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發脾氣,這位媽媽一個動作就搞定了!

孩子發脾氣,這位媽媽一個動作就搞定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會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嗎?孩子發脾氣你會怎麼處理呢?家長的教育跟孩子的性格形成有很大的關係,孩子發脾氣,這位媽媽一個動作就搞定了!

我全程懷揣迷妹般的崇拜之情,仔仔細細看完這個視頻。講真,這樣的老公我就不做指望了,這樣的爸爸在哪兒,能不能給我來一打?

溝通的整個過程,這個爸爸都蹲着直視女兒,情緒穩定地跟女兒說話。他教女兒如何與情緒共處,告訴孩子:你可以生氣可以發脾氣,對孩子說“我尊重你和你的感受”,向孩子確認“無論怎樣,你都是被愛着的”。

可以說,這個視頻向我們完美地演繹了到底什麼叫“共情與接納孩子”。

關於共情和接納,我們講過很多,不過我發現,真正搞明白的家長其實不多。記得一位媽媽曾經這樣問:

你教我共情和接納孩子,可我用到女兒身上,根本不管用啊?!半天了她還是止不住地哭,我都要瘋了!

僅僅從這個描述就能判斷,她其實用了個假的共情和接納。因爲如果接納和共情的目的是爲了止哭,那它從頭上就錯了。

當你對孩子說:好了,我知道你很生氣了,快別難過了,快別哭了,快不要大喊大叫了……這看上去像共情和接納,實際上卻是想要趕緊把孩子帶離他當下的情緒,不給他生氣、難過和憤怒的機會。然而,孩子只有先擁有體驗負面情緒的機會,纔有可能真正和負面情緒和解呀。

所以,上面視頻中的爸爸最厲害的在於:

他沒有否定,沒有制止和逃離,而是正視孩子的情緒。他的每句話都在清晰地告訴孩子:

我知道你生氣了,你難過了,你很委屈,你很憤怒。

既然你想哭,那麼就哭吧。

既然你很憤怒,那麼就吼出來吧。

總之,你可以有眼淚,你可以在你的傷心裏,在你的難過裏,待上那麼一會兒。

無論如何,我都陪着你。

孩子發脾氣,這位媽媽一個動作就搞定了!

遊戲

共情和接納,當然也能夠通過遊戲很好地表達出來。這招很適用低幼的寶寶。

比如,下面這個親子游戲,就非常棒地演示了什麼叫共情和接納。

一個3歲的小男孩,正處於脾氣非常急躁的年紀,只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各種情緒失控。這一天,爸爸媽媽帶他出門玩,可是車子尚在半道上,他突然情緒就上來了,非要他的鎧甲勇士,一個他很喜歡的玩具。根本不可能掉轉頭回去,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媽媽試了講道理,試了拿手頭上能找到的別的好玩的轉移注意力,都不行。孩子甚至越鬧越兇了。

這個時候,媽媽忽然靈機一動,說,噓,你的鎧甲勇士好像聽見你特別特別想他,所以朝着我們飛過來了!

這話說完,小傢伙雖然還在抽泣,但小腦袋還是忍不住轉了過來。只見媽媽模仿成一個戰士的樣子,假扮成兒子的玩具,一把抱住兒子,並且用搞笑的聲音:小主人,我是鎧甲勇士,不要傷心,我來陪你了!

小男孩竟然破涕爲笑了。

媽媽之前那麼費勁地去跟孩子講道理、去試着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爲什麼沒用?因爲孩子想要鎧甲勇士,媽媽也看見了孩子的那份迫切,但卻用斬斷孩子念想的方式,試圖把孩子從“念想”中帶離,孩子會明顯地感覺到:“媽媽根本就不瞭解我,忽略我,我那麼想要我的玩具。”這種感受會將孩子推向更加無助和憤怒的情緒當中,自然情況只會變得更糟糕了。

那媽媽後面用的這個遊戲又爲什麼有用?因爲它就是對孩子情緒的承認,接納。

有人問,一個小遊戲,就能這麼容易把小孩子騙住嗎?

當然不是。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望梅止渴”。“梅”其實是種情境,在這個獨特情境中,人的身體和情緒會悄悄發生變化,身心上的壓力也能得到舒緩。這個遊戲也是這樣的原理。

孩子會自發去想象,他知道這不是真實的,但是想象會緩衝他們的情緒。更重要的是,這番想象能夠撫慰他的緊張感,並某種程度上滿足他的需要。他們會感受到,自己的情緒和需要,整個都被妥帖地照料了。

於是,最後究竟有沒有要到那個玩具,那個娃娃,那個鎧甲勇士,那個好吃的……其實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孩子發脾氣,這位媽媽一個動作就搞定了! 第2張

擁抱

也有不少時候,用語言、甚至用遊戲都不好使,比如孩子情緒已然大爆發了,並且還是在公共場合。

不少父母,在家裏可能還比較能夠應對孩子,一到公衆場所遇上孩子鬧情緒的話,就覺得發怵。原因在於: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規範,對父母和孩子同時都提出了要求。若孩子鬧脾氣,那父母很容易感覺自己“沒面子”,於是會順應外界“提出”的要求,找急忙慌要去訓斥或者何止孩子。

記得有一次,帶兒子在商場裏玩,因爲沒有給他多買某個玩具,他就開始發脾氣了,並且大有就地撒潑打滾的架勢。

出發前其實已經跟他約好最多隻能買一樣玩具,他也答應了的。所以,我並沒有妥協。然而眼見着身邊的旁邊有行人時不時行注目禮,讓我腦門開始炸汗。

這時,我果斷地用力抱住他。約束自己的小孩,不在公共場所失了起碼的規範,這是我的責任。

那時候他4歲,小胳膊小腿很有力氣,所以我用了十足的力氣緊緊抱住他,確保他的手不會抓到我,確保他的腳不會亂踢。

整個過程中,雖然我很用力,但我依舊確保我是心平氣和的,並且用關心的眼神去看他。這樣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簡單的、充滿怒氣的“控制”和“捆綁”,而是有人在他很失控的時候仍然在“抱”着他。

過了一會兒,我感覺到他開始放棄掙扎。於是我的擁抱也變得柔軟和放鬆一些,讓他感覺到他不是在被“束縛和懲罰”。

等他終於平靜,我纔開始跟他討論他的情緒。

真正起作用的,就是那個擁抱。因爲不能夠在公衆場所撒潑,所以我需要抱住你。也因爲我理解和接納你的情緒,所以我擁抱你的時候,情緒是穩定的,眼神是關切的。

最終孩子清晰感受到:媽媽和我是站在一邊的,媽媽關心着我,我有媽媽在。情緒管理因此也就變得更加容易了。

這就是真正的共情與接納的訣竅所在。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