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保護強迫症,你有嗎

保護強迫症,你有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保護強迫症,你有嗎


寶寶不小心摔了一交,看着破皮的小膝蓋,你是否心疼得又是哄又是吹,眼淚也止不住往下掉;寶寶被別的小朋友推了一下,你是否立刻衝上去。替寶寶“解決”衝突;不論寶寶做什麼,你是否總是密切關注着。時刻準備爲寶寶掃除一切危險、障礙?如果是,那麼小心,你很可能患上了“保護強迫症”。

孟遷

保護強迫症,你有嗎

《成長》雜誌社主編,中國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終身教育研究會理事,_中國首部私人家庭教育諮詢熱線開通者,教育部科學教育課題組研究員,勞動部育嬰師資高級培訓師,央視少兒《成長在線》、中國教育電視臺《父母大人》、北京電視臺《誰在說》客座專家,香港雅麗教育集團首席顧問,《前程導報》2003年度“十大風雲人物”。

生活中,當我們的寶貝面臨危險、困難,遭遇苦痛、挫折,幾乎每一位父母都比孩子還緊張,強烈的保護本能會馬上滋生,“頂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其實是初爲父母的常態。這本無可厚非,但若無理性的抑制,則極易產生保護強迫。這種對孩子的過分擔心和保護,不僅影響到孩子能力的發展,也會使孩子的內心無形中變得更加脆弱、多疑。因此,不妨剋制你的保護慾望,放手讓孩子體驗真實的世界。

如果孩子想玩剪刀,你會給他嗎?如果孩子進廚房開燃氣,你會緊張嗎?如果孩子把手指伸到飲水機熱水處想要嘗試一下,你會怎麼辦?如果孩子突然一個人跑到了馬路上,你會有什麼反應?

日常的生活中並不缺乏危險因素,而我們的寶貝正處於好奇心十分旺盛的年齡,什麼都想試一試,什麼都想看一看,這讓不少父母頭疼。固然,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寶寶受到任何傷害,可是一味的“禁止”和“喝斥”也不應該。因爲孩子是以嘗試來成長,通過好奇的動力來認識世界的。

我們要做的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了解相應的知識。比如,對於“冷熱”,我們可以拿一個蘋果放在飲水機的熱水處,在蘋果上滴兩滴熱水,讓孩子觀察蘋果表面的變化;也可以讓孩子把手放在水杯裏,不斷地添加熱水,讓孩子感覺水溫的變化,知道水太熱會讓他無法忍受等。爲了教孩子躲避車輛,可以推着童車撞倒堆高的積木,讓孩子認識到車輛衝撞的力量。孩子要玩剪刀,就示範正確的姿勢,並把剪刀的鋒利證明給他(她)看,這樣,既教會了孩子一樣本事,又避免了一種危險。

故而,我們既要教會孩子自保,又不能杜絕孩子冒險。事實上,絕對的安全是不存在的,杜絕所有的危險恰恰是最危險的,因爲危險真空中的孩子將像艾滋病人不能抵禦任何病菌一樣無法適應生活。

有一個小女孩,剛上幼兒園就報了班學舞蹈,她很有這方面的天資,是班裏的佼佼者。有一次,中央電視臺辦晚會來選小演員,她卻落選了,原因是晚會要長頭髮的小姑娘,而她偏巧剛剛剪了短髮。結果,孩子受不了這個事實。哭鬧不止,要罷課。於是,她與媽媽有了下面的對話:

“別哭了,沒關係的。”“怎麼沒關係,都落選了!嗚……”

“以後還有機會的。”“我不管以後,我就要現在!嗚……”

“好了,不哭了,媽媽給你買好吃的。”“我不要!我就想上晚會,嗚……”

心理挫折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有時候,我們的安慰和補償不僅沒有必要,而且起到了反作用。你去安慰意味着她需要安慰,你補償意味着它需要補償,這兩者都暗示和強化了孩子的痛苦。事實上,人生不如意事常有,註定有很多缺憾,每個人都需要學會把握那些能夠把握的,忽略那些不該在乎的。這位媽媽最好的做法是,對孩子的哭鬧若無其事地不予迴應,等孩子平靜下來,再向孩子傳達兩個教育點:

“這是等閒事,不值得大驚小怪。”

“每個人不會擁有所有的機會,但每個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機會。”

如果你的寶寶被別的小朋友騷擾,如果寶寶不能適應幼兒園的環境又不被老師理解,如果寶寶遇到煩惱只哭不說話,你會怎麼辦?

我們要不要做孩子的法官來接受他的訴狀,然後做孩子的“保護神”去擺平孩子的麻煩,並隨時充當孩子的貼身翻譯,去幫助我們摯愛的寶貝呢?我們當然應該體諒、幫助和保護孩子,但是我們也應該想到我們最終是要培養孩子的自主解決問題、適應環境的能力。事實上,孩子並非什麼都能做,也不是沒有自己辦法,更多的是,他們只要跟大人說一聲就行了,根本沒有必要去思考和嘗試。我們應該像教孩子學自行車一樣,試着把手放開,讓他自己上路,搖搖晃晃沒關係,摔兩跤也沒關係。例如:

孩子:小崗今天又擰我的臉了!

媽媽:你打算怎麼辦?

孩子:我不知道。

媽媽:那你就現在想想。

孩子:我想不出來。

媽媽:這樣的事還會再發生,媽媽不會總在,你希望他一直擰你的臉嗎?

孩子:不!

媽媽:那你怎麼辦?

這個時候,孩子會開始自己想辦法,我們只要伺機參謀就可以了。

一個冬天的清晨,一位媽媽帶着孩子買完菜回家,孩子想要幫媽媽拎一點,媽媽說:“寶寶不拎,媽媽拎,不然寶寶手會冷。”孩子反問媽媽:“你拎,你的手就不冷嗎?”

這個時候,肯定有媽媽富有“犧牲精神”、滿懷“愛心”地說:“媽媽不冷。”顯然,這樣的做法會讓人溫暖和感動,然而,它是有益的嗎?你說你的手不冷,幼小的孩子就會天真地認爲大人的手或許和自己不一樣,真的不冷,接着就不再想這件事,然後慢慢形成習慣。等到孩子八九歲的時候,你再想讓他幫你拎菜,他會說:“我手冷!”如果你生氣了,非要他拎,他會很不高興,認爲你是在壓制他。

幼小的孩子當然需要我們的照顧和愛護,但這是有界限的。在這個界限之外,我們應該像要求自己那樣要求孩子,比如,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併爲之負責;不能走累了就讓大人抱;不能自己玩完了玩具讓別人收拾;不能無故獲得“優待”……簡而言之,除了孩子不能做到、不能理解和承擔的,都應該讓孩子做到、理解和承擔。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