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0-6歲這些心理需求沒被滿足,孩子將耗盡一生去尋找

0-6歲這些心理需求沒被滿足,孩子將耗盡一生去尋找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媽媽非常注重孩子的身體成長,寶寶成長所需要的營養素夠不夠,有沒有缺鈣、缺鐵、缺鋅等情況都特別在意。其實寶寶的成長除了需要身體營養,更需要心靈營養,尤其在0-6歲這個階段。

0-6歲這些心理需求沒被滿足,孩子將耗盡一生去尋找

很多媽媽非常注重孩子的身體成長,寶寶成長所需要的營養素夠不夠,有沒有缺鈣、缺鐵、缺鋅等情況都特別在意。

其實寶寶的成長除了需要身體營養,更需要心靈營養,尤其在0-6歲這個階段。

如果這個階段孩子需要的心靈營養沒有及時滿足,孩子將會用一生的時間去尋找,直到這份內在的失落被填滿爲止。

小嬰兒出生48小時內,他需要的人生第一個營養是:媽媽滿懷着愛的擁抱!

出生之前,孩子生活在一個安全、溫暖、柔軟的地方。在那裏的生活無憂無慮,餓了就有得吃,累了就馬上睡,一個姿勢僵硬了就動動手腳,一切都是美好的。

有一天,世界突然起了波瀾,孩子被推擠到一個狹窄通道的入口,一股無名的力量推動着他涌進那裏,腦袋、身體統統被擠壓着,孩子只能在狹窄的通道中一點一點挪移,不知道過了多久,就在幾乎不能呼吸地一瞬,他被硬生生地拉扯出來,來到一個冰冷的世界。

曾經被緊緊包裹的溫暖和安全感沒有了,曾經提供他營養的臍帶被硬生生的剪斷,他一個人無助地躺在陌生的環境、冰冷的空氣中,這讓孩子感到驚恐和害怕。

就在孩子感到無助的時候,他聞到了熟悉的味道,被一個溫暖的懷抱緊緊包裹住,他聽到了熟悉的聲音和心跳,這讓孩子內心獲得極大的滿足感,這就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心理營養:媽媽滿懷着愛的擁抱。

所以孩子出生後48小時內,即使媽媽已經非常非常疲憊了,也要打起精神,多抱抱寶寶哦!

0-3個月,他需要的心理營養是:及時、無條件地滿足與接納!

1歲以內的嬰兒需要媽媽全心全意的愛和關注。尤其是三個月以前,小嬰兒要完全依賴於媽媽的照料才能存活。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沒有自我,沒有“我”和“你”的概念,更沒有“我”與“你”的區分,只有各種感覺、慾望和需求,他認爲媽媽和他是一體的。

他餓了,會感到恐懼,用哭聲來表達內心的需要。這個時候,媽媽及時的把他抱起來,給他喝奶,小嬰兒感覺到媽媽懷抱的溫暖,喝到溫潤的乳汁,他的胃飽了,不餓了,心也滿滿的了,恐懼消失了,他的慾望得到滿足。他會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美麗,閃耀着光芒,媽媽的乳房和懷抱是滿足他的一切,他會感覺自己彷彿置身於天堂。

這個階段,媽媽只要在孩子哭的時候來到他身邊,給他擁抱,他就能獲得愉悅的體驗。他會感覺到自己對周圍的影響力,他會知道自己是有力量的,想要什麼就能夠得到滿足。

這個時候的孩子覺得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他”是媽媽,媽媽也是“他”,他感覺不到媽媽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有她自己的需求、意志和與其他人的聯結。所以媽媽的愛和關注是對孩子最大的肯定。

如果媽媽能夠及時的滿足嬰兒的任何需要,幫嬰兒達成他的願望,孩子就能得到足夠好的養育。他會具備基本的安全感和寬容心。

如果這個階段媽媽大多數情況下沒有及時的滿足孩子的需要,忽略他,拒絕他的親近,阻撓嬰兒的願望實現。尤其他餓了、哭的時候媽媽置之不理,或是很長時間才反應,小嬰兒就會體驗到滅絕的恐懼,弱小無助的他是沒有預期和延遲滿足的能力的,他會感覺自己處在一個四面楚歌的環境中,處處是危險。他感覺到自己四分五裂,要散架了。他的世界變成了地獄。於是美妙的乳房變成了惡毒的乳房,嬰兒想要去攻擊她、毀滅她。嬰兒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他不知道別人也有自己的世界,他的世界就是整個世界,整個世界也就是他的世界,於是整個世界也變成了地獄。這就是著名精神分析大師克萊恩所描述的偏執分裂狀態。

所以在孩子出生的前3個月,媽媽對他的態度非常重要。這個階段媽媽要及時、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要,孩子哭了就抱起來,孩子餓了就讓他吃,當孩子安靜的時候,陪着她,逗她玩,與她對視,孩子就能獲得基本的安全感。

反之,如果媽媽沒有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沒有讓孩子獲得安全感,孩子內心就會停留在這個階段,他的性格會特別偏執,他的世界非黑即白。我們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在你剛剛認識他的時候,他對你特別好,他們只看到你的優點,還會把你本不具有的一些優點加在你身上,將你形容爲天下少有地上無雙,如白玉般無瑕。然而,一旦發現你的一個缺點,他就會對你全盤否定,激烈地攻擊你,彷彿你這個人立即便成了一無是處的傢伙。

這種非黑即白的絕對是非分明的狀態,就是最幼稚的狀態,是嬰兒在3個月之前所必然處於的狀態。幼小的他無法處理媽媽既好又壞的事實,於是他使用了分裂的心理機制,將他心裏的媽媽分成兩個部分:絕對的“好媽媽”和絕對的“壞媽媽”。相應地,他也將自己分成兩部分:絕對的“好我”和絕對的“壞我”。

這樣的人還有一個典型特點,就是他們特別期望得到別人的重視和肯定,他們將花費一生的時間,去證明自己是別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尤其當他們戀愛時,他們會天天纏着愛人,不斷追問:我在你生命中排第幾,我是不是你生命裏最重要的人,如果我沒有現在這麼好了,你還會像以前一樣愛我嗎?直到對方被纏得受不了,把他拋棄爲止。

3個月到1歲,媽媽穩定的愛幫助孩子構建心靈安全的港灣

隨着孩子一天天的長大,孩子的自我也能逐漸組合。他逐漸認識到,給他帶來美妙感覺的乳房與他所仇恨的乳房是同一個乳房,是媽媽這個人給他提供了乳房和溫暖的懷抱。媽媽會在,也會有不在的時候,但媽媽還是那個媽媽,媽媽是愛自己的。這時候嬰兒的整合感出現,他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無力和依賴,出現抑鬱,併爲自己曾經攻擊過愛自己、給予自己的母親感到內疚,並希望能夠做一些修復。這就是克萊恩所說的抑鬱位點。

經歷這個階段後的孩子越來越明白,媽媽的身上同時具有好與壞的部分,而他自己也是既好又壞。這個發現會令他感到一些悲傷,但在這種悲傷中他有了一個巨大的進步——原來的強烈的要麼愛要麼恨的單一情感被更豐富更細膩的感所替代,並因而具備了整合能力,能接受自己既好又壞的事實,也能接受媽媽既好又壞的事實。這份整合一般會在1歲左右完成。

這個階段,孩子還沒有受到很多思維概念的束縛,她們的感受很靈敏,直覺很強。如果媽媽常常滿懷溫柔與喜悅地看着孩子,與他四目交投,逗他開心,學他的聲音喃喃地和他說話,孩子的心靈和全身感受到的被愛包圍、被喜歡、被接納;他也會衝着媽媽笑,帶給媽媽喜悅,兩人共享這美麗的片刻。這樣美妙的感覺,會深深地沉澱在孩子的無意識中,給她的心打上美麗溫厚的底色,成爲孩子心靈的安全港灣。

1-3歲,接納孩子的叛逆就是培養孩子的自信

慢慢地,孩子會逐漸認識自己和媽媽是兩個不同的個體,他開始發現有一個“我”與媽媽完全不一樣,爲了這個“我”,孩子什麼事都想嘗試一下,他們不再順從媽媽的意志,每天要說無數次“不要”,然後堅定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嘗試。

遺憾的是,小小的他們能力實在太差,連簡單的“搭高高”的遊戲他們都很吃力,很多事情都無法如他們所願,當孩子感到挫折時,他就會用耍性子、發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這時孩子就進入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

孩子在這個階段會讓家長非常頭疼,此時,對待孩子的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果家長在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的按照孩子希望的方式去幫助他,讓他盡情的探索,孩子就會從不斷的嘗試中累積經驗,塑造出積極的自我意識,並逐漸發展出孩子的自信心。這樣的孩子能夠很好地把握社會性的相互作用,有領導能力,社會適應性更強。

如果媽媽因爲抑鬱情緒討厭孩子,或者不恰當的寵愛孩子,孩子就可能缺乏愛心和情感調節能力。

因爲孩子逐漸分化出自我,所以這個階段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完成分離。分離不用刻意去培養,剛開始,孩子玩的時候,媽媽可以坐在旁邊,讓孩子盡情玩。孩子到媽媽身邊,要媽媽抱的時候,媽媽就抱起來。孩子要再離開去玩,媽媽就放手讓他玩。慢慢地,孩子在客廳玩,媽媽可以在另一個房間,只要孩子一叫,媽媽就馬上出現,這個過程會讓孩子知道即使他看不見媽媽,媽媽也存在。媽媽如果要出門,就鄭重地與孩子告別,告訴他媽媽什麼時候會回來。這樣順其自然地過程會幫助孩子完成分離。

3-4歲,在愛中幫助孩子建立規則

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一顆四處亂彈的皮球,尤其他還擔任着“形成自我意識”的之高任務,孩子耍賴的行爲越來越多,自我主張也更加強烈,他們越來越難管教。孩子會逐漸喜歡與同齡的小夥伴交往,闖禍的機率也大幅提高。

這個時候,孩子特別需要爸爸媽媽“用心靈呵護,用頭腦撫養”。父母要用行動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愛他,同時開始對孩子的行爲制定相應的規定,當孩子耍賴的時候,能滿足的就滿足他,不能滿足的絕對不能答應,讓孩子知道規則和底線。

其實孩子是歡迎這種規則的,他們會認爲父母制定下與自己有關的規則,並能貫徹執行,這是出於對自己的關心。所以父母要明確的給孩子制定規則並且一以貫之的執行。

4-6歲,肯定和讚美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人

4-6歲的孩子最需要肯定和讚美,孩子人生70%的基礎已經打造完成,他們的性格基本已經定型。父母的認同和肯定會讓孩子內心得到極大的肯定,他會知道自己是有價值的人,尤其是來自爸爸的肯定。

如果家裏是男孩,這個階段一定要讓孩子與爸爸多接觸,爸爸要在陪伴中多肯定孩子,讓他知道:孩子我很愛你,很開心你來到這個世界,成爲我的孩子。

這個階段,媽媽雖然身體上卸下了重擔,但內心卻更緊張,因爲孩子馬上就要升小學了,如何做好幼小銜接,讓孩子更好的適應小學生活,成爲家長的重中之重。

大多數的父母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會讓孩子進行很多知識方面的學習。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並不是多認幾個字,多會幾句英文,而是培養社會生活中必需的情緒調節能力、衝動控制力,共情能力、道德意識、社會性及好奇心等,這些能力不是孩子坐下來就能學會的,而是要與父母、同齡人互動,在各種遊戲、各種環境中不斷體驗並獲取。所以,這個階段讓孩子與小夥伴一起走出家門,去大自然中感受廣闊的世界。這些珍貴的瞬間組成的童年,將爲孩子埋下一生幸福的種子。

這些就是孩子成長不同階段最需要的心理營養,這些營養的獲得會幫助孩子逐漸獨立,獲得人生中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孩子每個階段沒有獲得這些營養,孩子就會用一生的時間去找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