了,總要有點兒適合自己的方法論,你的帶娃能力才能真正增長!

願朋友們在和娃的鬥爭當中,都能不被情緒支配,帶着頭腦上路。

少抒情,少起高調。

多問“這是爲什麼?”“我要怎麼辦?”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