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這個事件和所有家長都有關:校園霸凌,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爲下一個!

這個事件和所有家長都有關:校園霸凌,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爲下一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篇名叫《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刷屏了。文首有一段話:十年前的今天,我拼着命生下兒子;十年後的現在,兒子拼着命來到我身邊。每對母子都是這樣拼着命才能相見,可是我卻沒有保護好他。”

當我看到這段話時,隔着電腦屏幕都能感受到一位母親的絕望和痛苦。

事件的發生

她是北京名校中關村某小學一個男孩的媽媽,她的孩子在課間操的時候去衛生間小便,經常找她兒子麻煩的兩個同學尾隨而至,兩人先是在廁所外說了一些侮辱男孩的話,而後,由一個孩子堵住門,另一個孩子則從隔間扔下裝着屎尿和衛生紙的垃圾筐,砸在男孩的頭上。

男孩害怕被別人聞到自己身上的臭味,只好在北京冬季氣溫零下的情況下,用冷水一遍又一遍洗自己的頭髮和身體,最後再用紅領巾擦乾。

男孩回家哭着告訴媽媽這件事時,身體忍不住颼颼發抖。

這件事發生後,男孩出現了失眠、易怒、恐懼上學等症狀,經醫生診斷爲急性應激反應。

憤怒的男孩媽媽向學校提出了四項要求:

1、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

2、保護我兒子不受二度傷害;

3、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

4、對方承擔相應的治療費用。

讓人震驚的是學校一項都不願意執行。

根據網貼描述,班主任打電話約家長去學校面談,四個老師,其中有班主任、學校書記、德育副校長、某老師,男書記上來就是劈頭蓋臉一頓發難,大聲呵斥,認爲男孩家長小題大做。可憐家長拿着本子和筆本想記錄學校的處理意見,這下變成好似犯人一般,毫無尊嚴,更是一個要點也記不下來,因爲所有的要點都指向:她是一個過分的家長,孩子在學校受傷就該學校管,家長不可以有意見;要求對方家長道歉是不對的;到最後甚至攻擊到她是一個不夠格的媽媽。


這個事件和所有家長都有關:校園霸凌,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爲下一個!


人氣憤的還有對方家長的態度,一個霸凌者的家長理直氣壯的說:我的孩子就是皮了點。另一個霸凌者的家長說:不就是開玩笑開過頭了嘛,我都說了對不起了,還要怎麼樣?!

更讓人覺得離譜的是班主任事後的做法。在網貼裏男孩家長說:讓我們憤怒的點是班主任未徵求孩子同意的情況下,讓我的孩子與霸凌的孩子互動,非要讓他們在一起玩,並且拍下看似‘和諧’的照片發在班級羣裏。在孩子已經產生了應激反應的情況下,班主任的做法雪上加霜地加重了他的創傷,就爲了‘看上去沒事了’不惜以孩子的心理健康爲代價,這是我們不能忍受的!當天孩子放學回家邊哭着提出不想再上學了。

比霸凌本身更讓人心寒的是成人的態度

整個事件,最讓人震驚的是學校和對方家長的態度。

如果說霸凌給男孩帶來了傷害,那麼,成人輕蔑而冷漠的態度就像是在他心中的傷口上再狠狠割上一刀。就在這周,這個孩子被診斷爲中度焦慮症、重度抑鬱症,醫生直接建議孩子不要去上學了。

按照網貼的說法,讓人心寒的是,對於學校來說,發生這種事後,第一反應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出於聲譽和自保的考慮,選擇姑息甚至是無視的態度。

據心理學家賈娜·朱沃寧(Jaana Juvonen)估計,在校園發生的霸凌事件中,只有1/10會得到老師的出面干預,其餘大部分都當作學生之間開玩笑,或是以培養學生自行解決人際矛盾的理由無視。甚至有學校在事件暴露後出於聲譽和政績考慮,對於打人者採取姑息態度。

央視新聞一項針對校園暴力的調查顯示,對於打人行爲,學校和老師採取“批評一下就沒事了”,“事情鬧大了才管”,“從來不管”,“只是通知家長”四項措施合計佔比55.36%。

而對於霸凌者的家長來說,因爲害怕承擔責任,也往往選擇了逃避的態度。比如在言語上弱化事情的嚴重程度:玩笑過頭了而已。或者敷衍的道歉,覺得自己代替欺負人的孩子簡單說個對不起也就行了。有些素質低的,甚至還會想,反正我家孩子是欺負人的一方,只要不是被欺負就好。

可是,學校和霸凌者的家長,你們有沒有想過,正是你們這種態度給被欺凌的孩子造成了嚴重的二次傷害!你們想想,當一個孩子被欺負後,得到的不是一個公正的處理結果,而是漠視和輕蔑,他的無力感該有多強!你們再想想,如果換成你的孩子是被霸凌方,你們會這樣息事寧人嗎?還會說這就是個玩笑嗎?

在電影《探長來電》裏,就描寫了一羣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的人最終將一個無辜的生命推向滅亡的故事。用在這個事件上,我想說:最可怕的惡就是施惡者不覺得自己惡!

不要欠孩子一個交代

那麼,當自己孩子被欺負,而學校老師本着息事寧人的態度處理問題時,作爲家長該怎麼辦?

正巧最近我的朋友給我講了她女兒在幼兒園被欺負的事件始末,我個人覺得很有借鑑意義,分享給大家:

有一天,她接女兒放學回家,忽然發現女兒下巴上有個傷口,看起來像是被什麼東西磕到。她就問女兒怎麼回事,女兒說是上廁所的時候,另一個小朋友不准她拉尿,還把她從馬桶上給推倒在地,第一次她自己爬了起來,那個小朋友又再次把她推倒在地,結果下巴不小心磕在了牆角。

細心的她立即用手機把女兒陳述事件的經過錄了音。

鬱悶的她跟別的媽媽聊到這個事:我女兒是那種有點痛就會大呼小叫的人,當時被磕傷她應該會放聲大哭,老師按理說會發現,爲什麼沒有告訴我?

那位媽媽很瞭然的說:這很正常,遇到這種事老師一般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要家長不問,老師也不會特意說。一方面是爲了班級聲譽,一方面也是防止家長找麻煩。如果孩子傷得不嚴重,就算了吧,否則你去找老師,老師會覺得你這個家長不懂事,拎不清。你去找對方家長,人家萬一不承認更麻煩,就算承認了又怎麼樣,搞得大家關係尷尬。

她卻不敢苟同:如果我懂事了,我拎的清,我的女兒怎麼辦?大人,還欠她一個交代!

她最終選擇了找到老師、對方家長和那個孩子,一起當面解決問題。老師再無法逃避,只好直面事件,在老師的詢問下,欺負人的孩子也承認了是自己把她女兒推到地上導致下巴磕傷。最後,欺負人的孩子給她女兒道了歉,老師也爲自己沒有及時處理事情向她女兒道了歉。

她說:當欺負人的孩子和老師給女兒道歉後,我看見明朗燦爛的笑容又回到了女兒臉上。看着她開心釋然的樣子,我就一點都不後悔自己在這件事上較真。因爲我堅信,對孩子來說,她需要一個說法,一個交代。如果沒有這個交代,即便有一天,她下巴上的傷口早已癒合,也會在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傷口。只有得到了這個交代,她才能得到真正的釋然。我希望她做個明朗直面問題的人,而不是記仇的人。

當我聽完她的敘述,真是忍不住在心中爲她鼓掌,說得太好了,我們不能欠被欺負的孩子一個交代!

校園霸凌,應該引起所有人的重視

很可惜,在我們國家,對校園霸凌的重視程度還處於萌芽階段,不論是霸凌方還是學校、老師,往往都意識不到霸凌存在的危害性,他們覺得這不過一個有點過火的玩笑,只要沒有給對方身體造成嚴重損傷,都是無關痛癢的。

在知乎上,就有一位老師回憶了自己曾經的教學生涯中那些霸凌事件:

在我的教書生涯中,遇到過全班男生把班上一個“引人注目”的鄉下女孩兒的名字寫在小紙條上用繩子從窗邊吊下去,然後樓下的班級再心照不宣地在紙條上寫上一個口音有問題的男生的名字,美其名曰“天作之合”。

班上某個外地同學起來回答問題時,他無論開口說什麼,全班都會一陣鬨笑。如果讀課文,那笑聲簡直氾濫成災。

以及三三兩兩的女同學在討論:“你覺得某某某怎麼樣?”“我覺得她好奇葩。”“我也覺得。”

……

而在很多人眼中,這些根本算不上霸凌。

“老師,我們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老師,我跟我的好姐妹交換一下看法也有錯嗎?”

“更何況那個人本來就很討厭,不信你問其他同學。”

……

是啊,在美國,校園霸凌問題已經被作爲學生的重點心理問題進行研究,甚至“stupid, dumb”(笨的,蠢的)這些詞彙在學校裏都是被禁止的,我們的名校老師卻會輕鬆的說,這不過是孩子間的玩笑罷了。

我們忽視這個問題太久了!是時候引起重視了!不要讓我們的孩子等太久......

忽然想起馬丁.尼莫拉的一首短詩: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 因爲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爲我不是猶太人;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爲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 因爲我是新教教徒;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爲我說話了。”

我想,即便今天我們的孩子並沒有遭遇校園霸凌,也不能因此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因爲,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爲下一個被欺凌者!

PS:截止目前最新的報道,海淀區教委已介入中關村小學霸凌事件,北京市教委負責人也表示將依據《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妥善處理該事件。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希望被欺負的男孩能得到原本就屬於他的一個交代。

這件事,和每個孩子,每位家長都有關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