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陪孩子寫作業,是父母必做的事嗎?

陪孩子寫作業,是父母必做的事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陪孩子做作業的父母背後都有一把心酸淚,“陪孩子寫作業”真的是父母的事嗎?前段時間被“陪孩子寫作業”的吐槽刷屏,好多人都參與了這場“發泄情緒的狂歡”,也有不少人在做出各自的分析,我們家小朋友也剛好處於還需要媽媽陪伴學習的年齡,家長該怎麼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的呢?

“陪讀”是如何出現的?

其實陪孩子學習不止是小學階段,早在幼兒園階段就開始了。最初的形態很溫和,就是大家都熟悉且讚賞有加的“親子共讀”,跟孩子一起讀讀繪本,有趣又開心,基本不會有什麼人抱怨。爲什麼呢?因爲非功利啊!沒有必須達到的目標,家長不焦慮,孩子很自由。當然也有家長會跑來問我:孩子不愛讀繪本怎麼辦?孩子愛撕書怎麼辦?孩子坐不住怎麼辦?……但總體而言,都是小問題。大家心裏也都明白,這主要還是因爲年紀小嘛,等長大點了,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就會加長,對故事、對繪本的興趣多多少少會提升的。

但到了幼兒園大班、面臨“幼升小”的時候,有一部分家長就已經開始“陪讀”生涯了。跟從前不同,這時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和標準,比如必須學會20以內的算術、必須學好拼音、必須認得多少字、必須能用英文做簡單的對話……項目在不斷地增加,估計緊張的家長羣體也在不斷擴大。而且,這些內容在有些幼兒園的課堂上老師是不教的,這也就意味着,或者報外面的學習班,或者就是家長上陣了。其實,即便報了學習班,許多家長也還是會親自督促的,尤其是會爲孩子制訂學習計劃,比如報什麼班、學什麼內容、什麼時間點達到什麼水平等等,都是親力親爲。這時候,如果孩子表現不佳,或者態度勉強,家長的各種脾氣就已經開始出現。

陪孩子寫作業,是父母必做的事嗎?

而這種習慣延續到入小學以後,我想,就是“陪讀” “陪寫作業”的主要由來。爲什麼家長們回憶自己小時候,都覺得根本沒有“陪寫作業”這回事呢?你往前追溯,那時候就沒有“幼小銜接”這一說,對不對?頂多有個學前班,也就是把孩子們往教室裏一放,能學到點東西就好,家長並不承擔學習的最終結果,也就是能否考上某個學校

所以從我的角度分析,“陪讀” “陪寫作業”只是表象,根源則在於:家長開始承擔孩子學習的結果。這句話寫出來你就覺得:這好像有點錯位了啊!怎麼孩子學習,家長也要承擔結果呢?

還是從源頭上來說,我覺得是整個環境對“親子關係”、對“陪伴”的強調,使得許多家長不自覺地承擔起了越來越多的責任。剛開始這當然是好事兒,但很容易失去適當的度,把原本應該由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也攬到了家長身上。當你看到其他家長都在爲孩子“加課”,當學校裏的老師也覺得家長應當爲孩子的作業,包括預習、複習、訂正等功課負責的時候(比如要求家長檢查孩子的作業),這種“錯位”就漸漸地加深了。

樹立“邊界”非常重要

身爲家長,我們得意識到,固然,孩子的學習質量很重要,學習習慣的養成也很重要,但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樹立起清晰的“邊界”,對孩子的成長同樣重要。因爲孩子要成爲他自己,需要有獨立意識,也就需要從父母這裏“分離”出去,從家到幼兒園,再從幼兒園到小學,“分離”和“獨立”的過程也應該是在不斷加深。孩子會越來越多地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情。但“幼升小”及進入小學後的“陪讀”狀態,卻在某種程度上打斷了甚至阻礙了這個過程。

事實上,在這種共同揹負(原本應該是孩子的)責任的過程中,在“邊界不清”的關係裏,不僅僅孩子的獨立性發展會受到阻礙,這對他的成長非常不利,而且家長也並不舒坦,反而變得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暴躁。因爲一方面,很容易把孩子跟自己等同起來啊,孩子沒做好,就等同於自己沒做好,但又不能代替孩子做吧?就只能倒逼孩子,對不對?另一方面,家長的時間被侵佔,也會導致整個狀態變差,原本自己想做的事情現在做不成了,家長的自我也在縮小。

不過好在,一旦意識到這些問題,其實解決之道也很簡單,就是劃定清晰的“邊界”:什麼是家長要做的,什麼是孩子得自己去做的。

家長的自我邊界。這或許是很多家長都容易忽略的,所以我放到最前面來說。就是家長自己想要做什麼、需要什麼、不希望遇到什麼情況。比如我,我需要每天有一段足夠長的、不被打擾的時間,可以專心寫作。那麼在開始之前,我就跟孩子約定:現在媽媽要去寫稿,1小時內請不要打擾我。這就是劃出“邊界”。要不然,孩子每隔10分鐘就找我說點話,我的寫作就完蛋了。我得讓他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我不可能無限制地圍着他轉。而我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爲:關係是相互的,調整則是從自己開始最容易。一旦家長開始聲明自己的邊界,轉回頭,也就更容易理解孩子也需要有他的獨立邊界。

家長的責任邊界。要明確,家長並不是對孩子負無限責任的。我們要爲孩子提供成長所需的資源,但不確保他必定會成長爲什麼樣子。

我們可以跟孩子探討“作業”的意義、完成作業的最佳方法,以及以身作則讓他看到“認真”工作/學習是什麼樣子的,但“完成作業”這件事本身是孩子的責任,而不是家長的。在其他事情上也一樣,比如做個手工,家長可以給予協助,指點做法,但直接動手做就不合適了。哪怕孩子做得不好,歪歪扭扭,那也是他的學習過程;哪怕他做失敗了,家長給予安慰和鼓勵,再來一次就是了。包括給予安慰這件事,我都覺得是需要劃定邊界的:孩子就是得學會自己處理各種情緒,家長只負責提供方法和協助。總之,一旦把“邊界”這個概念放進來,很多事情就會變得清晰。

事實上,家長有時候也是慣性使然,老覺得孩子很小、需要保護和教導。那麼就要經常提醒自己、乃至強迫自己,退後一步。其實只要嘗試幾次,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孩子自己處理他的事情,狀態和結果都蠻好的呀!甚至還會出現一些之前沒想到過的新可能,比如用一些家長都沒想到過的新辦法,或者展示出一些家長都沒意識到孩子已經具備的能力。總之,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越來越獨立的過程,如果家長覺得自己跟孩子反而“綁”得更緊了,那就需要反省一下“邊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