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故事繪本 > 【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簡介

【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簡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昭君出塞的故事簡介

西漢中葉,雄踞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陷入了連年內亂之中,與此同時,漢朝內部圍繞着皇權的鬥爭,在胡漢關係上,也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時間天下動盪,危機四伏。 邊患平定,爲確保胡漢長治久安,呼韓邪決議與漢朝和親。呼韓邪入漢,與昭君一見鍾情,昭君出塞後,漢匈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

【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簡介

昭君出塞的故事背景

昭君是公元前33年(元帝竟寧元年)出塞的。那時,漢與匈奴兩族之間的關係已和漢初不同。從公元前206年漢高帝劉邦立國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間,漢匈之間的關係時弛時張。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是和親,因爲那時國力微弱,和親爲的是以忍讓換取邊境的暫時安寧。武帝即位以後,由於國力充實,遂由和親政策改變爲戰爭政策,以防禦性戰爭作爲解除匈奴貴族入侵和威脅的手段。經過幾次決定性的戰役,匈奴接連大敗,到武帝末年,“匈奴孕重墮殰,疲極,苦之,自單于以下常有和親計”。後來再經過公元前71年漢與烏孫(遊牧於今伊犁河上游的一個部族)的聯合出擊,匈奴再次慘敗,屬部也乘機起來向它進攻,於是“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從此,匈奴再也無力和漢朝對抗,時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後,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先有五單于爭立,繼有郅支單于(郅音至)與呼韓邪單于的對抗。呼韓邪在和郅支的鬥爭中失敗,被迫由單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漢朝和郅支的兩面夾攻,故爭取主動,與漢聯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並親自入漢覲漢帝;隨後留有居今黃河河套北面賽下,由漢朝派兵護衛他。這便扭轉了自漢初以來約一百五十年(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即位--51年)漢匈兩族間的敵對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關係。這是匈奴關係的根本轉變,時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時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見呼韓邪投漢,深怕遭到呼韓邪與漢朝的聯合進攻,所以也遣使入漢奉獻(公元前51年及50年)並送侍子,以示友好。後見漢朝出兵谷支助呼韓邪,自度無力統一匈奴,乃向西(今伊梨河流域一帶)發展,與漢決裂,索還侍子,並殺死漢使者谷吉。旋爲漢之使護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及副校尉陳湯所殺(公元36年)。於是匈奴與漢的敵對勢力終被消滅,時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郅支既誅,呼韓邪單于且喜且懼”。喜者,以郅支已誅,政敵消除,無復後患;懼者,以郅支作爲一個牽制漢朝的力量既不存在,自己原先在漢與郅支之間的舉足輕重的地位已不能再有,而漢力威強,已身孤弱,今後或不免因得罪而滅亡如郅支。這種局勢促使他只有進一步倒向漢朝才能確保安全。因此他上書言:“常願謁見天子,……今郅支已伏誅,願入朝見”。公元前33年(元帝竟寧元年)春正月,呼韓邪再入朝漢(這是他第三次入漢;第二次在公元前49年)。漢朝待他“禮賜如初”。在朝見期間,他自言“化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遂以宮女王嬙(字昭君)配他爲妻。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昭君出塞了。

【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簡介 第2張

昭君出塞的故事之自薦

剛用過午飯,一個消息忽然像插了翅膀一樣的在宮裏流轉開來,說什麼皇上要在宮女中選出一人封爲公主去做匈奴的王妃。這個驚人的消息一下令沉寂的宮庭裏熱鬧非凡,小宮女們三五成羣的聚集在一塊兒,議論紛紛,但議論的人雖多,卻沒有人願意去報名,因爲大家都知道匈奴遠在賽外,那裏雖比宮庭自由些,卻背井離鄉而且是苦寒之地。可是有一個宮女卻默不作聲的悄悄離開了衆人,她找到了當值的大太監說自己願意應召。當值的太監王公公大吃一驚,驚訝的盯着眼前的宮女。這個宮女正是豔壓後宮的王嬙,只可惜當年因了毛延壽的屈筆而錯失聖顏。“你?你竟然願意?匈奴可是個苦寒之地,根本沒人願意去啊。昭君,你呆在後宮,也許還有機會面見聖上,可是如此一去可就永遠沒有機會了。”王公公愛憐的看着眼前的昭君,勸告着。王嬙一昂頭:“王公公,我意已決,與其呆在後宮寂寥終身,倒不如遠嫁匈奴,也爲國家安定出一份力,想我雖爲女流,卻也飽讀詩書,也知道爲國分憂。”王公公看着昭君堅定的態度,不由敬佩的點點頭,這幾年來昭君也幫了他不少忙,他也深深喜愛這個聰慧美麗的小宮女,可惜自己不敢得罪深得皇后寵愛的毛延壽,否則早就想要幫助昭君得見聖顏了。他沉思了一下,覺得昭君說得也有道理,眼下自己是沒有機會幫助昭君了,從他對昭君的觀察來看,這個小小宮女做事非常有主見,也許出嫁匈奴,真的會有自己的一番天地,要是那樣,還真是比窩在這寂寥後宮永無天日要好得多。王公公想罷,不由笑着說:“好,就是你了。”

【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簡介 第3張

昭君出塞的故事之樹德

出了長安,一路西行,沒多久已經到了塞外。昭君掀起車簾往外看去,但見由於多年的征戰,這裏的土地已經是貧瘠不堪,遠遠的一些飢餓的人扶老攜幼的蹣跚前行。在這些饑民當中,昭君一行的招搖非常醒目,許多人駐足觀看,一些衣衫襤褸的人不由吃驚的對着這支隊伍指指點點。忽然昭君看見一個老者匍匐在地,身軀不停的抖動着。她急忙呼叫車旁的侍衛:“去,看看那邊的那位老人怎麼回事?回來報我。”侍衛聽了急忙打馬而去,不一會兒就回來報告昭君說:“公主,是一名饑民,因飢寒交迫而餓昏在地。”昭君擺擺手,示意停下車駕,讓宮女過來攙扶自己下車。下了車昭君才發覺車外竟然是寒風刺骨,她裹緊身上的大氅,疾步向倒地的老者走去。宮女和侍衛一看都吃了一驚,急忙尾隨其後,不知她要幹什麼。

昭君走到老者身旁,俯下身子抱起老者讓老者靠在自己的膝上。這一舉動可把宮女和侍衛們嚇了一條,要知道老者身上骯髒,而昭君現在可是公主身份,也是未來的匈奴王后。領頭的侍衛剛想說話,昭君卻命令他說:“趕緊去拿些熱水和乾糧來,老人需要趕緊進食。”她的目光威嚴的掃過侍衛和宮女們的臉,衆人看她目光堅定也不敢說什麼,幾個宮女和侍衛趕緊飛跑回去拿來了熱水和乾糧。昭君讓一個宮女給自己打幫手,一口口的喂老人喝水吃飯。好半天,老人的臉上氣色紅潤起來,漸漸恢復了元氣,他睜開緊閉的雙眼,呆愣愣的看着眼前明眸皓齒恍若天人的昭君,結結巴巴的說不出話來。

昭君微笑着看着他:“老人家,你醒了?”

“難道,難道,你是觀世音菩薩再世,救了我?”老人翻身就跪在地上。

一個洪亮的聲音在衆人身後響起:“哈哈,老人家,她不是觀世音再世。她就是我從大漢帶回來的公主,也是我們草原上的王后。這樣的王后你們可滿意?”衆人回頭一看,說話的人正是呼韓邪單于。老人一見呼韓邪單于的話,眼淚譁就落下來了:“啊?難道救我的竟然是大漢的公主?我竟有這樣的福分?我們草原有如此的王后,也是興旺可待了。”旁邊已經圍觀了很多的百姓,現在一聽這救人的竟然是大漢的公主,草原上的新王后,都興奮的高呼起來。呼韓邪攙扶着昭君重新上了車駕,昭君命令衛隊將隨身的一些乾糧拿出來救濟沿途的難民。沒幾天時間,大漢新來的王后平易近人,善待下情的事情就在整個草原上傳開了。王昭君的車駕一行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大的歡迎。

【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簡介 第4張
昭君出塞的故事之和諧草原

呼韓邪沒想到自己這回到長安,不但抱得美人歸,而且還爲他統一草原的插上了強勁的翅膀。王昭君善於運用策略,幫助他收攏了不少以前對他有異心的人,另外再加上她善待草原百姓,經常出去體察下情,也爲呼韓邪贏得了不少的聲譽。王昭君把帶來的工匠們分配下去,讓他們到牧民中間去,將自己的手藝教給他們,很快一些掌握了手藝的牧民就也能去教其他的人了。這些先進的生產力使呼韓邪的勢力日漸強大起來,附近的部落紛紛來投。

而這時呼韓邪卻由於年邁去世了,按照草原上的規矩,王昭君是要嫁給呼韓邪的大兒子雕陶莫皋的,可是這在漢朝的禮制上卻是被視作亂倫的,這讓昭君十分的難於定奪,她讀了這麼多年的書,根本就沒有過要背叛禮節的念頭,而現在卻……這一時之間給了昭君極大的困擾,她該怎麼辦?一個宮女走過來,她是王昭君最親信的小翠,也是第一個甘願跟隨王昭君來到匈奴的。

小翠輕輕的對昭君說:“姐姐(自從兩人來到了匈奴私下裏一直以姐妹相稱),聽說當年愛慕姐姐的王懷現在就在此地不遠,我們乾脆投奔了他,也不必因爲他們匈奴的這些破規矩而如此委屈姐姐了。”

“你是說王懷?他來了這裏?”

“是啊,姐姐。他是奉命來這裏邊塞保護大漢的疆土的。前兩天還託人帶了口信來,想要跟姐姐見一面,只是姐姐正忙,我一直沒顧上告訴姐姐。我看,我們在這裏飽受委屈,還不如讓王懷幫助逃離匈奴。一出匈奴,海闊天空,我們姐妹就自由了。”

“不行!我是不會離開的。小翠,記得我當年來的時候和你說過的話嗎?既然我們選擇了來匈奴,就要爲把自己當作匈奴人開看待,並且爲我們漢人和匈奴之間搭起和平的橋樑,現在局勢剛剛穩定,我們一旦離開,我朝和匈奴勢必水火。你也看見了,我們來的時候百姓們由於戰火民不生,現在我又怎麼忍心把這些剛剛安定生活下來的百姓們重新推入戰火之中?”昭君沉思着,一字一句的回答着小翠的話,她的眉頭緊皺着,看得出是在做着某些痛苦的抉擇。這種表情小翠太熟悉了,每當昭君要下某些決定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眉頭緊皺表情嚴肅,小翠不由閉上了嘴巴,只是默默看着面前這位堅定的王后。許久,昭君忽然猛地站起身來,取下掛在帳篷上的琵琶,一首曲子流淌而出,先是哀怨的催人淚下,很快曲聲又轉激昂似濤聲滾滾,最後只聽錚錚兩聲,琵琶上的弦竟應聲而斷!小翠驚得大叫起來:

“姐姐,你這是?”昭君柳眉一豎,啪的將斷絃的琵琶擲在地上:“小翠,告訴雕陶,我決定依從草原之制嫁給他!”說着兩行珠淚順着雙頰呼啦啦滾落。小翠疾步上前拾起琵琶,低着頭也是兩眼含淚:“姐姐,我知道了。”要知道這把琵琶是大漢的天子所賜,當年漢帝在昭君出嫁之前見到了昭君,當真是大驚失色,要知道後宮粉黛佳麗三千,可是能比昭君之美貌的竟無一人!漢帝雖是百般憐愛昭君,可是天子令已出,無奈之下也只好放昭君西行。臨行之時,御賜這把琵琶給昭君,希望昭君能常念漢朝。如今昭君竟將琵琶弦彈斷,可見昭君確是下了非凡的決心。

雕陶一聽小翠來報,那是心花怒放。他早已對這位美麗非凡又聰慧過人的後母暗戀已久,如此竟能相擁入懷作夫妻之份,可真是天遂人願。

草原上盛大的婚禮舉行了三天三夜,竟然比昭君初嫁呼韓邪的時候還要熱鬧幾分!整個草原都沸騰了,人們都沒想到,美麗的大漢公主竟然能摒棄漢族的習俗而依從草原之制,這讓整個草原都爲之震撼!一些歌頌昭君的歌曲在草原上很快傳開了,一下子整個草原視昭君爲和平的太陽。這個局面也是王昭君沒有想到的。一個安定和諧的草原局面形成了。自此匈奴和漢朝和諧相處了幾十年。

【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簡介 第5張

昭君出塞的故事之昭君出塞的詩句

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餘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蹟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現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漢、翦伯贊、費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來,生長在巴山楚水地區的一個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歷代文人的心靈共鳴,把中國文壇攪得風雷激盪。這正是因爲南方巴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匯的光環,投射在昭君這個創作本體上,反映出了奪目光彩。

王昭君杜甫《詠懷古蹟》之三:“羣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悲憫之情,溢於言表。千古遺恨,蕭瑟淒涼。

李白《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今日漢宮人,明朝胡地妾。”又:“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燕支長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拂淨馬鞍,流淚而去。出了玉門關,就再也沒有回頭的日子了。

白居易《昭君詞》:“漢使卻回憑寄語,黃金何日贖蛾眉?君王若問妾顏色,莫道不如宮裏時!”可憐的昭君,還在盼着回來。甚至天真地希望使者回報朝廷,現在的我,仍是當年模樣。

吳雯《明妃》:“不把黃金買畫工,進身羞與自媒同。始知絕代佳人意,即有千秋國士風。環佩幾曾歸夜月,琵琶惟許託賓鴻。天心特爲留青冢,青草年年似漢宮。”這是我最欣賞的一首紀念王昭君的詩。吳雯雖然是清初人,但他卻把昭君的不幸遭遇刻畫得淋漓盡致。甚至直至今日,仍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那些“不把黃金買畫工”的志士,會不會仍有被冷落的悲情和憂憤?

王夫之《明妃曲》:“金殿葳蕤鎖漢宮,單于談笑借東風。黃沙已作無歸路,猶願君王斬畫工。”由於漢元帝怒斬了畫工毛延壽,所以王昭君仍抱天真的幻想。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着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王安石的觀點更爲新穎,人生失意的事多着呢,何必枉殺毛延壽?

【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簡介 第6張

昭君出塞的故事點評

其實,王昭君的美德都和她早年受的教育有關。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請先生教導王昭君琴棋書畫以及爲人處事的道理,否則,她也不會成爲以後那個琴藝精湛,品行高潔的女子。  王昭君這種捨己爲國,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也要像王昭君那樣,做一個心靈與外在同樣美的人。“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的光輝一頁,讓我們牢記它,記住這個爲國出使西域的堅強女子!

【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出塞的故事簡介 第7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