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孔融讓梨,我不讓”我又不是孔融?

“孔融讓梨,我不讓”我又不是孔融?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融讓梨,我不讓”我又不是孔融?孔融讓梨,我家的孩子不讓有錯嗎?我家孩子又不是孔融爲什麼非得讓梨?相信很多家長都有疑惑,讓我們看看下文詳解吧。

朋友8歲的兒子小志終於忍無可忍的對他媽媽吼出了這句話。

他的叫聲瞬間就吸引了附近用餐的食客,於是乎大家的目光紛紛的投向了這邊。

朋友覺得很尷尬,瞪了一眼小志,然後低着頭跟他說:“你是哥哥,難道不應該讓讓你弟弟嗎?”

"又是我讓,這次明明就是他不小心掉在地上,憑什麼..."

朋友還沒等孩子回答就把他手裏的棉花糖塞給了弟弟,小志終於忍不住了,哇的一聲哭了出來,然後把桌面的碗筷摔在地上...場面一片混亂。

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小志那張憤怒與不甘的臉,究竟是平時積壓了多少這樣的事例纔會在這裏一次性爆發出來?

“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我在知乎裏面就看過這個問答,這或許也是許多孩子都想說的問題。

裏面一個網友的回答讓我記憶尤深,她說從小父母就很疼愛他,把她當成了掌上寶心頭肉。可當她弟弟出生後,這一切都改變了。

“孔融讓梨,我不讓”我又不是孔融?

她發現家裏的重點已經不再是她,而爸媽把疼愛的對象轉移到弟弟身上。好吃的要讓給弟弟、好玩的要讓着弟弟、明明是弟弟犯了錯卻只罵她一個人,每當她想跟爸媽辯駁的時候,於是父母就搬出恆古不變的道理:

“你是姐姐,你得讓着弟弟,要和爸爸媽媽一起照顧弟弟啊”。

就是因爲這樣的一句話,她再也不能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有算,也要把優先權讓給弟弟。如果再稍有反抗,父母就會對外說:“這孩子一點都不懂事,作爲姐姐還老是跟弟弟爭”, 然後姐姐又被扣上了以大欺小的帽子...

父母的本意其實只是想讓家裏少點矛盾,但他們忽略了孩子最真切的感受。同樣是父母的孩子,但生活裏所受的待遇完全不一樣,這其實會給受冷落的孩子帶來成長的陰影。父母倘若總是要求老大把東西讓給老二,老大會感覺受到不平等待遇。而老二會仗着父母的寵愛有恃無恐。

對於受寵者有恃無恐的實例,我給大家說個真人真事。

朋友在家裏排行第一,下面還有弟弟。但他父母親卻比較偏愛弟弟,所以平時姐弟之間發生矛盾時她都是“背鍋”的那個。

有次她家裏剩下最後一個芒果給她弟兩個人分,但這次弟弟卻很“謙讓”的提議給她,並很“貼切”的讓他來剝皮。朋友就奇怪了,怎麼平時什麼都要搶的弟弟爲什麼今天如此反常。

然後,令朋友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當朋友準備接着弟弟雙手遞過來芒果的時候,弟弟卻突然間縮了回去,用舌頭把整個芒果舔了一遍,然後狡黠的對朋友說:“拿着,給你吃”...

朋友當時還小,但這件事她說這輩子都會記得。因爲她知道就算去父母那裏鬧也無濟於事,因爲只會換回他們的一句話:“你弟弟還小,讓讓他”。

我想告訴父母們,誰都不是聖人,偉大到毫無怨言,只因親情綁架,只因你是老大要懂事,要體貼父母,要幫忙減輕家裏的重擔。身爲家裏的老大,理應起到照顧年幼弟妹的責任,但並不表示把原本屬於自己的東西拱手相讓。

同樣的機會,自願放棄那叫“讓”。被強行要求退出,那是“逼迫”。

有些東西可以讓,可有些東西對孩子來說就跟領土一樣,它必須宣示主權。

比如父母的信任和重視,還有寵愛。

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母親平時就常對女兒說:“讓弟弟”。而姐弟在地震裏被同一塊水泥板壓着的情況下,母親也忍痛的選擇救了兒子方達...

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爲養女。

但女兒卻因爲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無論孩子是否大小,都希望得到父母公平的愛。所謂父母強迫孩子“大讓小”的理論,只會造成一批看上去堅強大度,實則內心無比脆弱的孩子。

因爲這堅強的背後往往以壓抑孩童正常情緒與需求爲代價。

所以請父母們別再以這種歪曲的觀念,繼續讓你的孩子選擇“謙讓”。他們要求的不多,只是父母公平的愛而已。

別等到孩子大了的時候,才發現孩子的問題,原來是自己當年種下的惡果。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