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聽不見了可能是因爲你沒做這件事

孩子聽不見了可能是因爲你沒做這件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耳聾一直是個大問題。據《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數據顯示,聽力障礙已成爲我國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孩子失去聽力不光會因聾致啞,還會由於缺少語言交流等對大腦的刺激,進而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速度、邏輯思維的能力以及運動能力方面的發展。

孩子聽不見了可能是因爲你沒做這件事

婉轉清脆的鳥鳴、輕柔溫和的風聲,甚至是媽媽吟唱的催眠曲,我們身邊有這麼多美妙的音律,而有些孩子卻活在沉默的世界。

耳聾一直是個大問題。據《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數據顯示,聽力障礙已成爲我國第二大出生缺陷疾病。

據估算,我國每年將新增約3.5萬例先天性聽力障礙兒童。

北京善方醫院兒科門診主任徐舒芃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失去聽力不光會因聾致啞,還會由於缺少語言交流等對大腦的刺激,進而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速度、邏輯思維的能力以及運動能力方面的發展。

如果不及時糾正,孩子可能會無法進行正常的社會生活,給家庭和社會帶來長期的壓力和負擔。

聽力篩查,越早越好

這些聽不見的孩子,還能看見自己的未來嗎?專家認爲,一般來說,新生兒聽力篩查和耳聾基因聯合篩查是儘早發現聽力問題的有效手段。

目前國內的新生兒,會都建議採用耳聲發射等技術進行出生聽力篩查。如果出現問題則需要在42天之後複查,仍存在問題的孩子則應去更專業的機構詳細檢查和診斷。

如果確診爲聽力障礙時,就要進行聽力早期干預。一般認爲,如果在1歲之內將聽力問題糾正,孩子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

通過出生篩查,並不等於拿到了“聽力障礙”的赦免令。尤其是早產兒、低體重兒、有聽力障礙家族史兒童等,仍有可能出現聽力障礙,應在3歲內每年至少到專業聽力診療機構隨訪1次。

送孩子一張基因篩查護身符

孩子不健康是所有家長的心頭痛,守護孩子的聽力,我們能做得有很多。

目前研究認爲,耳聾與遺傳因素(基因)息息相關。很多家庭沒有聽障史的年輕父母由於各自攜帶着同一致聾基因的相同突變(隱性),在生育孩子時,孩子就有25%的可能出現耳聾。因此,建議有條件的家庭帶孩子進行兒童耳聾基因篩查。

這項技術除了可以輔助診斷已經表達耳聾基因的兒童(一出生就出現聽力缺陷),還可以篩查出耳聾基因的攜帶者。

臨牀上曾出現過多例“一針治療,一世無聲”的痛心事件,這種因藥致聾的情況,其實也與耳聾基因有關。

徐舒芃認爲,該基因的攜帶者對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包括慶大黴素等)非常敏感,一片或一針即可能造成致聾或聽力損傷;還有些食品中也會添加一定量的抗菌藥,雖然處於合理範圍,對正常人無害,但對耳聾基因攜帶者來說,仍然有致聾或致聽力下降的風險。

孩子身上綁着致聾基因的炸彈,家長卻渾然不知,最終一針救命藥變成了奪走孩子聽力的惡魔。進行耳聾基因篩查,是送給孩子的一張護身符。

潛伏在孩子身邊的聽力殺手

除了遺傳因素之外,噪音污染、機械性損傷等都是潛在的聽力殺手。尤其對於更大一點的孩子而言,他們不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卻會被這些外在因素影響聽覺健康。

耳朵具有代償能力,即一隻耳朵損傷,另一隻耳朵可代償性地彌補其部分功能;有些神經性耳聾,並不是什麼都聽不見,而是對特定分貝的聲音失聰。因此,很多情況下容易被忽視。

聽神經比較脆弱,如果在急性期損傷時,馬上去醫院是可以糾正的。但如果拖到一個星期以上,則是不可逆的,會造成永久的聽力損傷。

因此,徐舒芃強調,3歲以上的兒童也不能對聽覺健康掉以輕心,每年進行聽力篩查仍十分必要。這樣能儘早發現問題,從而最大程度保護和挽救聽力。家長對兒童的耳部突然出現的不適,耳鳴,有異常的聲音等也一定要引起重視,儘早就醫、對症治療。

守護孩子的聽力,是每個家長的責任,徐舒芃送上了3點建議:

少用耳機。兒童使用耳機每次最多40分鐘;音量要適中,一般爲60分貝以下較爲合適;不要超過總音量的60%;

遠離髒水。禁止孩子去不清潔的水中游泳,游泳前可佩戴大小、軟硬合適的耳塞,保護耳道;

儘量少掏耳朵。適量耳屎對耳朵有保護作用,但若出現耵聹栓塞,影響聽力或引發感染時,應及早就診。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