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自信是好事,但別讓孩子變成自戀狂!

孩子自信是好事,但別讓孩子變成自戀狂!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只要在任何一個搜索引擎裏輸入這幾個字,就可以檢索出很多篇教家長如何培養孩子自信的文章,這也反映家長們都很重視孩子在自信心這方面的培養。

有個朋友是藝術機構機構的老師,經常給孩子教授舞蹈課,她就和我說,現在的家長都拼命的讓自己的孩子去展現自己,絕不會錯過任何一個露臉的機會,所以讓孩子參加各種少兒歌舞比賽,甚至在興趣班裏也希望孩子能得到額外的關注(讓老師多點他們的孩子回答問題)。

朋友說上週就有一個家長在下完舞蹈課時對她說,她的孩子不愛說話,很內向,不懂得表現自己,希望老師多點她的名字,多讓她上臺和老師一起跳,她的舞蹈練得很好的,就是不願意展現自己,希望老師多給她機會來鍛鍊孩子的自信心,讓她變得大膽一點。

孩子自信是好事,但別讓孩子變成自戀狂!

事實上,這個孩子不是不自信,而是屬於那種對自己的世界比較專注的小孩,朋友說,這孩子上課經常天馬行空,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裏自嗨,常常舞蹈的舞步也是會隨意變化,不跟老師的節奏來。好幾次叫她名字也要一會兒纔會答應,表情也是很呆萌呆萌的,感覺她在做夢一樣。

這也讓我想起我之前遇到的另外一個家長,他的孩子在課堂上是屬於比較安靜的,不太會主動主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只會偶爾舉手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回答問題,而且回答的也還不錯,可這位家長覺得孩子是不自信,不像別的孩子嗓門兒大,能說會道的,於是就對他的老師說,希望可以多刺激他(多點他回答問題,讓他自信一點。)

孩子自信是好事,但別讓孩子變成自戀狂! 第2張

可事實上,這個孩子也並不是不自信,只是他只對自己有完全把握的問題纔會舉手回答,自己不懂的一定不會舉手。而有些孩子即使不懂,爲了讓大家關注自己,也會舉手大聲回答問題,即使說錯了也不要緊。

關於後者孩子的行爲,當然,鼓勵孩子勇於嘗試是很有必要的,但前提是教會孩子在對自己的能力有把握的情況先,或者一件事還沒有結果的情況下去做大膽的嘗試會更好,否則這樣的嘗試就沒有意義了。

所以一味的強調要讓孩子大膽的表現自己, 展現自己真的是在培養孩子的自信嗎?或者說需要刻意去培養孩子的自信嗎?

其實,現在的孩子基本上不存在膽小,不自信的這種人格缺陷,現在的孩子尤其是 00後一代的孩子生活在市場經濟更成熟、改革開放成果更豐厚的時代,根據《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研究報告》2016年顯示的一項調查表明, 00後孩子從小就有着超強的自我意識,更看重個人價值的滿足。

從真人秀、追星、失控的消費主義到物質主義……或者說國外所謂的“我時代”(Generation Me),都可以看到劇烈的社會發展帶給孩子們的影響。

可以說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幫助孩子完成自信自尊的心理建設並不難,反倒有很多的資源和方式去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各種才藝表演,特長表演早已讓孩子們身經百戰,加上家長們的教育方式也都與時俱進,早已不是什麼Tiger Mom/Dad了,都變成了變成了民主的Nice爸媽, 更是對孩子自信,自尊等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土壤。

比起培養孩子自信,我覺得家長們更要注意如何不要讓孩子過於自信而變得自戀。關於什麼是自戀,在心理學上關於自戀的解釋是:自己對於自己過分自信過分自滿的一種陶醉入戀的心理表現。

孩子自信是好事,但別讓孩子變成自戀狂! 第3張

一些研究顯示

近四分之一的青少年都有自戀的症狀

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網絡紅人蛇精男劉梓晨,他就是典型的自戀狂,對自己已經變形的整容臉有着謎一樣的自信,尖到不行的錐子下巴,比牛還大的眼睛,不和諧的臉部比例,在他看來是好看,是帥,是美,並且對於外界的質疑和評價完全不care,經常語不驚人死不休,和網友隔空互懟。

曾經看到劉梓晨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海選時面對蔡康永的提問,他的整個表述還是停留自己對自己無比肯定的世界裏,就像一副沒有靈魂的空殼一樣!

所以問題來了,該如何培養一個自信而不自戀的孩子呢?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自信

自信是對自己能力的優勢和劣勢有着清晰客觀的認知,相信自己的優勢(或者長處,亦或優於別人的地方)有價值,能夠造福於別人或者社會,但同時對自己的劣勢,不足之處也不刻意迴避。

深知自身所長,發自內心的自信纔是真正的自信。而過分吹捧自己的優勢,對短板完全忽略就是自戀了。(參照劉梓晨)

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美國心理學家安娜·鮑姆林德(Diana Baumrind)和埃莉諾·麥考比(Eleanor Maccoby),在深入瞭解了幾百上千個家庭的教養方式之後,把父母們劃分爲最基本的四種種類型:權威型、放任型、專制型、忽視型。

孩子自信是好事,但別讓孩子變成自戀狂! 第4張

其中權威型的家長是最受肯定的類型。

這類家長幫助孩子與自己內心的“真我”相連,即自己與生俱來的天賦與才能。不會讓孩子沉浸在誇大其詞的自我認知中,也不會對孩子的弱點或問題行爲視而不見。

而是幫助孩子構建一個真實客觀的自我認知,充分認識自我,充分認識自我也就意味着“知道自己是誰”,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個人的生活選擇中做出真正與自己性格、能力及天賦相匹配的決策,而不是基於虛假過高的自我認知之上的,不切實際的決策。

因爲,每個人都獨一無二,但並不是與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