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爲了心安給孩子補習,你想過其他選擇嗎?

爲了心安給孩子補習,你想過其他選擇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8 歲的齊齊下午三點放學後,就被接到了輔導班,晚上還有跆拳道和小提琴課等着他。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半年了,他應該不知道,父母在這個年紀,其實正在玩泥巴,掏鳥窩。爲了心安給孩子補習,你想過其他選擇嗎?

前段時間,在英國教學的施樂遙老師回國探親,發現國內孩子補習情況真是嚇人,來看看她的所見所得吧。

今年抽時間回了一趟中國,除了感受祖國改變真快,人們生活很好外,最深刻的感受就是:

親友們都爲孩子的教育忙碌。

剛入幼兒園的孩子要考試。考什麼呢?要小朋友自我介紹,要看陪同家長的表現(用手機者扣分)。家長要決定是讓小朋友學鋼琴還是小提琴,另外,還準備幾套不同的入園後備方案。

上完幼兒園升小學的孩子要″銜接補習″,認字、學拼音。父母心裏不認同這種補習,但怕孩子被老師″另眼看待″,那也就報個班吧。

四年級的孩子一向學習拔尖,可因爲沒有去上某個補習機構的英語課程,忽然發現在該機構舉行的競賽中排名落後於實際水平低於自己的同學,驚出一身冷汗。有的孩子一週五個課外才藝學科班,只有週日下午沒有課。

初中生有做不完的作業,聚會吃完飯馬上做作業。上廁所都拿本書,補課日程滿滿的。

不禁覺得,中國的孩子好辛苦,中國的父母好辛苦。

以前一直耳聞現在中國孩子學業壓力重,這次回去,親眼目睹,受到的衝擊很大。

走在老家的小街上溜達,能看見好幾家″教育培訓″機構的門面。其中一家的櫥窗裏掛着一人高的大海報,密密麻麻地列出了″優秀學員″的名字和他們補課前後的分數。

這讓一個正在爲孩子分數煩惱的媽媽,看到這樣的廣告要如何保持淡定?

補習機構的高度產業化,加以互聯網,影響了大衆家長的心態,甚至政策規則。有些競賽成績也被當作招生參考,幸虧有教委嚴禁將學生奧數成績或其他各類等級考試證書作爲招生錄取的依據。

可教委這樣的做法,還是不會消除各種補習的現象。

讓孩子補習恐怕還是源於父母的焦慮。

爲了心安給孩子補習,你想過其他選擇嗎?

別人補,你不補,就落後了。提前學習,刷題培優。

有些初二學生把高中甚至大學的英語課程都學完了。這些好學生的父母,眼睛盯着省市重點,國外名校,常春藤。只有送進這些牛校,才覺得保險,感到安全。

爲了進那樣的學校,就不斷地拔高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好,你初二學了新概念三,我們就學完第四冊; 你們奧數中級班,我們去上高級班;人家考 90 分,你一定要考 91 分。

可是,父母沒想到的是,當其他家長也是這樣做的時候,不是自然而然把選拔的標準也提高了嗎?

原本平均 80 分就可以進的″好″學校,現在 95 分也不一定能進了。″好″學校入學標準的″水漲船高″是大家共同造成的。

你可能會說,那不補,豈不是更差嗎?

是呀,所以父母給孩子報補習班,彷彿陷入一個魔咒,反正大家都擠在這條道上,自己也就求個心安。″反正我們做父母的已經出錢讓你補了課了,你再讀不好書,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我們父母盡到責任了。″

這也不能怪父母,這些年經濟的鉅變讓大多數人的生活都比以前好了很多。生活水平高了,自然對教育有更高的要求和期許。

父母們自然想象着這樣一條金光大道:″進了這個名牌幼兒園,至少能進名牌小學….名牌中學….進了這個名牌大學,至少找到好工作的機會大一些吧。″

但人生從來不是一條最短的直線,不可能不走彎路的。

父母的焦慮會轉化成高壓,這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

他們的毅力,忍耐力,自制力得到鍛鍊?還是被訓練成″刷題機器″,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或者是在這兩者之間的某種狀態?

從學習能力上來說,一張考卷上的 85 分和 90 分,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可很多孩子的大多時間就花在怎麼提高那麼幾分上面。我的表妹說,當年刷題刷到只看 4 個選項就知道哪個是對的。這種表面的學習,機械的學習在這個已經進步的社會裏還要再持續下去?

固然,成功成才需要毅力、忍耐力和自制力,也許可以從″補習”″和重複的練習中獲取。但通過別的途徑,就不能得到嗎?

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時代,最需要的是創造力,獨立思辨能力,人際交流能力和同理心。換句話說,就是″有創意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並非只有補習才能習得。

教育不限於學校。學習的機會時刻都有。一飯一蔬,皆有學問。

做家務,和父母討論問題,去菜場買菜,去父母的單位體驗一天的工作,觀察社會的變化,看 TED 演講,都是學習的機會。

不是所有的教育都可以通過考分來評估。一張考卷只能評測部分的知識和能力。傳統閉卷考的形式正在被其他形式所補充和改良。比如,設計類的要看作品集,語言類的要考口語,和媒體相關的要拍片子,科學類的要寫實驗報告。

所以,問題不是″別無選擇″,而是″如何選擇″。

有些不甘於被補習潮流所裹挾的父母,對補習說″不″,選擇儘量多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聊天,和孩子一起上網絡課程。有的甚至組織起網上的學習社區,着手辦一所符合自己理念的學校。

這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至少他們在嘗試。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