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和孩子分離會經歷幾個階段

和孩子分離會經歷幾個階段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和孩子分離會經歷幾個階段?愛孩子,下面這6步是必須經過的,人世間有太多的愛以聚合爲目的,唯有親子之愛是爲了分離!這裏的分離是心靈的自立,不是情感的生疏。讓我們善待一次次的分離,呵護孩子的成長!


呱呱墜地的一瞬間,孩子經歷了第一次痛苦的分離,而這樣的蛻變只是一個開始,從此,斷奶、自理、入園、分室而臥等等分離將接踵而至。

審視孩子的成長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一次次的分離讓孩子漸漸長大,作爲孩子的陪伴者,我們在孩子與自己的分離過程中,最應該注意的正是循序漸進。

0~12個月

第1次分離【剪臍帶】

"順產,母親給孩子最爲珍貴的“見面禮”

我國是“剖宮產大國”,歷經這麼多年,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剖宮產的弊端,現在返璞歸真,大力倡導順產,倡導順產的很多理由大多與產婦的健康與恢復、孩子的動作發展有關。

其實,剖宮產對孩子的心理也有極大的影響——熟睡的胎兒被從溫暖的母體剝離的瞬間遭受的驚嚇,一點兒也不亞於熟睡的成人在午夜被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拉起並快速逃離。

這樣的驚嚇,我們成人也要許久才能平復,對於從未遭受過驚嚇的胎兒來說,剖宮產的驚嚇需要母親幾年的呵護來平復。因此,有專家建議,對於幼兒末期的母子分室而臥,剖宮產的孩子要比順產的孩子晚一些時間。

而順產的孩子,在母親痛苦地經受陣痛的時候,孩子就接受到了要出生的信號,在一次次的宮縮擠壓之中,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去緩衝,那頻率由低到高、幅度由小到大的宮縮,與其說是對母親的一種考驗,不如說是對孩子的一種召喚,“寶貝兒,準備好了嗎?我們一起努力!”

在這種循序漸進的召喚下,誕生的瞬間雖然孩子也經歷了從母體剝離而帶來的光線、溫度、溼度等環境的巨大變化,也經受着分離的考驗,但,那樣的驚嚇要比剖宮產“晴天霹靂式”的分離產生的驚嚇小得多。

所以,我們不妨把那場痛苦的戰爭視作一場溫暖的呼喚,以減少寶寶稚嫩心靈在第一次分離之中的創傷。接下來,我們要繼續用母乳餵養在母子之間搭建一座溫暖的橋樑,讓身體上的鏈接以這種肌膚相親的方式繼續存在,這是對那場分離最好的平復與滋養。

和孩子分離會經歷幾個階段

12~18個月

第2次分離【斷奶】

“好的斷奶方式應該是“無聲的”

斷奶是1~2歲孩子要經歷的人生第2次分離,與第1次一樣,絕大多數的寶寶還是被動的。在民間有很多關於斷奶的祕籍——往乳頭上抹辣椒、大蒜,媽媽裝病稱母乳有病菌,媽媽裝疼讓寶寶同情,媽媽爲了斷奶和寶寶分室而臥甚至送回老家……可以斷言,這些方法都是錯誤的,因爲這些方法,都是戛然而止,都是通過讓孩子接受負面的刺激,被動而痛苦地選擇與母乳分離。

對於這樣的分離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處於熱戀之中的一方突然被另一方毫無理由毫無徵兆地拋棄。對於成年人,這樣的傷害需要幾個月甚至更久去平復,對於嬰兒來說,這樣的分離又是何其痛苦?

好的斷奶方式應該是“無聲的”,讓孩子在循序漸進中輕鬆快樂地面對斷奶,這樣的斷奶不是某一天某一刻的戛然而止,而是幾個月時間的過渡。

我們可以每週(或每半月)減少一次哺乳的次數,比如平常一日哺乳5次,斷奶的第一個階段爲每日4次,然後3次,以此類推,逐次減少,同時逐次增加輔食,讓寶寶在多種食物的味道中淡化母乳減少的痛苦。

如果寶寶情緒不好,母親也不應該減少擁抱孩子的時間,恰恰相反,應該用擁抱及語言來鼓勵孩子的斷奶行爲。

18~24個月

第3次分離【自主】

“不”的背後是成長的需求"

2歲左右的孩子習慣說“不”,不讓媽媽抱、不讓媽媽喂、不讓媽媽穿衣服、不願意按時回家……

從心理角度而言,此時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轉折期,他們有強烈的“獨立性需要”,想通過自理、自作主張體驗自己的成長,這是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突出表現,也是孩子第一次主動地要求分離。

媽媽們處理這一時期的問題往往會有兩個誤區:

第一,滿足孩子獨立需要的度把握不好,原則上,我們不應該一味滿足,但也不能過多地限制。過多滿足,容易造成孩子任性,過多限制,會挫傷孩子的自尊。

所以,對於什麼應該滿足什麼不應該滿足,應該有明確而一致的標準,此時,也應該是家庭規則初步建立的時期,讓孩子在規則中自由成長。

第二,在處理與孩子的矛盾時,父母雙方往往採取“紅黑臉”的策略,認爲不能全部孤立孩子,造成孩子的心理挫傷。但是,孩子會從這種不一致中體會到雙重標準,漸漸地學會“看人下菜碟兒”、“告黑狀”等消極的交往策略,這對孩子的發展是不利的。

科學的處理方式應該是“誰教育、誰安撫”,這樣孩子不但可以體會到家庭成員一致的態度,還可以從教育與安撫中體會到,“媽媽批評我並不是媽媽不愛我”,這樣的體驗對於日後的家庭教育十分有利。

2~3歲

第4次分離【入園】

“作好準備,更好地邁向小社會"

從空間上來說,入園是自孩子出生之後經歷的母子之間跨度最大的分離,一般情況而言,孩子要用兩週的時間適應入園生活及分離焦慮。

兩週是一個什麼概念?如果我們成人有兩週的時間生活在焦慮與不安之中,那將是一種怎樣的狀況?

可想而知,入園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很大的分離挑戰。

有位媽媽,孩子過完兩歲生日就突然送入幼兒園,以前從未提過入園的事情,入園初期還是自始至終的全勤,在處理入園問題時只是給孩子強調入園的好處,並對孩子歇斯底里的大哭採取絕不心軟的態度,致使孩子在早晨入園時哭泣了兩個半月之久。她說,“別的孩子很快適應了,我的孩子那麼久才適應”,其實這根本不是適應而是孩子的絕望。

這位媽媽在孩子入園前沒有任何鋪墊、入園後也沒有合理的過渡,顯而易見,這是非常不合理的,這種突兀而決絕的入園,對孩子的內心會造成很大的創傷。

因此,媽媽們要作好孩子入園的準備工作。這種準備是全方位的,可以提前半年開始。

入園前,您需要作好的準備

● 和孩子談幼兒園裏會做什麼,怎麼休息,怎麼吃飯。

● 告訴孩子遇到問題向誰求助。

● 帶孩子上那所幼兒園的親子班。

● 幫孩子尋找一起入園的鄰居小夥伴。

●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3~5歲

第5次分離【親情的等邊三角形】

“在養育中,父親是不可忽視的角色”

3歲之前,幾乎每個孩子最親密的人就是媽媽,隨着孩子情緒情感的發展,社會交往範圍的擴大,父愛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稍稍淡化母子(母女)依戀,構建親情的等邊三角形成爲一種重要的分離,這一分離的主動權更多在父母那裏,孩子是被動的,但是,我們應該讓孩子在這一被動之中獲得成長。

“親情的等邊三角形”,顧名思義,就是母子(女)、父子(女)、夫妻之間的關係是對等的,換句話說,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與爸爸、媽媽是平等的。

我們常常見到的一家三口的錯誤關係恰恰是過高與過低的結合,在滿足孩子吃喝玩樂等低層次的需要時,往往竭盡全力,但對於孩子的自理、自立等比較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卻往往舉步維艱,這對孩子的發展十分不利。

父愛的逐漸增多,會讓孩子重新審視這一影響越來越多的角色。對於女兒來說,她可以從爸爸那裏學習與異性交往的行爲方式、欣賞異性的美;對於兒子來說,可以從爸爸那裏學習同性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逐步成長爲真正的男子漢。

在這個階段,我們逐步淡化前期爲了滋養孩子心靈而建立的親密的母子(女)依戀,讓家庭的關係以三角形的方式更加穩固,對於孩子的社會化成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5~7歲

第6次分離【分室而眠】

“給孩子一片自己的小天地”

分室而臥被視作孩子自主自立的標誌,很多書籍也列舉出了不同版本的年齡,致使家長參照起來有些茫然,一般對於“分室而臥”,建議大家可以在6歲進行。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觀點有三方面的原因:

● 6歲之後的孩子才基本具備分室而臥的能力。基本可以自己如廁不尿牀、不用哄睡、不怕黑、不會墜牀等。

● 如果過早,會與其他的“分離”撞在一起,比如母子(女)分離、入園焦慮等,這會讓問題複雜化,對孩子的心理髮展不利。

● 隨着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到了這個年齡,孩子會有分室而臥的需要,因此,引導起來比過早的分室而臥要簡單得多。

與入園一樣,分室而臥也需要前期的鋪墊與後期的過渡。

“利用現有的榜樣”

由於5歲的孩子已有很強的溝通能力,我們可以通過讀圖畫故事等方式,給孩子一些現有的“圖譜”進行生活參照,比如媽媽可以通過《阿毛好習慣》和寶寶說,“阿毛好乖,都能自己睡了!”“你羨慕阿毛嗎?他已經有自己的臥室了!”

將分牀而臥作爲獎勵

在心理鋪墊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進行適當的激勵,比如寶寶不愛做什麼時,我們可以將分室而臥作爲獎勵給孩子提出,一般在孩子的概念裏,被獎勵的都是“好事兒”,因此會激起他的興趣,比如我們可以說:“當你能用積木搭建一座大橋的時候,媽媽就讓你自己睡!”

佈置溫馨的小房間

爲孩子準備一個適合孩子特點的臥室,環境既安全又舒適,進行間歇性的分室而臥,從開始的一月一次半月一次向一週一次逐步過渡,最後實現真正意義的分室而臥。

當然,在這期間,媽媽也可以從全程陪伴到哄睡後告別再到獨自入睡逐漸過渡。也就是說,陪伴孩子分離的循序漸進應該是多角度多層次的。

編後語

在孩子接下來的人生中,面臨的親子之間的分離還有很多,比如住宿讀書、結婚等等,作爲父母,我們應當心甘情願地一次次退出孩子的人生舞臺,甘當孩子生活之中的配角甚至觀衆,讓親情越來越濃烈的同時,彼此之間的心靈越來越獨立,這對於母親而言,也是一次次的考驗,但是,我們要勇於用自己的鋪墊、引導與鼓勵,讓孩子自己去當大樹、當大山,去演繹自己真實的人生。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