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打破慣性思維是好事嗎

孩子打破慣性思維是好事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打破慣性,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喚醒探索與好奇的渴望,自然能養成自我覺察的習慣,儲備足以面對未來又能帶着走的身體能力。

孩子打破慣性思維是好事嗎

一個人的創造,思考及想像力,需要由體制內外的教育,完整獲得。生活在學習節奏刻不容緩的氛圍,成長中的孩子對於未來的方向,常有許多困惑與挫折,這樣做是對的嗎?會不會失敗?該如何選擇?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是誰?究竟想要的是什麼?活出自己,認識自己,就成爲最根本也最必要的基礎。

動身體,擺脫成見,跨步往前

動身體的重要性,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至少有60分鐘以上,適當的中強度身體活動,不僅提高專注力與記憶能力,同時能刺激大腦海馬迴裏的幹細胞,發展出新的神經細胞,建立新的學習模式。喜歡動身體,有運動習慣的12~18歲青少年,學習動機強且對生活的態度比較正向。其感知力,探索力,社羣力,跨域力及創造力等的表現行爲上,相較沒有運動,或者單一運動類型的分數更爲突出。

打破慣性,讓生理影響心理

試試幾個小技巧,不只是孩子,成人也很需要。首先從改變姿勢開始,沮喪的人容易彎腰駝背,顯得沒有自信,讓自己擡頭挺胸且擺動雙手的自在走路,就能讓活力加倍。有些人緊張時會全身冒冷汗,身體容易搖擺亂動,若可以有意識的控制,雙腳貼緊地面,肩膀與腰間沉穩有力,練習以穩定身體核心的姿勢站立,心情會不由得變好,展現滿滿元氣。呼吸也是重要關鍵之一。緩慢的深呼吸能讓急促的心跳和緩下來,在一吸一吐間,身體也會逐漸解除緊張狀態。身體蜷縮的人,呼吸短淺,脖子和肩膀僵硬,連血液循環也不好,全身也更加容易被壓力所影響。

孩子打破慣性思維是好事嗎 第2張

另外,表情也會透露內在心境。經常在臺上演說的演講者,看起來總是自信滿滿,其實是經過上百次與上千次的反覆練習,才能落落大方,侃侃而談。許多醫學研究也證實,笑容對於身心健康大有幫助,臉上掛滿笑容,心情自然會變好。在家對着鏡子是很好的練習,通過表情改變心情,發自內心的笑容最令人感覺自信,即使艱難事件迎向而來,也能各個擊破,輕鬆瓦解。

和自己許下承諾,做一個有感覺的人

和越多孩子相處接觸,越有機會了解,真正擁有自由選擇能力的孩子並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對身體的認識與自我覺察不夠,因此一旦面臨壓力或選擇時,容易無所適從。

身體覺察是多元智能開發,品格習慣養成,羣我人際的互動,身體教育的實踐,以及美感教育最重要的根本,重要性不言可喻。

如果能夠從動身體,打開感知的能力,通過肢體的延伸,探索身體的極限與各種可能,在鬆馳之間,感受壓力的收與放,孩子會開始學着思考:“原來這就是壓力,原來我可以面對它,也可以找到它從何而來!”,從認識自己的身體出發,正視眼前的挑戰,從自我覺察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打破慣性思維是好事嗎 第3張

無論是身體認同或是身體覺察,都要從認識身體開始。通過探索的過程,孩子能找到自己身體的重心,感受呼吸,爲身體與生活,找到適合的節奏與平衡。

動身體,做自己,具備身體認同能力的孩子,對生命將永遠熱情,對世界的好奇會永無止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