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如何有效批評孩子不會適得其反

父母如何有效批評孩子不會適得其反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能在公共場合或者外人面前批評孩子嗎?批評孩子要講究什麼?父母怎麼做纔能有效批評孩子,纔不會適得其反?

餐廳裏,一位年輕的爸爸正帶着一雙子女在就餐。突然,一陣哭聲驚起四座,原來是兩歲左右的弟弟手指被易拉罐的蓋子割破了皮。

而此時十歲左右的姐姐正在喝一瓶罐裝飲料,那個割破弟弟手指的易拉罐蓋子正是姐姐從這瓶飲料上扯下來隨手放在桌面上的。

年輕的爸爸對着女兒一頓狠批:

“跟你說了多少次了,蓋子不要亂放!不要亂放!你竟然放在弟弟面前,看着他拿起來玩也不阻止他!你有什麼愛心?!你就沒有愧疚感嗎?你根本不配做姐姐!”

姐姐一臉驚慌失措和委屈,一邊流淚一邊小聲解釋到:“我不知道蓋子會把手割傷——”話還沒有說完,爸爸這邊怒氣更甚:“你不會動腦子想嗎?!蓋子這麼鋒利,不用想也知道會割傷手啊!不知道你腦袋裏都裝了些什麼!蠢!!!”

……

這位爸爸如此尖刺的語言就像一把利劍一樣,就連相隔好幾桌遠的我,也不寒而慄,心裏猶如堵了一塊大石頭一樣沉重。

最後只見那位姐姐低頭不語,一直默默地抽噎着,面對一桌美食,也索然無味。

像上面這位爸爸的指責聲相信我們一定都並不陌生,因爲我們從小就是在這樣的指責聲里長大的。童年雖然離我們很遙遠,但上面這位姐姐的無助感我們卻非常熟悉:

“我好難受,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錯,我連這麼一點小事都做不好,我真的非常差勁,非常蠢……”

當這種充滿愧疚的感受被孩子主動吸收以後,它就會自動存入孩子的潛意識裏。而人的意識層面都會趨樂避苦,爲了讓自己的行爲合理化,於是會主動找一些理由來爲自己開脫,以證明這並不是自己的錯。

所以我們總是會看到有的孩子被家長批評後會頂嘴和找一堆藉口爲自己“開罪”,有的孩子則是默默地承受,表面上看好像被批評得“心服口服”,實際上是將這些負面能量隱藏到潛意識裏,雖然經常提醒自己不要犯錯,但還是會不經意地經常犯同一個錯誤。

這就是傳統思維裏的批評:徹底打壓孩子。

批評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批評孩子的真正意義,其實就是告訴孩子哪裏做錯了?要怎樣補救?並引導孩子積極反思: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要怎樣做?

批評的目的是要把這個過程內化到孩子的心裏,真正落實到以後的實際行動中去。

可看似簡單的道理,很多良苦用心的家長都會把它複雜化:要麼把批評做成了情緒發泄口,要麼就變成了苦口婆心的說教。

比如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做錯事了一定要把他狠狠地罵一頓,最好是把孩子罵得嚎啕大哭,把孩子打壓下去,這樣才能顯示出批評的效果。

有的父母覺得打罵孩子不妥,乾脆就來個“溫柔教育”,給孩子講一大堆道理,結果只傳到孩子的耳朵裏,而沒有進入到他的心裏。

每一個孩子都是在試錯中長大的,作爲父母,我們到底要怎樣批評孩子才最有效,又不會傷害孩子呢?

1、管控好情緒

衝動是魔鬼!上面這位姐姐是因爲沒有把扯下來的易拉罐蓋子及時處理好,導致弟弟拿來玩耍時割破了手指,這的確是因爲她的一時疏忽造成的後果。

可上面這位爸爸的批評詞完全充滿了憤怒的情緒,而爸爸的關注點也一直放在訓斥孩子上,他並沒有告訴孩子該怎樣補救錯誤和解決問題。

因此,這樣的批評就算來一百遍,孩子也不會有多大改觀,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問題越來越嚴重。

其實只要客觀地向她描述事實:易拉罐蓋子隨便亂放是很危險的,它把弟弟的手指割破了。然後再引導她把注意力放在解決問題上,一起幫弟弟處理傷口。

父母如何有效批評孩子不會適得其反

2、對事不對人

就是隻否定這件事情沒有做好,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所有。

而爸爸的批評詞則完全否定了姐姐的整個人,言辭中充滿了攻擊性:沒有腦子、蠢、不配做姐姐,就差說“你根本不配做人”了。

這樣的言辭是非常“惡毒”的,如果被批評的不是孩子,而是一位成年人的話,相信一定會引發一場脣槍舌戰甚至是肢體衝突。

有的父母不僅喜歡攻擊和否認孩子的爲人,甚至還把陳年舊賬一併找出來攻擊孩子,這讓孩子真的很受傷。

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犯錯,我們需要在錯誤中成長,而不是拿錯誤來懲罰孩子和自己。

當孩子犯錯時,他已經很自責了,如果大人再火上澆油,孩子會自啓心理保護系統,把責任一併推脫出去,這樣的話,那批評就變得毫無意義了。

3、表達要清楚

當孩子某些行爲不妥需要家長提醒時,請記得一定要跟孩子表達清楚。

有位三歲左右的孩子正在和家人一起用餐,喝湯時不小心把碗打翻了,湯水撒了一桌子。這時媽媽趕緊把孩子連帶椅子往後移了移,以免湯水再弄到身上。

然後拿了一塊抹布過來遞給孩子:“寶寶趕緊把桌子上的湯擦乾淨吧。”等孩子擦完後又給孩子裝了碗湯,並告訴孩子要怎樣做纔不會把碗打翻:喝湯時要一隻手扶着碗,一隻手用勺子往嘴裏舀湯,這樣碗就會乖乖地聽你的話啦!孩子很樂意接受媽媽的方法,馬上就照着做。

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聽家長的話,而是家長跟孩子溝通時沒有表達清楚爲什麼不能這樣做?這樣做會有什麼結果?

在遊樂場裏,經常能看到大人們跟在孩子的後面一邊追一邊喊:

“不可以爬那麼高,快下來!”

“不可以鑽到那裏去,回來!”

……

像這種指令性的籠統語言孩子根本聽不進去,他們只聽到了大人的命令和阻止,可是越阻止孩子越想嘗試,所以就不“聽話”啦!

4、不要讓一個壞蘋果影響了一個好蘋果

有的家長爲了阻止孩子做一件事,往往會用另外一件事來要挾孩子,而這件事往往都是孩子最喜歡做的。

比如一位媽媽爲了阻止孩子看電視,便要挾孩子說:“你再這樣毫無節制地看電視,明天就不讓你去踢球了!”

而孩子最喜歡踢球了,剛開始這樣的要挾有效,媽媽一說孩子就會主動關掉電視。但時間長了以後,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踢球了,但看電視的興致卻一點都沒有減少。

5、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記得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提到過一位老師“批評”一位正處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

師:“我看你最近上課不聽講,也不交作業,是不是老師哪裏沒有做好?”

生:“沒,沒有啊!”

師:“那是不是你家裏出了什麼事?你說出來,看我能不能幫助你?”

生:“沒,我家裏也沒有出事。”

師:“那是不是你遇到困難了?你告訴我,我一定會想辦法幫助你。”

生:“我自己也沒有困難。”

師:“那是不是你身體不舒服呢?”

生:“沒有,老師。我沒有困難,其實都是我自己的原因,跟您,跟家裏都沒有關係。我知道今後要怎麼做了,我會好好聽課和完成作業的!”

面對叛逆期的孩子,這位老師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打壓和說教,而是先從自己開始反思,把責任先攬到自己身上,這樣不僅讓孩子感受到了他的真誠,同時還讓孩子充分感覺到了老師對他的尊重,從而放下了心理防線。

接着又開始關心起孩子的家庭和孩子個人,並誠心表示要給他幫助,讓孩子感受到了溫暖,最後終於被誠心感動,找回了真實的自己。

育兒是門大學問,批評孩子也是大有講究的,只有方式對了,孩子才能健康茁壯地成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