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正面語言”,爲什麼這麼難做到?

“正面語言”,爲什麼這麼難做到?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2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長說,爲人父母以後,很難再時刻保持當初的優雅。孩子,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又愛又恨小東西——即便忍耐力再強,也有抓狂的時候……

在沒有孩子的時候,我們是怎樣想象自己當上父母后的感覺呢?應該多是美好的畫面吧:親子共讀、在晨霧中一起跑步、開心進餐、嬉鬧、鼓掌、擁抱、歡笑……一切都如電視廣告般美好。

但實際上等我們真正當了父母,卻發現情形早已變得不妙了。我們成了監工,時而愁苦、時而凶神惡煞,孩子成了麻煩製造者,我們當父母的似乎就是消防員,整天處於警戒狀態,時刻準備着去救火。最糟糕的是,火災此起彼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我們沒有喘息之機……

如果把你和孩子的互動錄像一段,您會看到怎樣的自己?

朋友曾經錄像,發現,自己一個小時跟孩子互動裏,75%的語言是各種命令和禁止、說教、訓斥,太可怕了!

語言對幼兒的心理暗示

比如我經常舉這個例子:

情景一:孩子端一碗水走過來

“當心,別灑了!”——

“好好端,慢慢走,嗯,端的挺穩呀!”

情景二:孩子寫作業慢

“快點寫,再磨蹭十點之前又睡不成覺!”

“我們要抓緊嘍,提高效率,然後我們就可以去……”

幼兒對語言的接受常是片段的,你說“小心別灑了”,他也能聽懂“別”的意思,但他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灑了”。心理學上講,我們所有人都對負面的事情印象更深,這叫“負面偏好”。當這種壞事情的景象在他腦子裏蔓延開來,它就會在潛意識裏影響行爲。所以,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對孩子的心理暗示有很大不同。

隨着孩子自我意識的成長,負面語言會讓孩子有牴觸、有反感。

“正面語言”,爲什麼這麼難做到?

“正面語言”,爲什麼這麼難做到?

很多家會說,道理都懂了,可是一到實際情境中,就忘了,怎麼會這樣?

1.因爲我們的語言習慣是多年形成的。也可能自己父母就是這樣對自己說的,造成我們的思維模式很難改變。

2.不接納孩子,看不到他各種性格特質的積極之處;

3.自我價值感低,覺得孩子的問題都是在暴露和證明自己的失敗,沒有“成長型思維模式”;(點此瞭解什麼是“成長型思維模式”)

4.平時生活中就習慣了悲觀者思維模式,不會建設性溝通,不能積極看待事物,總是抱怨挑剔,缺少正面詮釋生活的能力。

如果成人自己的擔憂、焦慮、自卑、自憐、自責、缺乏安全感……很嚴重,說給孩子的話,教養成分不多,而更多的是在宣泄自己的這些情緒,於是自己在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時,孩子無意中成了接收焦慮的紙簍。

你的語言正在塑造孩子的思維

典型的悲觀者思維模式的人,說出來的話是:你怎麼是這麼一個磨蹭的小孩,你怎麼做什麼都磨蹭,你以後永遠這麼磨蹭怎麼辦?……看,灑了吧!從髒,一直說到住院……

我們對孩子說的話,是否體現了典型的悲觀者思維模式、或者只是自己情緒的傾倒?

(但這並非讓家長不敢說個“不”字,有時我們的確需要跟孩子說不!)

語言塑造思維,你在用不同的語言給孩子勾畫不同的心理圖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我們以爲的事實,只是不同版本的事實,我們都是有選擇的關注、有自己的經過編輯加工的腳本,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的眼裏,是不同的事實。積極的現實會讓人有更多資源做得更好。積極心理,不僅會帶來積極情緒,更是構建資源。

家長用自己的正面語言和積極情緒,幫孩子營造一個積極現實。同樣一個事,同一個要求和做法,家長有不同的情緒和思路,可以給孩子勾畫出完全不同的心理景緻。

情景三:孩子背乘法表不熟練

“你加減法運算就不熟練,如果乘法表再不背熟,以後數學就根本學不會,別說做題,課堂講課你都聽不懂!”

“乘法表不難,最後沒有不會背的,你現在剛開始背,我們投入的時間還不夠,我們白天做了很多其他事情,現在我們需要多花一些時間來練習,練多了就熟了。這樣,你現在就在紙板上寫個大一點的乘法表,每天在校車上可以自己多複習……”

這兩種不同的說法,讓孩子看到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現實。

再如,同樣是給孩子佈置更多的練習,一種做法是,把這搞成“懲罰性”練習,孩子帶着屈辱在做;另一種是,把這變成“勝利型”練習,孩子像衝鋒或比賽一樣在做。

兩種做法,孩子的狀態不同,效果當然不一樣。

媽媽的話都是有魔力的,因爲我們的語言在塑造孩子的內部對話、思維模式。

家長的思路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我們時刻都在用自己的語言給孩子塑造思維模式。第一種說法,是在培養一種無助、悲觀、絕望的思路。

我們此刻保持正面的思路,決定孩子以後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如何迴應、有怎樣的內部對話!你希望孩子以後如何對自己,此刻就如何對他。我們用語言,給孩子一個“是”的世界,一個“可以”的世界。

這樣說話,你的管教更有效

要用正面語言來教育孩子這個道理,我相信家長都聽說過。但大多數家長可能會覺得很難做到。爲什麼呢?

第一,家長很多時候分不清哪些是正面語言;第二,對孩子說正面語言的習慣需要持續地練習,沒法一蹴而就,有時家長在給孩子說話時意識到了要使用正面語言,但沒過幾天又退回到舊的語言習慣裏;第三,家長沒看清說正面語言帶給孩子的好處,所以覺得說不說沒有多大關係。

哪些是正面語言?哪些是負面語言?孩子端一碗水走,你說:“當心,別灑了!”

這是負面語言;你說:“好好端,慢慢走,嗯,端得挺穩呀!”這是正面語言。

孩子寫作業慢,你說:“快點寫,再磨蹭,十點之前又睡不成覺!”這是負

面語言;你說:“我們要抓緊嘍,提高效率,然後我們就可以去……”這是正面語言。

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是狂熱的負面語言愛好者,似乎提醒孩子即將發生的壞事就是我們唯一的天職。

語言,決定思維模式

爲什麼說正面語言這麼重要?

首先,幼兒對語言的接受常是片段的。比如:你說“小心別灑了”,他也能聽懂“別”的意思,但他印象比較深的就是“灑了”。心理學上講,我們所有人都對負面的事情印象更深,這叫“負面偏好”,是人類多年進化所致,因爲這可以讓原始人保命。對於孩子,就更是如此。並且當這種壞事情的景象在他腦子裏蔓延開來,它就會在潛意識裏影響行爲。所以,正面語言和負面語言對孩子的心理暗示有很大不同。

我們常常會發現,你剛一提醒他別灑了,馬上他就真的端灑了。這時家長還會接着說:“你看,我說什麼來的?剛說完……”當然,也不能說孩子犯的錯就是家長的提醒給搞的。但我猜想,有時,這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在一定程度上真的影響了孩子的行爲—孩子少了信心,多了顧慮,自然容易發揮失常,所以這裏的因果還真是難說清。

其次,正面語言是引導孩子向前看、向好的方面看;負面語言是引導孩子向後看,鼓勵他瞻前顧後、擔憂,甚至懼怕。所以,這也關係到孩子的情商發展。我們都希望孩子有樂觀的思維方式,有勇於挑戰、堅韌不拔、面對失敗和逆境能越挫越勇的性格,而不是總有以安全、保險爲做事動機的防禦型思維模式。

語言就是外化的思維。我們大人的語言就是給孩子的思維方式在做典範。甚至,家長的語言,常常會成爲孩子在未來很長時間裏頭腦中的內部對話模式。

在孩子幼年期,我們無意中的語言,塑造了可能影響孩子一生的意識或潛意識裏的各種信念。所以,我們改變語言習慣,多從正面講,以積極的方式去引導,少利用恐懼心理,少用壞事去威脅孩子,這是正面教養的第一步。

把“管”變成“給幫助和支持”

這並非意味着我們對孩子不能說一個“不”字。我始終主張,和孩子要“以誠溝通”。我們要誠於己,誠於自己的內心。但問題是,我們的這個“己”,常常需要優化。

我們很多人,是在自己父母的負面語言裏“泡”大的。從小到大,我們自己的思維模式很可能就是典型的悲觀者思維模式。如果不去覺察、改進,那麼我們實質是在用過去艱苦環境下家長的教養風格對待自己的孩子。

另外,家長需要有能力審視自己的情緒和語言,搞清楚—你究竟是在和孩子有效溝通,還是借溝通之機在宣泄自己的焦慮恐懼。

太多時候,孩子很無辜地成爲家長負面情緒的垃圾桶。然後當家長把自己的情緒垃圾倒好了之後,便開始責怪孩子的鬧。想想,存了那麼多垃圾,鬧,那是孩子本能的保護性反應;不鬧,您倒該擔心了—那些垃圾遲早會在其他地方呈現出來,那將是更大的問題!

我們長要把關注點放在積極的事情上。這其實是教育中的一個大話題,這關係到我們怎樣去理解教育。很多家長朋友問我,在這種情況下,我是該管還是不管?不管,他的問題會更嚴重;管,他就煩。我勸家長,徹底改變“管”這種想法,變成“給幫助和支持”。

我的建議裏也常有這樣的話:先放下這個行爲問題,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他的困難在哪,可以怎樣幫他,可以給他哪些辦法。

孩子出了點問題,不必驚慌,不必圍着問題轉,要着眼於基本建設,想想可以在哪方面多做點“扶正”的事情。

比如,孩子寫作業磨蹭,做什麼都磨蹭,我們要想的不是怎樣去催促,去威逼利誘,而是教給孩子時間管理方法、增強他的學習興趣,想辦法給他有趣的事情讓他盼着。

孩子膽小不愛交往,我們平時要在給他樹立自信上下功夫,同時教給他交往技巧,多提供交往機會。

孩子看電視控制不住時間,我們要給他提供比看電視更有趣的活動,同時自己少看電視來做表率。

孩子撒謊,我們要改善管教方式,增強親子間的信任度,讓孩子可以在我們眼裏安全地犯錯誤,同時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對不太合理的需求,認同孩子的感受和情緒。

孩子太黏人,我們要給他安全感,平時高質量陪伴,逐漸給他自己留一點空間,並多給他提供與其他家人和外人接觸的機會。

孩子不講理,我們要多關照他的情緒,並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感覺和想法。

孩子總和小朋友打架,我們要反思在家是否太以他爲中心,處處過於滿足他;是否教給他社交技巧;是否培養過他的同理心;是否需要提高他的語言表第二章? 養孩子千萬不能養得內心軟弱達能力。

……

總之,如果圍着孩子的每一個問題轉,只是表層的“教育”;如果方式不好,這就成了反向的力量。與此同時,家長還恰恰錯過了進行真正的、深層教育的機會。這樣,家長越來越焦慮,並且會無比沮喪地發現—自己已傾盡全力,但問題居然越來越多。

教養孩子,是良性循環還是惡性循環,就在你的一念之間。

總的來說,正面教育,並非讓我們時刻小心翼翼不敢說話,而是要家長從內心有正面的、積極的態度。有了這樣的態度,您說出來的自然就是正面語言,做的自然就是正面教育了。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